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崔晓梅  张文 《世纪桥》2000,(3):24-25
“九一八”事变后,最早在东北抗日战场上兴起的武装力量是抗日义勇军。他们高举反日大旗,同日本侵略军进行英勇的拚杀,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中共满洲省委在支持义勇军抗日斗争的同时,积极建立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东北抗日联军团结各抗日力量,在冰天雪地和丛山密林里进行了十余年的游击  相似文献   

2.
王艳梅 《新长征》2011,(7):15-16
“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各地纷纷组建起以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为主体、各阶层群众广泛参加的抗日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抗日武装,统称东北抗日义勇军,总人数最多时达30万以上,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  相似文献   

3.
在著名的江桥抗战中,有一位抗日英雄。他,就是抗日义勇军团长于雨峰。江桥抗战后曾被日寇通辑追捕,两次负伤,“三肇事件”身陷囹圄,不屈不挠。在狱中智斗强敌、化险为夷。  相似文献   

4.
72年前,从崇安(今武夷山市)走出了一支引起周恩来、于右任、李济深等国共两党上层密切关注的抗日队伍——“台湾抗日义勇队”。  相似文献   

5.
孔令波 《世纪桥》2012,(14):4-7
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各军开始陆续成立,东北抗日战场呈现出新的高涨形势。与此同时东北义勇军在挫败敌人“大讨伐”中,不断发展,频繁作战,顽强斗争,对促进东北抗日斗争大好形势的到来,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孔令波  孔刚 《世纪桥》2010,(12):37-40
<正>1932年夏秋,东北抗日义勇军的猛烈攻势给日伪在东北的反动统治造成严重威胁。为巩固其殖民统治,日伪当局调集大批兵力由南向北进行大规模"讨伐"。在日伪军重兵围攻下,孤立无援而又缺乏统一领导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从1932年10月开始大部散败,一部10万余人转进热河,一部4万余人随马占山等人退入苏联境内,虽然如此,还有17万余人仍在东北地区坚持斗争,是为东北抗日义勇军后期斗争,他们仍是东北抗日战场的生力军,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孔令波 《世纪桥》2004,(3):30-32
东北抗日义勇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及八路军挺进热辽地区的部队,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斗争,对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战后推进民主革命进程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东北抗日战争歼灭了大量日军,延缓了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进程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战略意图,就是要先占领东北,尔后侵占全中国。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狂叫不出几个月便可占领全满洲,占领全中国,日军的侵略暴行,激起东北人民的  相似文献   

8.
孔令波 《世纪桥》2011,(10):22-26
1934年,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斗争呈现逐步发展的态势。这一年的义勇军“虽然数量上减少了,却在质量上提高了”,“出现由量到质的飞跃”。”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抗日斗争进一步走向新的发展道路。现对东北抗日义勇军1934年的人数和损失,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启明 《世纪桥》2009,(4):36-38
马占山,字秀芳,吉林省怀德县毛家城子乡毛家城子村西炭窑屯人。1885年11月30日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他率部打响了抗日第一枪。从此,成为一位威震全国的著名抗日将领。  相似文献   

10.
《世纪风采》2020,(6):F0004-F0004
抗日山,原名马鞍山,位于连云港赣榆区西部苏鲁两省交界处,我国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抗日山烈士陵园始建于1941年,陵园标志性建筑——抗日烈士纪念塔于1942年7月落成,罗荣桓、肖华、陈士榘、符竹庭、陈光、黎玉、谷牧等老一辈革命家参加了当时的落成典礼。它是一座在战争年代由当地军民一边作战一边修建起来的烈士陵园,被誉为"苏鲁第一山"。陵园内不但安葬着八路军抗日烈士,也安葬着新四军抗日烈士,不但有中国抗日军人的纪念碑,也有外国抗日英雄的纪念碑。  相似文献   

11.
桂林抗战教育是“抗战文化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抗点教育成就辉煌: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抗日救亡作出了重要贡献。桂林抗战教育成就取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雷沛鸿先生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人民由此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浪潮.山西民众抗日救亡运动也蓬勃发展,直接推翻了国民党山西省党部,迫使阎锡山组织和利用群众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牛运清 《理论学刊》2004,1(1):97-101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完成了从“古典”到“现代”、从“旧文学”到“新文学”的演变。21世纪的中国文学将是由“现代性”向“世界性”过渡与演变的文学。20世纪的中国文学多受“政治”与“革命”的制约,21世纪的文学则多与“经济”相纠缠。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发展是世界历史进程的总格局,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将会以新的民族性和时代风采融入世界文学之林。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德作为八路军总指挥,为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主要体现为:积极配合友军作战。真诚团结和帮助友军将士以迭共同抗日之目的;武装动员民众,为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指导和帮助新军建设,使其逐步成长为山西民众抗日的中坚力量;在反顽斗争中坚持以斗争求团结。保住统一战线不破裂的底线。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山西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各项卓有成效的建设,普遍推行了民选制度,实施了“三三制”政策,建立和健全了各级民意机关和行政机关,巩固并加强了各抗日阶层的团结与合作,从而为坚持敌后抗战和夺取抗战最后胜利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文学对情爱问题的关注是与文学自身的特质分不开的。新时期之初,小说中的情爱叙事融汇在宏大叙事之中,虽引起广泛反响,但基本是在非文学意义上,人们只是借小说来讨论爱情价值观。“情爱”和“叙事”一旦结合,就不只是直观的社会人生的问题,而是一个重要的文学课题,优秀的情爱叙事小说往往能够超越具体的时代伦理命题,而指向一种更普泛的人类精神现象。采用多种文学研究方法对当代小说中的情爱叙事进行多维度的透析,有助于我们领略情爱叙事的多重文学境味。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广西是全国文化事业发展得比较好的一个省份。特别是首府桂林的文化事业更是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被誉为“抗战文化城”。这都与广西政府的文化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影响文化政策改变的因素及这种文化政策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的宗教政策是在日本利用宗教侵华、宗教界开展抗日活动以及中国当时的宗教国情和在此之前所实行的宗教政策不利于团结宗教界抗日的社会背景下制定的。这些政策的实行推动了抗战的胜利,使得宗教界有了一些新气象,从而也改善了宗教界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为新中国宗教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大力推进民主选举,推行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选举原则,实行竞选和"三三制"选举政策。陕甘宁边区的民主选举,为我们今天完善选举制度、发展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迪。  相似文献   

20.
回顾清末到民初山西女子教育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到,山西女学萌芽于清末,发展于维新运动时期,成熟于辛亥革命之后,在日伪统治时期受到制约,抗战胜利后女子学校得到恢复。近代山西女学的兴办主要有教会兴办、地方绅士联合出资兴办、地方政府出面兴办和晋商家庭出资兴办。在山西近代女子中等学校中,主要有女子职业学校、女子普通中专专业学校、女子师范学校等。所以,清末到民初这一阶段女子教育的发展,可以说为以后山西教育走向男女同校、走向男女学生全面发展的近代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