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勰 《创造》2002,(4):4-7
~~在古汉语中,信者,人言也,就是指人们说的话。《国语·周语上》:“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信所以守也。”《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把“信”作为“仁”的重要表现之一,要求“敬事而信”,“谨而信”(《论语·学而》)。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孟子·尽心下》),即自身确实具有善德称为“信”,甚至出现了“信人”之称,即诚实的人。先哲所以对于诚信给予了特别的反复的申明,证明在中国古代哲学价值观中,信用这个东西,小而言之是维系人际正常关系的纽带,大而言之,则是社会所以为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2.
陈平 《传承》2012,(15):28-30
《论语·宪问》篇中,子曰:“修己以敬。”孔子认为修养好自己的品德,能认真谨慎地面对一切。孔子还说“修己以安百姓”,其意是只有修养成高尚的品德,才能治国平天下。可见,为官者要做事成事,有所作为,学习和修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政治参与意识,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孔子当年周游列国,不见用,叹息道:“吾岂瓠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从此引出千古骚客的多少感叹,正直的知识分子不是为逐一己名利,而是心忧其君、其民。若恭逢盛世,受知当今,出而为政,又何其踌躇。因而为政之道,不可不为讲求。古人论为政之道,当首辩君臣大义;君臣大义既明,则次论用人;征僻除授,选贤任能,则必讲求吏治;吏治清明,唯善是举,则谨防弊政。弊政若除,即可达到“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尚书·毕命》)的理想境界了。  相似文献   

4.
<正> “二南”在《诗经》中的地位及其价值观从“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尧典》),到周天子“命太师陈诗以观民俗”(《礼记·王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与青铜时代同时成熟的文字,由记事、祀神,而进入了言志、咏怀的高级表述层次。于是,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小雅·北山》)那一派对奴隶主的颂歌声中,和“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那奴隶们的痛苦呼号中,中国第一部用文字记录的歌谣总集——《诗经》诞生了!  相似文献   

5.
《春秋》2001,(3)
根据记载,孔子的体态、相貌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1)身材高大。《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长九尺六寸”。周制一尺合十九点九一厘米,九尺六寸约等于今一百九十一厘米。(2)上身长,下身短。《庄子·外物》说孔子“修上而趋下”,即上身长下身短。(3)驼背。《庄子.外物》说孔子“末偻而后耳”,“末偻”即驼背。但孔子体质强健,驼背并非病态。(4)胳膊长。《孔丛子·嘉言》说孔子“修肱”,即长臂。《论语·乡党》谓孔子“趋进,翼如也”,是说孔子胳膊长,走起路来像鸟儿展翅一般。  相似文献   

6.
再谈忧乐观     
忧乐思想的渊源——民本理念范仲淹的忧乐思想源于儒家的民本理念。民本思想在商周先秦时代已出现萌芽,汉晋唐代形成体系,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倡导“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为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得民心者得天下,成为历代仁人志士的共识。范仲淹出身宦门,从小受儒家思想浸染,同时幼年命运不济,历经社会底层的贫困和苦难。青年时游关中,见病尸遍野,便慨然发誓“大丈夫当以利泽民生为务”,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为官后,一生将“以民为意”、“…  相似文献   

7.
荀子对修养特别重视,认为人格的实现和品德的培养,除了社会必须“隆礼重法”,加强道德教化以外,还必须加强道德修养,他提出“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舜”《修身》),只要认真修养,可以达到象尧舜那样的崇高道德境界。为此,他专门著《修身》篇,以阐发其道德、修养的思想和主张。另外在《不苟》和《劝学》等篇中,都也着重地阐发了道德修养论。1、“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修养是一种自我教育方式,它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决定于道德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状况,决定于道德自觉性的状况。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历来的思想家都把道德自觉性…  相似文献   

8.
一些望文生义的读书人.一看“子罕言利”(《论语·子罕》).就说孔子只讲仁义,不讲重利。一些狡猾的伪君子,则据此编造出“君于言义不言利”之类的高调,以掩盖其谋取不义之财的丑态;许多不作深究.且进取无“J的封建文人,往往也以“不言利”来自命清高;至今仍有人因此把“言义不了利”说成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通病,而加以讽刺和嘲笑。这些都错了。实际上,孔子是非常重利的。很能体现了孔子思想的《左传入.就把“谋不失利,以卫社稷”(《左传》宣公十五年)作为贤君能臣的行为准则.把空谈仁义而不谋利的宋襄公视作“蠢猪”式的人…  相似文献   

9.
仁者寿     
我们常听到“好人不长寿,祸害活百年”的怨语,同时也听到“好心有好报”的慰语和“坏人不得好死”的咒语。那么,到底是好人长寿还是坏人长寿呢?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应该还是仁者寿。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仁者寿”的观点,并多次对弟子强调“大德必得其寿”。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生序》中指出“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又说“道德曰全,不祈寿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说:“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古人在养生中强调养德,很有见地。良好的品德修养,…  相似文献   

