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整个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但由于历史的特殊性,社会主义首先诞生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薄弱的经济基础、沉重的历史积淀、建设经验的  相似文献   

2.
论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经验教训任玉秋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建立、巩固与发展,无不经历过各种曲折反复。社会主义建设亦如此。邓小平说:“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①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特别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  相似文献   

3.
列宁从十月革命后苏俄和世界形势发展的实际出发,在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上,阐述了许多意义深刻的观点.这些观点既构成了列宁探索苏俄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一部分,也从一个重要方面揭示了先前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的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但是后来,苏联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作了肤浅的片面的理解,导致在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时,长期陷入两大谬误其一,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绝对化和简单化,不在两者的联系中把握对立,对资本主义采取否定一切、批判一切的态度;其二,仅以自己建成的社会主义所具有的某些特征,如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等,去跟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等作对比,长期如此所形成的优越感和思维定势,使苏联难以产生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有用的东西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愿望,终致思想和体制僵化,想坚持的社会主义消失了,想否定净尽的资本主义复活了.  相似文献   

4.
我省发展阶段领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走在全国前列。我们要认真总结、借鉴和汲取国内外在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的经验教训,不断研究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着力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与农业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些先行工业化国家由于在工业化进程中比较重视用资本和技术来替代农业中的劳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工业与农业良性互动、关系协调、均衡发展。而拉美一些国家在二战以后,采取工…  相似文献   

5.
苏联模式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历史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初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这一模式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毛泽东试图突破苏联模式,探索中国式工业化道路,但未获成功。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入手,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最终彻底突破了苏联模式的禁锢,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6.
在具体论述社会主义在苏联建立和发展的历史阶段划分之前,必须弄清一个具有原则性和方法论意义的一般问题,即如何看待通常所谓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基础这一过渡时期的历史地位。就时间界限及实质和作用而言,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是建设社会主义基础的阶段;其历史地位是在社会主义时代,因为社会土义时代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工人阶级政治统治已经确立时迅速取代资本主义时代的。列宁在1919年阐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时曾经说过:推翻资产阶级国家和建立苏维埃政权,是“两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代,即资产阶级时代和社会主义时代……的世界性交替的开始”。(见《列宁全集》第29卷第200页)1920年又说过:“消灭资本土义和它的遗迹、实行共产主义制度的原则,构成现在已经开始的全世界历史的新时代的内容。”(《列宁全集》第31卷第354页)  相似文献   

7.
苏联模式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兴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解体、苏联社会主义失败已近十年 ,国内外对其原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作了许许多多的探讨 ,得出了各种各样的结论。在国内 ,有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 ,苏联解体、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在于这一模式的弊端。不可否认 ,这一结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一结论却解释不了何以在同一模式下二十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那么 ,应该如何评价这一模式 ,如何认识它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关系呢 ?这是本文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一、苏联模式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模式 ,往往也被称…  相似文献   

8.
苏联解体、苏联社会主义失败已近十年,国内外对其原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作了许许多多的探讨,得出了各种各样的结论。在国内,有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苏联解体、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于这一模式的弊端。不可否认,这一结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一结论却解释不了何以在同一模式下二十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那么,应该如何评价这一模式。如何认识它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关系呢?这是本文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苏联实行高度的生产资料国有化和实行高度集权,使苏联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和无实际的民主权利,导致苏联社会主义的最终失败,鉴于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当今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应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坚持改革开放,高度警惕西方国家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和平演变。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具有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旨特性和价值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与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发展良性互动,体现出整体优势;与其他社会治理方略、治理手段相互配合,共同实现社会善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的法治体系;注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为法治建设提供文化滋养和道德底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法治改革先行,政治体制深层次改革的配合尚不到位;法律配合经济、政治及社会控制目的,有沦落为形式工具的危险;部分法律制度与中国社会实际状况脱节等方面是其需要深刻反思的教训。  相似文献   

11.
张志新 《桂海论丛》2003,19(2):50-53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经历了一个坎坷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也经历了不少挫折。这一过程也向我们证明 :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对政治文明建设的领导 ;充分认识政治文明建设的长期性 ,并用法律和制度加以保障和推进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 ,在建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正人类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从苏联开始的。列宁去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党和人民继承了列宁开创的事业,进行了巩固和建设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创造性探索,取得了辉煌成就,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是诞生在发达的西欧,而是出现在相对落后的俄国。根据马克思的设想,未来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最终要消灭私有制,没有商品货币,实行按需分配,  相似文献   

13.
<正> 戈尔巴乔夫给社会主义下了一个定义:“社会主义是一个服务于人和使人更加高尚的人道主义制度。”现代社会主义的第一条特征就是人道主义,他指出:“社会主义是真正的,现实的人道主义制度”,并强调说:“社会的整个发展,从社会的经济到精神思想领域,目的都是在于满足人的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雅科甫列夫明确地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概念的实质概括为民主,人道主义,人。哲学博士布尔拉茨基认为现代社会主义有三个原则:有效率的,民主的和人道的,这种社会主义模式有六个基本特征。1,有计划的商品经济;2,社会所有制的多种形式,国家所有制上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十月革命90周年。十月革命在我们这一代人生活中有过巨大的影响,我们大半生的思想、感情、工作和生活都是与十月革命有联系的。  相似文献   

15.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设是关系资产阶级革命成败的根本问题。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值得我们很好总结。  相似文献   

16.
二战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变化对社会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我们也应关注自凯恩斯主义实施以来,马克思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对西方政治运动及其社会思潮的影响。本文选取当前西方较活跃的生态社会主义人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与苏联社会主义对其产生的深刻影响,从而了解生态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及其本质区别,坚定科学社会主义信念。  相似文献   

17.
苏联对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模式,提出了现代社会主义这一理论概念。尽管这一理论提出不久,尚在讨论之中,但从已阐明的有关世界观、方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则,大的轮廊已逐步明确,值得注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当下,党和政府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到改革成败、关系到国家前途的基本国策。然而,我们到底是否明确新农村建设应当追求怎样的发展目标?我们正在践行怎样的发展模式?我们是否已经意识并能避免其中的发展隐患?我们又需要怎样的发展理念?为了厘清这些问题,日前,我刊特邀部分专家学者赴仍然保留着浓郁“原生态”自然环境的江西婺源,就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历史文脉保护、文化建设、组织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关系等展开讨论,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学理的支持。我们将分两期刊登专家学者的建言,以飨读者。——主持人:李梅  相似文献   

19.
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后期,苏联曾数度进行改革。这些改革虽然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总体上看,都未能成功。斯大林逝世后,特别是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和苏共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斯大林的遗产作了不少修正,在政治和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给死水一潭的苏联社会注入了一股生气。对斯大林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揭露和批判促进了社会主义法制的恢复和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过程,三十年代形成的行政命令、官僚主义的管理方法开始被否定,斯大林模式  相似文献   

20.
对苏联7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和苏联模式,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它曾经取得过光辉成就,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反思苏联模式,是为了总结其"得"与"失",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