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的老领导、上级领导因“贪”一个一个地“栽”了,他的大脑也曾被一个个行贿者、一个 个信封、一扎扎钞票刺得头昏脑胀,但他始终没能“金盆洗手”,请看这个——  相似文献   

2.
瓶装矿泉水充斥市场.现在再来谈论直饮山泉.恐怕要被嘲为“连趋时都不够格”。我不敢妄言眼下矿泉的种种优劣美恶;只想说,历史上记载的山泉.竟有贪廉之异。广东境内有被称作“贪泉”者.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云:“石门有泉.饮之辄使人贪,名曰贪泉。……贪泉一在连州之五溪水.与在石门者为二。”贪泉之名,由来已久.始于汉大夫陆贾.饮后贪财敛钱。晋代吴隐之有意饮之.而不易节操。《晋书·吴隐之传}):“朝廷欲革岭南之弊.隆安中,以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未至(广)州二十里.也名石门,有水曰贪泉…  相似文献   

3.
唐太宗善于对官员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导有方。唐太宗不反对官员“爱财”,但反对他们爱财过度成为贪财。他告诫官员,站得正,才能立得稳。如果有贪欲,倒霉的就不仅是贪者个人:主贪丧国,臣贪亡身。“贪者败类”,贪者一人,会贻害很多人。从大处讲,会殃及一国;从小处而言,会殃及家庭、家族。唐太宗又善于把对官员进行反贪教育与严格执行唐律结合起来,有效地遏止了官员腐败之风。  相似文献   

4.
一般地说,失足是因走路不小心而跌倒,如失足落水,失足坠崖,比喻人的堕落,犯错误或犯罪。 “人有失足,马有失蹄”,讲的失足,是人才在前进中一种可能发生的现象。“略一失足,廉耻道丧”,“一失足成千古恨”,说明失足对人才成长危害之烈。“独行慎失足”,“君子不失足于人”,告诫人们失足是人皆警惕的。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人才失足多因“贪”起。贪即贪欲,如贪  相似文献   

5.
“一点两面战术”是林彪所谓“六个战术原则”的核心,用林彪的话说,“一点两面是我们战术中最主要的东西”,其他几个东西都是以“一点两面”为前提,为“一点两面”服务的。现在我们就来剖析林彪的所谓“战术原则”中“一点两面”这一“最主要的东西”,看它所贩卖的究竟是什么货色。  相似文献   

6.
傅治平 《新东方》2012,(5):3-I0001
文明大行动,既倡正道,也堵歪路。声讨“庸懒散贪”陋习,即为大行动之纵深延伸也。子日“苛政猛于虎”,余观“庸懒散贪”之流弊,其作祟于团体机关之中。堪为群虎虐于市矣。亟须奋起讨之、扫之、去之。  相似文献   

7.
胡尘 《当代广西》2004,(4):34-34
贪官之“孝”宋代的“包青天”包拯曾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意即贪官即贼。然而,最近又出现了一种“第三只眼看贪官”的观点,似乎,那些非常缺德的“民贼”,也有“孝心”的一面,所谓“孝子贪官”——安徽省阜阳市原市长肖作新:在阜阳,人人都知道肖作新是个“大孝  相似文献   

8.
《当代广西》2011,(22):20-40
回顾两面针31年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诞生之初的开拓创新、辉煌阶段的自主自强、扩张阶段的战略布局。探寻柳州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之路,记者感受到了一个民族品牌的坚守与不易:骄人业绩的取得,既同两面针人坚守“民族品牌”厚重使命感的鞭策密不可分,更是两面针人百折不挠、勇于创新奋斗精神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小官大贪”,并不是新近才有的事。认识“小官大贪”现象,自然是想要达到惩治效果的前提。依笔者之见,“小官大贪”在于“三小”。 一是“小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是浸透在人们头脑里根深蒂固的东西,由此带来的便是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制”,官也分三六九等,人们对官的“看待”,比如尊敬、服从的程度,是与级别高低成正比的,位越高的官,受到公众的敬仰就越高。这种对小官“小看”的历史原因,还影响着当今,也同样左右着一些小官的心理,他们要强烈地表现自己的“能耐”,其中就包括贪欲。越是被人“小看”的小官,往往越有一种胆大妄为的心态,甚至他们也不在乎这样的“小官”位之丢失——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能捞就快点捞。  相似文献   

