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如何让我们的城市美丽起来吴小勤城市整体景观是由城市景观环境总体所表现,景观环境是城市相对稳定的构成要素,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具有固定的或相对固定的形态特征.比如自然的山脉、河道、树木,人工的建筑物、构筑物、建筑小品和道路、桥梁等城市设施。对于景...  相似文献   

2.
一、生态学、生态城市与建设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包括人类)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生态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市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与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和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城市生态建设是在对城市环境质量变异规律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安排城市人类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活动的程度、广度和深度的行为。泾县,位于皖东南山区,青弋江…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人口转化的过程,是农村式的自然环境向城市式的人工环境演变发展的过程。人是城市的主体和核心。城市化的过程包括人的城市化和城市环境的城市化,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人在其中发挥着主导和能动作用,并且是城市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这种地位和作用,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重视自身的城市化建设。首先,这是由农村式的“自然人”向城市式的“现代人”转化的需要。特别是像许多中小城市,建市历史不长,加速发展形成现在的规模只是近20多年的事,城市居民中的大多数本身或…  相似文献   

4.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便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基本问题。人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从依赖自然、利用自然发展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城市的出现便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大规模改造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们不仅有效地利用了生态环境所提供的各种能源,也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并创造了众多的人工环境。同时,人们也由于违背了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而屡遭生态环境的惩罚。玛雅  相似文献   

5.
联合国奖牌“飞”落安徽石冬冰6月21日,合肥骆岗机场晴空万里,鼓乐齐鸣。由联合国第二届人类住区大会颁发的"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奖牌于中午1时30分"飞"抵合肥,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秀智和安徽省建设厅党组全体成员谢志平、李祖顺、杨永康、胡生春等到...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人工自然是指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将天然形成的自然材料予以变革、加工、创造出的自然界原先根本不存在的各种自然物。科学技术是人工自然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人工自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并可以主要地由“人与自然”的关系状况来表征。我们可以大致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人类社会产生近代科学技术以前,这是人依附自然,受自然界的奴役的阶段。由于仅能制造、使用极为简单的工具,对自然只能进行极微小的改变,故而基本上保持了自然的环境,这一阶段的人工自然属于原始型;第…  相似文献   

7.
城市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与建设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如松 《前进论坛》2010,(10):53-54
城市生态与生态文明城市"生态"包括城市生物和环境演化的自然生态、城市生产和消费代谢的经济生态、城市社会和文化行为的人类生态,以及城市结构与功能调控的系统生态四层耦合关系,是城市绿韵(蓝天、绿野、沃土、碧水)与红脉(产业、交通、城镇、  相似文献   

8.
叶斌 《群众》2018,(12):50-51
"城市双修"指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有效手段。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双修"是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足城市短板的客观需要。2017年3月,南京被国家住建部正式列为第二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城镇化是人类由农业经济类型向工业经济类型转变的必然产物。在城镇化过程中,少数民族的发展遇到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的缺失。加快城镇化建设可以推动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可以有效地提升少数民族的人力资本,可以有效地保护资源和环境。城镇化的重点是创造农村人口进得来、留得住的环境,把农民变市民。必须加大中学后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注重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消除城镇化建设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相似文献   

10.
居住环境是“住宅内部环境———住宅近旁环境———住区环境———城市环境”体系中的基本环节。居住环境的构成涉及到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社会体制、生活方式、技术体系以及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一、居住环境的整体设计居住环境可分为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工建成环境两个方面。前者包括地形、地貌、矿产、水源、植被等;而后者则指城市的建筑等人工的环境,它既有声、光、暖等功能使用方面的物质环境,又有历史遗产、社会生活、视觉感受等精神方面的文化环境,居住环境美化工作,是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和契合,同时…  相似文献   

11.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人文生态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是现代社会谋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模式。它所追求的是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与人文生态环境系统的和谐。建设生态城市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生态化和环境的保护,也关系到人类生态价值现的建立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生态化转变。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大规模城市投资建设和大规模改变自然与人类环境的关键时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注重生态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人文生态建设。进步的、科学的人文生态系统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引导力量。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卫锋  李军鹏 《前进》2006,(1):27-28
城镇化可以理解为是城市化的另一种表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的定义,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一般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转变、生产方式转变、组织方式转变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如果说城市化过程主要是一种内向式的引力过程,不应忘记城市化过程还必须包括诸如城市影响、城市传播和城市带动的外向式的扩散过程。  相似文献   

13.
渴望安居是人类生存的本能,人类的安居本能孕育了城市。作为人类聚居地的现代城市,创造一个和谐、洁净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对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日前,记者专程采访了上海市普陀区市容管理局局长朱永平后,对这一观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李淑日 《中国减灾》2012,(3X):46-46
<正>什么是人工影响天气?人工影响天气需要用到些什么物质?它们会不会对人类的生活环境造成影响?"人工影响天气"就是在适当的天气条件下,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包括飞机播撒催化剂作业、地面高炮发射含催化剂的炮弹作业、地面火箭发射含催化剂的火箭弹作业等)对局部大气的云物理过程进行影响,使天气过程发生符合人类愿望的变化,从而达到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的目的。人工影响天气包括人工增雨  相似文献   

15.
漫步扬州     
早就听说过扬州是"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但却从未亲历过。2011年下半年,我有幸受组织委派到扬州市广陵区挂职,目睹了这个被众多美丽光环映照着的城市。  相似文献   

16.
环境污染:现代城市的“文明”病舒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给城市人带来了更加舒适的物质生活享受,然而,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环境问题,它不同于传统工业污染,它是一种现代化城市的"文明"病。视觉污染:美学的误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应该...  相似文献   

17.
陶云桥 《中国发展》2011,11(1):87-89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指出北京的城市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历史名城和宜居城市,这四个定位是并列的,没有区分层次。"总体规划"虽然给出了北京政治、资源环境、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定位,但是没有明确最核心的总体定位。2009年12月底,"世界城市"一词首次出现在北京市市委书记刘淇的工作报告中,报告提出北京要“瞄准建设世界城市”。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城市作为一个人口高度密集地区,是人们从事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最为频繁的场所,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干预比较强烈、破坏比较严承的区域。一般而言,城市具有低自然环境资源储备、高耗能、高物耗、高环境污染的特点,相对自然生态系统而言,城市生态系统表现出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但城市建设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加之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正>城市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而创造的人工环境,是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集聚地。推进城乡协调发展,需要正确认知城市与乡村的不同属性,明确城乡治理的不同使命和行动逻辑。理解城市的本质属性,需要透过复杂的表征现象去把握。城市与乡村的本质差别,在于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的集聚程度。与农村相比较,城市在有限的地理空间内提供了更优、更多、更配套的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协同创造与城市设计高冰松汪浩中从广义的角度而言,城市设计是人类对其生存的城市体型环境良好愿望的追求,是为了创造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良好环境。长期以来,肩负着城市设计任务的建筑师、规划师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们不断地在探索设计城市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