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郭爱芳 《学理论》2012,(3):73-74
法律信仰是源于美国学者伯尔曼的一句话: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中国随着法治社会的进步,法律信仰也被很多学者逐渐重视,于是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法律信仰。但法律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却不被信仰,这与我们内心世界中对法律必须被信仰又不时发生着冲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法律信仰危机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法治社会,法律信仰的培养有它的必然意义。  相似文献   

2.
缺乏信仰的法律,是无法完成法治国家的使命的。法律不被信仰,传统中国的因素影响固然甚大,但现实中的法律实践,同样关系着公众对法律的感情和认知,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等各个方面任何一点的不当或者违法行为,都会损害人们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  相似文献   

3.
相当一部分法律工具主义论者在对法律信仰的虚幻性进行批驳的同时却因过分张扬法律的工具性而走向了另一极端.法律既具有工具性,又应被信仰,只是层面不同而已.综观古今中外,法律制定与颁行的首要目的无不在于维护其社会秩序及顺导人性之“善”、“恶”.过分张扬法律工具主义势必与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正义、自由之精神产生强烈的冲突,因而,以法律工具主义的极端化思想推行法治,只会堕落为赤裸裸的权力政治.基于此,为使法的信仰强盛起来,必须加强法律权利之完善及执法环境的改造.  相似文献   

4.
何明智 《学理论》2012,(27):114-115
人的确是有差别的.平民英雄从根本上说来说是正义的化身.中西法律信仰是有差别的:中国信仰“礼法”,西方信仰法律.今日中国社会较为缺少对现行法律的信仰,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今日的法律制度不能深入人心而得到民众的普遍信仰.这应该是今日中国进行现代化法治建设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5.
党积庆 《学理论》2012,(20):125-126
质疑者多数认为,中国法律信仰传统的缺失、法律信仰为纯粹的西方语境下的讨论,与中国水土不服等因素,基本形成几种学说,如法律信仰是中国走向法治的必经之路;法律信仰并非适合中国;法律信仰需经过改良方能适用于中国现今的法治现状。然而,学者们大都是在大而广的层面上来探讨法律信仰的相关问题,过于宏观。从法律信仰的基础理论出发,廓清法律信仰的内涵、对象及其承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彭婷 《学理论》2010,(22):111-112
法制教育的目标是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升公民的法律素质。而法律信仰作为对法律的一种尊重和信任,是法制教育更深层次的追求,也是法制教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其实是指大学生内心对法律选择的积极心理状态和外在对法律的行为服从。法律是人民的集中意志,法律作用的发挥也依赖人民的遵循,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社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他们的法律信仰直接关系到法治大厦的建成。当前,造成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认真研究并加强大学生法律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8.
信仰是一种自在自为的意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不仅是共产党员,还包括普通大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客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是共产党员、普通大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统一的过程。当前,需要大力塑造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良好形象,以吸引更多的普通民众信仰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实践理性:法律信仰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和理性一直都是纠缠在一起的,法律被认为是理性的,是人类理性的选择,也是人类理性的象征。然而随着现代分析主义法学和实证主义法学的兴起,法律的理性主义走向了法律的工具主义,产生了法律信仰的危机。其实,法律中的理性更多的是实践理性,法律体现的是人们的意志,它守护的是人们神圣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法律对人有着终极关怀,体现出人们对自由、正义等价值的永恒追求和对自身命运的担忧。另外法律还有道德的渊源,它和道德相互依存。法律的这些实践理性方面的规定正是法律信仰形成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刘硕 《学理论》2013,(17):171-172
发轫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一书的法律信仰的理论论争,自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曾一度引起学术界频繁的关注及高度的研究热情,到如今似有偃旗息鼓之势。纵观学者们以往关于法律信仰在中国因何遭遇困境各中因素的探讨,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通过对法律信仰在中国难以形成的主客观方面因素加以分析,以求对法律信仰在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与症结及其解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刍论西部文化产业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清 《理论导刊》2004,4(9):44-46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和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加西部文化产业的开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转变观念,加大文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着力培养引进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利用西部文化资源优势,组建文化企集团,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西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莉 《理论导刊》2001,(9):18-20
反腐败斗争必须突出重点,下大力气解决危害最烈、群众反映最大的问题。江泽民在《努 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讲话中指出,用人方面的腐败现象在党内外影响极坏、危害极 大,必须严格整肃,坚决惩治。他还以史为鉴、告诫全党,“历史上的腐败现象,为害最烈 的是吏治的腐败,由于卖官鬻爵及其带来和助长的其他腐败现象,造成‘人亡政息’、王朝 覆灭的例子,在中国封建社会是屡见不鲜的,这种历史的教训值得我们注意”。进入21世纪 ,我们党正在经历着严峻的考验,如何使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事关建设高素质干…  相似文献   

13.
刍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日常化写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卉 《理论导刊》2005,(6):78-80
文学中的日常化写作的最初源头来自于新写实小说。它放弃了宏大的叙事模式,关注的不再是英雄业绩,而是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将日常化写作推进到一个更高层面的则是新生代一派。他们比新写实小说更加彻底地消解了日常生活的精神性。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都充分肯定了文学精神的世俗性。但总体上并没有走出物质主义的误区,呈现出创作心态上的普遍浮躁和缺乏自信。要使日常化写作摆脱困境,必须对真实存在进行重新理解,并追求精神力量的重新回归,以此来寻找创作的出路,同时也有责任赋予日常生活一种超越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刍论公民的法律至上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军 《理论导刊》2005,(9):32-33
法律至上观是近现代社会法治发展的必然产物。由于受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我国公民的法律至上观尚未完全确立,随着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加快,公民的法律至上观成为必然要求。公民法律至上观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赖于体现“法律至上”原则的法律制度,这种法律制度的特征应是:法律高于任何社会规范、法律高于其他任何社会势力、法律高于权力;同时,为了保证公民的法律至上观的确立和实现,要做到以宪法观念为核心、服从法律、信仰法律、民间规范服从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5.
刍论村民自治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政治保障。村民自治作为基层民主政治实践,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我国农村的重要体现。搞好村民自治,对于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加强党的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推进依法治国等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袁锐 《理论导刊》2005,(10):12-13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保证中央银行倾向政策的有效性,利率市场化将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利率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必需循序渐进,不能生搬硬套外国的模式,要找到一条适应我国国情的独特的改革道路。  相似文献   

17.
刍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建会 《理论导刊》2003,(11):10-11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使文化具有经济意义,而且使文化的社会价值得到极大的扩展和提升。观照加入WTO后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应当立足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充分考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相结合,加快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打造大型文化产业集团,重视人才培养和技术进步,增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8.
刍论用先进文化理念推进中国社会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一次深刻的社会转型,社会转型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适应当代中国发展的先进文化理念支撑,社会主义是先进文化的核心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社会转型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9.
陈彦 《理论导刊》2005,(12):40-42
体育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随着陕西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整个社会对体育产业化的需求更为强烈,体育产业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陕西应当抓住这一良好的机遇,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优势和特有的地理优势,抢占国内体育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将体育产业培育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20.
论现代市场经济的法治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具有其特定的有关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而现代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体制的根本游戏规则就是基于法治的规则。党的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转轨的目标。十五大又进一步提出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依法治国”。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往往只关注市场经济与所有制的关联,却尚未充分研究市场经济与法治的联系。毋庸置疑,所有制问题是重要的,但是,法治是更深层次的制度问题。因此,充分认识市场与法治的关系,是我们比较准确、全面和深刻地理解现代市场经济的关键一环。一、传统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