10.
党员干部要有良好的家庭道德修养陈必龙党员干部思想品德修养涵盖方方面面,家庭道德修养应是题中之义。党员干部有什么样的家庭道德水准,既是检验其思想境界、文明程度的一把尺子,也是反映其修养、廉洁状况的一个重要侧面。当前在有的干部身上存在的“宠妻”、“纵子”...  相似文献   

11.
《楚辞·天问》与《圣经·约伯记》比较谈韩高年《楚辞·天问》所表现的,是诗人对──他所生活的时代为止所积淀下来的宇宙观、价值观及社会伦理、道德信念的一种彻底的反思和回顾。当然,这一伴随着痛苦的思想挣扎的精神历程,是以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情感世界为...  相似文献   

12.
关于《庄子·逍遥游》的主旨,自古及今约有六种看法: (一)任性逍遥说。向子期、郭子玄《逍遥义》、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刘武的《庄子集解内篇补正》,都主这种看法。 (二)至人无己说。交道林:“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转引自郭庆藩:《庄子集释》)宣颖:“逍遥游主意,只在圣人无己。”(《庄子南华经解》) (三)无待说。王夫之:“无待者,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小大一致,休于天均,则无不逍遥矣。”(《庄子解》)  相似文献   

13.
古人系尾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有系尾之俗,即衣后饰尾或剪裁成尾形。《说文》尾部: “尾,微也。古人或饰系尾,西南亦然”。《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水经注》卷37略同): “(盘瓠之后)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华阳国志·南中志》(《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略同): “(哀牢夷)衣后著十尾,臂胫刻之龙文”。今世学者据上述记载,多认为衣后饰尾乃  相似文献   

14.
破壶成亲、魂归壶天——彝族葫芦崇拜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诗·大雅·绵》 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李白 壶即葫芦;瓜亦属葫芦科,也就是葫芦。中华民族葫芦文化渊源于周初《诗·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反映的远古葫芦崇拜。这种葫芦崇拜,越古越浓。中国古代就曾有过“瓜祭”仪式。《论语·乡党篇》:“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礼记·玉藻》:“瓜祭上环,食中,弃所操。”孔颖达《疏证》说:”瓜祭上环者,食瓜亦祭先也”。可见,瓜祭实际上就是祭祖先。直到今天,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属哀牢山区摩哈苴彝村,还有  相似文献   

15.
古州考辩     
唐杜佑《通典·卷184·州郡·14》曰:“古州,今理乐古郡,土地与临潭郡同,大唐置古州或为乐古郡。领县三:乐古、古书、乐兴”。同书卷183,州郡13曰:“瀼州,今理临江县”。“贞观中清平公李弘节寻刘方故道开置。”“以达交趾,今州在林之西南,交趾之东北(州界有瀼水),其后或为临潭郡”。 后晋刘(日旬)《旧唐书·志第21·地理4·卷41·岭南道·容管十州》条曰:“古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教育,历史久远。从夏代开始,即有学校设置。“夏日校,殷曰序,周曰痒。”(《孟子·滕文公上》)自古以来,统治者总是“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由此可见,重教尊师早已成为我国的优良传统。历代许多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同时往往又是杰出的教育家,他们有许多关于尊师的论述。历史上也出现过许多尊师的感人事迹。这些对于形成今天尊师的良好社会风尚,将起有益的借鉴作用。一我国历代有识之士,都十分重视教师的社会作用。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况认为,教师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法度的存亡。他说:“国  相似文献   

17.
《论语·微子篇》子路章记子路遇荷(?)丈人,“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这位老人所说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到底作何解释?义到底是说谁呢?考诸有关文字,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解说:一、“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通常被解释为不参加劳动,分不清五谷。又通常被说成是荷(?)老人指责子路的话。朱熹《论语集注》说:“分,辨也。五谷不分,犹言不辨  相似文献   

18.
(括号中前一数字是期数,后一数字是页码) ·政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领导决策的科学化·”“··”·““·“··“一”·”··”·“···”···”··“··“··“一钱学森(1·16)提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重读刘少奇同志《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一韩树英(1·23)谈谈新时期的领导方法,.·“·“··““··“”····””··”····”“·“··“”,“··“·”·······”····“···“·”一平义杰(1·47)在发展商品经济中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9.
孔子一向节俭。然而,当子贡想要撤销每月初一祭祖用的活羊时,孔子却连忙劝阻:“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可见,对于“礼”这个当时“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孔子是十分地看重的。这是《论语·八》中说的一则小故事。在《论语》中,对“精神文明”的倡导随处可见,或精辟入微,或深入浅出,或托物言志,或一语道破天机。一部《论语》简直就是一部有关我国古代“精神文明”的大辞典。《论语·里仁》中记录了孔子对环境与人的看法。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是说住地要仁厚的风俗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风,怎么算…  相似文献   

20.
关于《易》之三义,首先是郑玄提出来的。他根据《易纬·乾凿度》所作的解释是:“易,一名而三义。简易,一也;交易,二也;不易,三也”。而《易纬·乾凿度》的这一说法,考其来源,却是根据《易·系辞》中的“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非天下之至变,孰能与此”;“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等等敷衍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