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释心继 《世纪行》2014,(1):27-27
<正>妥善处理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促进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挥宗教有关和谐共处的优良传统,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必将有助于整个社会健康有序和谐发展。因此,努力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是我们宗教界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光荣任务和应尽职责。湖北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荆楚大地历史灿烂、文物荟萃,五大宗教齐全,佛教协会、道教协会、伊斯兰教协会、天主教爱国会、基督教两会机构完整,拥有  相似文献   

2.
郑镇 《岭南学刊》2006,2(6):29-33
充分认识宗教的长期性,是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相处的前提;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是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相处的基础;宗教界的主动适应,党和政府的政策宽容,是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相处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作为国家一项长期的理论、方针、政策,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其重在引导,意在适应。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必然对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破坏了社会的稳定,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会和谐之心源于各民族宗教的本质层面.通常话语中的佛苯之争,在宗教和谐视角中是不同生态系统中的人类智慧体系的相互借鉴和吸纳,以自我提升和扩容,显示了它们各自在自身义理之下统括宇宙生命的气度和魄力;也是藏民族以完好的原型心灵,无障碍地沟通接纳外来佛教神佛和本土神灵,将其有序编码并持续传承的过程.西藏佛苯关系是宗教和谐内质作用的典范,对世界范围内所有宗教传统及相互间关系的重新阐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统一战线工作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社会,目的就是要达到人与人之间、个人与政府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一致和共同发展。和谐社会的建立,要求人们必须依照既定的规则运行,形成一种和谐发展、秩序井然的状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和谐的宗教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和谐的政教关系是和谐的宗教关系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7.
积极的社会和谐强调稳定基础上的社会协调,是中国共产党必然的理性选择。民主党派要加强自身建设,强化作为政党意义的实际存在,体现参与积极社会和谐构建的重要价值,并借以实现与社会的和谐契合。  相似文献   

8.
曲靖是一个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并存的多民族散杂居地区,有信教群众24万佘人。怎样发挥宗教服务社会的功能,如何挖掘宗教教义教规中丰富的和谐理念和思想资源,调动宗教界的积极性,成为促进和谐曲靖建设的积极因素,这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向宗教界提出的崭新课题,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宗教工作部门深入思考构建和谐曲靖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行动,是四川统一战线实施十大行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推进宗教界自身建设、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举措。全省各级统战部门要与宗教工作部门通力协作,积极稳步地推进和谐寺观教堂创建行动,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推动宗教和谐稳定。一要加强教育引导。要认真  相似文献   

10.
和谐理念在宗教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宗教的起源与人们希望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以利于人类整体的生存与发展的愿望有着很大的关系。宗教信仰要解决的是人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与定位。宗教的社会作用就是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达到上述理想,其核心就是"和谐"与"爱"。它以"和谐"与"爱"的理想和情感来解释世界,抚慰受伤的心灵,劝人为善,感化和规范世俗的人生,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我国的宗教管理专门有一段论述:“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信教群众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团结,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加深对宗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作用的认识,认真贯彻落实《监督法》,推进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一个新的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2.
治安和谐作为社会和谐的稳定基石,作为警民关系和谐的保障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治安和谐是人民群众的期盼,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治安和谐是社会稳定的需要,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治安和谐是公安机关的使命所在,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构建治安和谐实现警民关系和谐,必须在积极推进敏锐治安、切实强化主动治安、坚持务求实效治安上下功夫,努力实现人民群众认可、社会安定有序的和谐治安,并以和谐治安促进和谐警民关系的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美国社会的宗教氛围极其浓厚,宗教在促进美国社会和谐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考察美国的宗教状况尤其是宗教在促进美国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对于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做好宗教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工作,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有着十分有益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胡锦涛总书记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正确处理好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的关系,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指出,要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忠 《学习与实践》2007,(1):141-145
和谐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季明认为,和谐文化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和谐文化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左亚文认为,和谐思维是和谐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是改革时代的哲学升华。和谐思维作为一个包含了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思维,但重在应用,重在管用,重在实践。柳菊兴认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并积淀形成了中国传统和谐观。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中国传统和谐观。孙抱弘认为:我们当今要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就应在生存现实与理性追求的接合部,通过全民的社会教育,提升国民的公共理性,构建相应的公共伦理和公共政策,从而营造有利于和谐文化孕育发展的人际氛围。李忠认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建立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而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则以和谐精神为其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16.
德宏州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边疆民族自治地方,全州宗教工作任务重、战线长、点多面广,是全省的宗教工作重点州(市)之一。几年来,德宏州深入宣传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法律法规,认真实施宗教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积极排查调处宗教热点难点问题,全州没有发生因宗教问题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呈现出宗教和睦、社会和谐、边疆稳定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宗教文化的生态和谐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之一。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剧、中国生态环境状况的整体恶化趋势仍在延续的状况下,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不只是由近现代工业飞跃式发展而引起的孤立性问题,而是与某些世界观、价值观和知识体系有着深刻的联系。在当代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宗教文化能够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各种宗教关于仁爱万物、泽被草木的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以及对理想境界的描述等等,都表现出深刻的生态意识,促进着宗教活动的生态保护实践,并对树立和强化人们的生态保护理念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一直是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市政协第十一届三次会议举行的"改善民生与促进和谐发展"座谈会上,政协委员们从医疗、教育、社保、民族、宗教等多角度积极建言献策。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王安顺、副市长丁向阳等到会和委员们座谈、交流意见。听完两个半小时的委员发言后,王安顺表示:"一共148位委员到场,34位委员发言,我都一一记录下来,一定会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9.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和谐社会,既需要我们党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包括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有关人民团体和宗教界人士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广泛支持和参与。社会和谐稳定,是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统一战线服务发展的主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统一战线对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和谐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季明认为,和谐文化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和谐文化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左亚文认为,和谐思维是和谐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是改革时代的哲学升华。和谐思维作为一个包含了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思维,但重在应用,重在管用,重在实践。柳菊兴认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并积淀形成了中国传统和谐观。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中国传统和谐观。孙抱弘认为:我们当今要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就应在生存现实与理性追求的接合部,通过全民的社会教育,提升国民的公共理性,构建相应的公共伦理和公共政策,从而营造有利于和谐文化孕育发展的人际氛围。李忠认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建立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而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则以和谐精神为其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