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安姆赫斯特分校经济学教授大卫·科兹,近年对苏联解体的原因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刊1994年第2期曾刊载过他的《苏联:从社会主义改革到向资本主义过渡》的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新生和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我们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时候,也即将走完20世纪。20世纪是人类从理论到实践对社会主义进行伟大探索的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50年,是社会主义实践的50年,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学历经诞生和发展的50年。社会主义经济学是在前苏联诞生的,10年前,随着社会主义在苏联东欧的偃旗息鼓,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它诞生的故乡也随之终结。但社会主义事业并没有停止,在毛泽东开创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套不断发展的理论正…  相似文献   

3.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有许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文只能就编写《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一书所涉及到的几个问题 ,作一些分析和探讨。一、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思路被忽视的原因在读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时 ,邓小平曾讲过这样一段话 ,他说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苏联搞了很多年 ,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搞了个新经济政策 ,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9页)从这段话可以看出 ,对列宁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探索 ,邓小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实际上 ,列宁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新书推荐     
《浙江人大》2015,(4):73
《凯恩斯的中国聚会》徐瑾著上海三联出版社2015年1月版股市起落、房价涨跌、求职就业、看病上学,凡有需求处,即有经济学。那么经济学到底讲什么?经济学如何运用?经济学家们有什么有趣故事,什么理念值得关注?中国未来是走凯恩斯主义道路还是其他?财经作家徐瑾一一道来。《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熊培云著新星出版社2015年2月版本书辑录了作者对生命、爱欲、媒介、美和正义等  相似文献   

5.
2006年7月8日-9日,"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五次学术研讨会在美丽的塞外名城赤峰市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由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和"首都经济学家论坛"联合主办,赤峰市人民政府、《经济学动态》、《教学与研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社协办.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有首都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党政机关等专家学者,赤峰市政府的有关领导以及新闻媒体记者70多人.赤峰市委副书记、市长徐国元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当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牧区建设中的一些政策保障.论坛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永佶教授代表主办单位发言,阐明了本次会议的主题、意义和主要内容.论坛主席、北京师范大学白暴力教授代表论坛组委会,说明了"首都经济学家论坛"作为一个学术性论坛所具有的三个特点:第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研究经济理论、中国现实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经济学家不讲道德吗?河北财经学院教授刘福寿作家梁晓声和经济学家樊纲之间有关道德问题的论争,沸沸扬扬,构成1994年文化圈内的新景观。笔者读到樊纲先生《经济学家谈道德?》一文(载《经济学消息报》1994年12月8日,以下简称樊文),觉得它较为清晰地托出...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科学“腐败”了吗?杨帆1994年初,正当中国经济学界围绕宏观调控问题进行激烈的政策争论时,四川《经济学消息报》发表了左大培的文章,题目是“经济学也要反腐败”,激烈地批评“某些著名经济学家,鼓吹经济过热”,在经济学界引起轩然大波。经济学家们有的...  相似文献   

8.
一、经济哲学学科的标识性旗帜:经济的智慧理念和经济的人文关怀 1999年11月13日,张雄教授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哲学家再也不能漠视经济学和经济活动,经济学家也不能再拒绝哲学。他提出了经济学和哲学“联姻”的观点。哲学智慧理念和人文关怀对于经济学发展和拨开经济实践中的种种迷雾,都是重要的。经济学和哲学如日月相互辉映,本来是经济学的固有传统。经济学家的哲学思维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埃里克·罗尔在《经济思想史》中指出,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位具有分析头脑的经济学家。”理性是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经济理性是从哲学理性即自然法中脱胎而出的,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中指出,“自然理性是理性之母”。关于“经济人”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2000年5月主办的《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对欧洲的影响阳际学术研讨会上,保加利亚科学院副研究员米哈伊尔·基列夫作了《苏联解体的原因》的发言。他认为,苏联解体的“第一个主要的和基本的原因”是1956年以后形成的“赫鲁晓夫修正主义路线”,正是这一路线成了后来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的前提。在分析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背叛时,基列夫引用了戈尔巴乔夫1”9年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美国大学研讨会演讲的自白,引起与会者极大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记者: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要走自己的路,是在1956年就提出来了。从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到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可以说是这个阶段中共党内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其中许多重要的思想和政策,虽然在其后实践中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坚持,但终究为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迈出了极其可贵的第一步。请您给我们谈谈毛泽东这一段的重要思想。林蕴晖:这得从苏共二十大谈起。在50年代初,当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候,把社会主义看成就是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这基本上可以说是全党…  相似文献   

