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背景下,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迫在眉睫。在这场改革浪潮中,安徽省铜陵市率先在全市范围内撤销街道办事处,引发了关于"铜陵模式"能否推广的巨大争议。其争议主要在于:"铜陵模式"的适应性问题;其他撤销街道办的改革遭遇"瓶颈";"铜陵模式"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居民自治。因此,在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中,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改革方法,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于是否撤销街道办,不能"简单化"、"一刀切"。  相似文献   

2.
基层宗教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本文通过对基层宗教工作现状、历史沿革等进行剖析,对基层宗教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民间与基层政府创新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动力,其创新努力得到支持,创新成果得以升华,是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主要途径。而从行政层级管理体制、旅游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创新领域,分析了民间和基层政府创新与供给型的创新在行政管理体制创新领域的良性互动模式。因此,能否尊重民间和基层政府的首创精神,尊重他们的创新成果;能否因时、因势利导,把民间和基层政府的创新成果进行升华,形成整体性创新,这是对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执政理念和领导能力的综合考验。  相似文献   

4.
具体阐述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思路;一是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二是推进社区自治体制创新,三要大力发展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  相似文献   

5.
街道办事处是我国基层政权组织,连接着政府和城市社区,在城市建设及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城市社会稳定的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街道办事处的行政管理体制已经显得不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的要求,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对街道办事处体制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推进街道办事处的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加强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心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创新点也在基层。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成效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社会管理的成效。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处于城市社会管理的最前沿,是联结政府社会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管理的纽带,也是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会管理的基础平台。近几年,贵阳、长沙和武汉三市通过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在城市社会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好成效,值得进行理论上认真总结,也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社区自治: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发展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变革与发展,不仅是个行政层面上的管理问题,更是政治层面上的发展问题。本文以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涵义的界定为起点,分析了社区自治的两种取向,即居民自治取向与地方自治取向;初步探讨了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走向地方性社区自治的基本方向及其路径。  相似文献   

8.
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是指对城乡二元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方法进行改进和改革,建构城乡一体的社会管理理念、方法、体制和机制。城乡二元社会管理带来了城乡资源配置不平等,造成了城乡社会融合困难,弱化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聚合力,强化了城乡对抗情绪。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关键在于社会管理创新,实现农村社区化管理,基层民主化管理,社会信息化管理,政府扁平化改革。  相似文献   

9.
改革和创新城市管理、建立城市管理新模式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一大基本任务。在创新社会管理的视域下构建新型城市管理模式要转变城市管理理念、重塑城市管理价值追求、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坚持正确的方向并注意解决城市管理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新形势下加强城市党员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执政党的基层党建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城市党员管理在新的背景下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传统的党员管理模式的不适应性及其存在的问题日渐显露出来,加强城市党员管理遂成为新形势下推进基层党建创新的重要内容。一、城市党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所谓城市党员,是相对于农村和城郊党员而言的,是指以城市为主要工作或生活场所的党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单位制的解体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城市党员队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打破了我国城市以单一的单位党员为主体的传统党员结构,社区党员急剧增加,并且出…  相似文献   

11.
城市社区生态环境和社区治理结构的深刻变化对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在创新社区治理中的功能发挥带来了严峻挑战。在创新社区治理中,城市社区党组织的原有功能面临多重困境,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城市社区党组织面临的挑战,明确其在创新社区治理中的功能转向及定位。通过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创新服务功能建设为主线,提高社区党组织的治理和领导能力,加强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创新功能实现路径,以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在创新社区治理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监察体制改革是当前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建设的创新之措。当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关乎纪检监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决定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执纪问责的实效。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面临转隶融合的新形势,存在种种问题。干部转隶和深度融合是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当前,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应以思想融合为突破口,以专业理念为思路,创新干部管理机制,加强专业培训和学习,构建制度规范激活干部管理机制,全方位细化监督机制确保监督执纪问责的政治性。  相似文献   

13.
城市流动人口的大量出现,不仅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同时也对人口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对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机制的创新研究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意义,应从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模式,流动人口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和人性化管理理念的确立,创新流动人口信息化机制和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方法等方面予以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行政管理体制中传统的"市-区-办事处-居委会"模式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亟须探索新的管理体制。针对这一问题,贵阳市开展了"市-区-社区"体制的试点,为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管理执法存在的诸多问题表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执法体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管理的需要。因此,必须改革城市管理执法体制,实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国内一些城市率先进行了综合执法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尚需在实践中逐步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城市基层治理的制度改革逐渐反映出中国城市基层制度变迁的框架性特点。通过对深圳市月亮湾片区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的观察与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的城市基层制度变迁具有一些值得考察的内生逻辑。第一,从阶段上看,城市基层制度变迁经历了功能缺陷、组织创新、机制形成与体制确认四个阶段;第二,从动力上看,城市共同体的"吸纳局限"与城市社会群体的"政治觉醒"是城市基层制度变迁的双重改革动力;第三,从局限上看,机制建设与体制确认之间的不协调是城市基层制度变迁的主要局限。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城市基层治理的制度变迁不是国家层面制度变迁的投射,而是具有城市所特有的路径与特征。  相似文献   

17.
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的覆盖面、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改进领导方式等新的要求。与此相比,基层党的建设还存在着思想观念滞后、作用发挥难、组织资源分散化碎片化、权力过分集中等方面的问题。适应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基层党的建设必须打破原有的条块分割的“单位党建”模式,不断推进区域化党建,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推进辖区党组织领导属地化,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创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形式,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我国基层(主要是乡镇、村社两级)。社会管理能力建设面临人才、资金、场地平台和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形成以“人才建设为先导、资金优化为基础、场地平台建设为前提、体制建设为根本保障”的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新格局,是当前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基层社会管理科学化发展的最优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机关事务管理改革与创新是放管服改革在政府内部的开展,也是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推进的必然要求。在放管服改革深入过程中,县乡基层政府面临职责加重、政务事权加量、基层政府与公务员任务翻倍的情况,机关事务管理尤其是基层机关事务管理的管理体制、服务结构、管理模式、管理格局、保障水平面临挑战。基层机关事务管理改革需要通过职能定位、权力配置与机构设置、运行规则和法律保障等多路径进行创新,使之与放管服改革相配套。推进基层机关事务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社会化、信息化、专业化、标准化对于确保放管服改革落到实处、避免腐败和提高基层公务员士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后,片区成为乡镇政府与行政村之间的链接中介。以片区为基础的管理方式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当前现代化进程给片区化管理方式带来了诸多新挑战。在现代农村社区建设中,以新社区为基础创新出现的新的治理方式——社区化治理方式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当下诸多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发展的现实要求,与片区化治理方式相比具有诸多优势及特色。社区化治理成为未来农村基层治理发展的重要演进趋向。当然,作为一种新形成的基层社会治理方式,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实践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