10.
治理腐败的制度设计,直接影响着治理腐败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状况。只有坚持系统配套、适度超前、公开透明、人性本恶的原则和遵循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才能设计出一整套严密的制度,让人无法腐败。因此,应着力构建“不想贪”的防范机制、“不能贪”的约束机制、“不易贪”的监督机制、“不敢贪”的惩戒机制、“不必贪”的保障机制,为防治腐败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1.
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大明一朝对贪污的惩治是非常严厉的。连郡守、县令那样的官“赃至六十两以上者” ,不仅要“枭首示众”,而且还要“剥皮实革”(一种酷刑,剥下人皮用草填充之 )。更莫说贪污数额更大的了。可见朱元璋对贪污的憎恨和惩贪的决心。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贪风一直未能压得下去,以至颇令这位素来“严于吏治”的开国之君痛心疾首:“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   以后的事实证明,朱元璋的忧虑还是满有远见的。大明一朝的贪风不仅久治不下,而且愈演愈烈。史载:明孝宗宠爱的太监李广死后,从其遗物里搜…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两面人”已成为官场的一道奇特景观。官场中的;“两面人”,往往台上讲一套、台下做一套,嘴上反腐败、行动搞腐败。贪官之中,官员的级别愈高,其廉政名言往往愈感人。这些言行不一的“两面人”,不仅严重损害了干部队伍形象,而且对领导干部核心价值观建设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当下,有些人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更有甚者,每每与“醒掌一方权,醉卧温柔乡”的大贪巨蠹攀比,常抱“小巫大巫”之怨,常发“虚度此生”之慨,由“痛恨腐败”、“妒嫉腐败”渐变为“馋羡腐败”、“向往腐败”,慢慢形成一种“趋腐心理”。认为:本本分分是“无能”,清廉自守是“没用”,敢贪多捞是“魄力”,  相似文献   

14.
就腐败的主体而言,有两种人的腐败:一种是“大人物的腐败”,另一种是“小人物的腐败”。官大到了什么样的程度算是“大人物”,没有定论。所谓“大人物”,总是相对而言的,像陈希同、王宝森这样部级以上的官自然算是“大人物”了。有一些地区性的属于处级、科级的官,他们的官按级别来算,实在是不大的,但是,在当地来说,却权倾一方,在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部门、一个领域对资源有绝对的支配权,因此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贪什么就贪什么,权力实在是大得很,谁都惹不起,谁都想巴结他,这样的官也可以列为“大人物”。不过这样的人属于“地方级的大人物”。  相似文献   

15.
贪官的演技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将贪官大致分为两类;“有庸吏之贪,有才吏之贪;今之贪纵者,大抵皆才吏也”(《日知录》卷13《除贪》)。另外,苏俄的一位大导演梅耶荷德讲到喜剧表演时,有一句名言:“越是逗乐的喜剧,越要演得严肃”。从近几年揭露出的大贪官的案例来看,他们没有一个是平庸之辈,大都是一帮确有表演能力的才吏。在装扮正面人物的讽刺喜剧里,一个个演技相当精湛。其特点是台上唱功极好(可惜台下做功极次)!有一个县的政法委书记,在全县干部大会上,严厉地警告说:凡是领导干部,一律禁止搞“三陪”。谁能料到就在当天晚上,他嫖宿妓女,房间…  相似文献   

16.
时下的反腐败斗争,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那就是随着一批贪官的落马,一批贪妻也被揭露出来。这些“官太太”频频向贪夫吹“枕头风”,为其推波助澜,甚至沆瀣一气,联手作案,到头来夫妻双双受到国法党纪的严厉制裁。“贪官背后多有贪妻”这一现象,向党的各级组织和党政领导干部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枕头风”为害甚烈,焉能不防;“官太太”骄横贪婪,岂可不管?中央领导同志就谆谆告诫道:“领导干部一定要管住管好自己的配偶和子女。中国早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家都治不好,何谈治党治国?”家风连着党风政风,治家关乎治党治国。领导干部千万不可小视! 欲正家风,治家必严。领导干部从严治家,首要的是正己,己身不正,焉能正人?再就是正人,而所正之第一人,非妻子莫属。许多领导干部,己身正,妻亦身正,因之而有良好家风。  相似文献   

17.
1997年7月份以来,一场凶猛的金融危机如瘟疫般传遍亚洲,并迅速波及全球,这使得国际金融界的超级大炒家——乔治·索罗斯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人物。他在兴风作浪、大发横财的同时,也以“杀手”之名遭到了一片痛骂。 事实上,索罗斯是全球金融市场上的集上帝与恶魔于一身的人物,这正如中国和西方神话中都有的“两面神”:从正面看他慈眉善目,从背面看却是凶神恶煞。倘  相似文献   

18.
姚增科 《传承》2012,(7):44-46
恩格斯曾指出:“道德是具有特殊规定的内心的法。”廉政制度的作用是使人“想贪而难为”,廉政文化的作用是使人“能贪而不为”.前者形成的“廉”是基于外部强制力的“廉”,后者生成的“廉”是骨子里的“廉”。  相似文献   

19.
刘金国同志的感人事迹,通过电视、报刊等媒体,传遍了大江南北,已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在学习刘金国同志的热潮中,我觉得刘金国同志的“七戒”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研究的。   所谓“七戒”。即戒贪、戒奢、戒傲、戒浮、戒懒、戒拖、戒软。   一戒贪。对于戒贪,刘金国同志口念心系,防患于未然。他深知,对于领导干部,尤其是身居要职的领导干部来说,必须警钟长鸣。因为地位变了,权力大了,诱惑多了,拿点、收点、要点有条件了,“终身之名节,千秋之芳秽,只系于一念之消长,一身之依违”。   刘金国同志为“官” 20余载,堂堂…  相似文献   

20.
古今中外,治国之道,治吏为要。吏治清则国脉旺,吏治浊则国势颓。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是社会政治生活中诸多腐败的源头,为害最烈,而吏治腐败的基本形式是贪污受贿。追根溯源,“贪人败类”是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徇财曰贪,玷官曰墨”,贪官一词随之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