11.
《人大建设》2003,(1):47-47
2002年11月12日的《经济日报》报道: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记时,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经济学家胡鞍钢畅谈了他本人对“小康社会”的看法,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2.
近读不少文章,忽然发现中国经济学冒出了一个问题:经济学究竟讲不讲道格呢?这的确令人费解。当读了《“不道德”的经济学》、《道德·功利及其他》(分见《读书》1998年第6、第7期)等文章后.得出这样的推断:这是一场未直接挑明的经济学圈子内的争论.其代表人物一边是何清涟.另一边是一些所谓的“过渡经济学派”的人物,如盛洪、樊纲。(盛洪《经济学的中国学派》,载《学问中国》)这样说的根据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言说双方的基本言论何重点和风格的差异.作为当代经济问题的研究学者,他们研究的总体对象应该是一致的,即所谓的…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30年代初出版的《新经济学大纲》,是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再版达18次之多。该书作者是著名经济学家、浙江萧山人沈志远(1902-1965)。沈志远于1925年参加革命,次年赴苏联,先后在孙逸仙大学、莫斯科中国问题研究院学习。1931年回国,曾在上海、北平(今北京)、西安等地大学任教,并参加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哲学著译。曾参与《列宁选集》六卷集中文版的翻译出版工作。抗日战争期间,沈志远先后任成都《大学》杂志主编、重庆生活书店副总编辑,宣传并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8年10月,由香港到…  相似文献   

14.
薛涌 《创造》2012,(1):33-33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Edward L.Glaeser出版了一本新书《城市的凯旋》,引起了从《经济学人》到《纽约时报》等严肃国际媒体的广泛注意。他在《波士顿环球报》上也发表了文章,题为《如果你热爱自然,就搬到城里来》。  相似文献   

15.
一本为私有化献策的书──《理解市场经济》仲一夫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不少西方经济学家纷纷前往原苏联东欧国家,或者任政府经济顾问,或者领导和参与合作研究,或者讲学传经。他们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为前苏联东欧国家全面推行私有化,特别是对原来的社会主义国有企...  相似文献   

16.
一位美国学者对苏联解体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编者按: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安姆赫斯特分校经济学教授大卫·科茨,近年对苏联解体的原因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美国出版了《自上而下的革命卜书。应中国人民大学邀请,科茨教授今年来华访问,于5月24日就苏联解体的原因作了一次专题讲座。以下是他讲课内容的摘要,由任大海同志记录整理,标题为整理者所加。1991年下半年,我访问苏联,直接观察到苏联解体过程中的若干情况。近几年,我根据当时的见闻和大量的历史资料,对苏联解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做了系统的分析。我写的《自上而下的革命》一书概括了这个研究成果。这本书以翔实的资料说…  相似文献   

17.
苏联经济改革的本质:从社会主义改革到向资本主义过渡[英]大卫·科兹(注:本文原载《科技与发展》中国发展专号1994年第1期,对苏联解体有比较独特的见解,特作为附录供读者参考。)1985年,迫于苏联社会十年来日渐增长的社会经济危机,苏联领导人着手开始改...  相似文献   

18.
程朔 《台声》2011,(2):94-95
孙震,祖籍山东省,著名经济学家,两度赴美留学,获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并曾入芝加哥大学研究货币理论,1962年获联合国奖学金,1984年-1992年担任台湾大学校长。有《台湾发展知识经济之路》、《总体经济理论》、《迈向已开发国家》、《理当如此》等著作。  相似文献   

19.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逐渐建立起来的。在我国建立集中计划体制,有我们的内部原因,那就是旧中国长期实行国家集权管理,加之革命战争时期实行供给制的影响。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对我们的影响是很大的。从实践上来看,我国“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制定的;作为我国组织实施计划主要依据的《国民经济计划工作》一书,是苏联当时计划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给中国赴苏谈判团同志讲课稿子整理出版的;“一五”期间有156个项目是苏联直接帮助建设的。从理论上看,1953年我国翻译出版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其中的…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必将从低谷走上复兴之路李会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编入的是1982——1992年间邓小平同志的主要著作。这十年,国际局势发生了剧烈变动。由于东欧巨变特别是苏联解体和演变,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遇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运动处于新的低潮。在《邓小平文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