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岸通婚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以来呈现出迅速增长的态势。其中以大陆女性跨海出嫁到台湾居多,并逐渐成为台湾社会新的移民群体。因"移民"和"媳妇"双重外来者的身份,台湾的大陆女性配偶要面对婚姻与移民的双重适应与文化挑战。文章运用社会支持理论,结合田野调查,对大陆女性配偶社会支持的特点进行描述与分析,以期对她们的通婚行为有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回族女性在经济变迁进程中,她们的视野、思想观念、精神面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仅在家庭生活,而且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都展现出她们独特的文化魅力。本文仅回族女性经济发展变迁来考证回族这一民族特点。证明回族女性经济发展变迁是回族社会适应周围环境及社会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朱莎 《党史博采》2008,(7):33-34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女性尤其是中国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受传统文化、社会以及女性自身因素的影响,她们的成才面临着重重障碍.本文试图从这三个方面对其成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同时就生产力水平,社会用人制度,大众媒体作用以及女性完善、充实自我等方面提出若干建设性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张杰 《湘潮》2016,(4):26-30
新民学会是五四时期由毛泽东、蔡和森等发起成立的一个进步团体,84名会员中有19名女性。新民学会女性群体与湖南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有密切关系,她们是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也是留法学生政治运动的重要参与者,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锻炼和培养了她们的才干,促使她们迅速成长。探讨新民学会女性群体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关系,对于深化新民学会的研究,以及弘扬湖湘女杰精神,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浅析新型女性文化建构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女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社会的基本准则.然而"法律上的平等还不是实际生活中的平等",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大量对女性的不公,对待两性的双重标准亦随处可见.更由于社会转型期利益群体的重组,女性成为相对的弱势群体.作为女性如何面对困境,改变事实上的不平等,实现女性作为人的存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女性自身观念的全面转变,而这一转变则有赖于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女性领导干部是现代领导群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领导活动中发挥着男性不可替代的作用.她们与男性领导干部的合理组合,可以形成优势互补.探讨女性参政的优势,并不是否认或贬低男性领导的作用,而是因为中国数千年封建统治造成的"男性中心"、"男性权力"、"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等旧习惯势力影响存在.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妇女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女性参政日益增多,但现实中女性领导干部的作用仍不能被充分地重视和认可.  相似文献   

7.
银色智库是我国智库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年女性知识分子是银色智库中的中坚和核心。中国女性高级知识分子,在总体上处于国家高层科技群体的弱势地位,她们的智能潜力还远未被挖掘。要发挥银色智库女性潜能,建议从体制上改变退休年龄的性别差异,使老年女性有公平发展的生存环境;从宏观上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以适应建设人才强国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女性参政比例。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女性尤其是中国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受传统文化、社会以及女性自身因素的影响,她们的成才面临着重重障碍。本文试图从这三个方面对其成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同时就生产力水平、社会用人制度、大众媒体作用以及女性完善、充实自我等方面提出若干建设性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以上城区女性弱势群体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该群体的生活质量进行分析研究,旨在反映城市女性弱势群体生活质量的现状,并通过分析影响该群体生活质量的各种因素,对改善该群体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方法进行初步探讨.本次调查主要从工作状况、身心健康等八个方面进行测评,结果与《2006中国(城市)女性生活质量报告》和《杭州市市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状况调查》中的数据比对.  相似文献   

10.
《廉政瞭望》2014,(16):40-41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百年。一战,改变了世界格局。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也改变了女性的传统生活方式。男人们都上了战场,很多人长眠他乡。女人们开始独立持家,她们制造炮弹、开有轨电车、焊接金属……也有一些女人上了战场,成为护士或者战士。战后,她们中的大多数人立即失去工作,在一夜之间回到厨房。尽管如此,一战仍然改变了女性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