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俄关系正面临全新调整,并将不断走向深化。明确中俄关系中的中国国家利益是保障中俄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维护中国安全与和平发展的重要前提。在未来很长的历史时段里,中俄关系中的中国国家利益在于:进一步巩固中俄两国的安全信任,拓展中俄两国的安全合作;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与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坚持走有本国特色发展道路;进一步倡导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最大限度地利用中俄两国的经济互补性,制订共同战略、争取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文化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日益凸显,并由此产生了一种新型外交方式——文化外交。中俄两国比邻而居,有着近四百年的交往史,文化交流更是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随着文化外交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中俄文化交流不断擦出新火花。实践证明,文化外交在巩固中俄两国高层政治关系、推动经贸合作和扩大民间交往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外交战略思想方面,俄罗斯注重历史和传统的因素,强调外交的继承性,即俄罗斯的外交首先是面向欧洲,东方政策只是对积极的西方政策的一种补充和辅助。俄罗斯这种外交战略的选择,对于未来中俄合作的性质、层次、范围和作用无疑将产生影响。必须重新审视中俄关系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充分维护两国战略利益的基础上达成长期稳定的合作。  相似文献   

4.
5.
中俄关系的发展及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俄关系正进入稳定发展的成熟期,政治关系不断加强,经济合作呈现持续发展势头,安全合作已构建长期稳定机制。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合作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深化双边关系已成为中俄两国的战略性选择。未来中俄关系发展空间依然很大,俄罗斯“梅普组合”权力结构将为中俄关系未来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务实的政治家,普京在制定外交政策等国家大政方针时都精明而讲求实际,其中就包括摆正现实力量与外交努力之间的关系。普京执政后积极主动地开展外交攻势,希望再次树立起大国形象。而随着能源“战国”时代的再次来临,能源在各国事务中具有了愈来愈浓厚的政治色彩,这些现实变化无疑使普京看到了利用现实力量开拓能源外交,进而实现其强国梦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普京就任新总统后,极力为俄未来外交政策定调,并在实际外交活动中予以具体落实。普京外交既有继承性、延续性,更有创新性,其推行的外交政策具有以下新特点:维护联合国的权威性;发挥“G20”“金砖国家”等新型组织的作用;建立欧亚联盟;继续拓展与欧盟关系;耐心调整与美及北约关系;加大对亚太的投资力度;借中国之“风”谋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当前俄罗斯外交战略最突出的特点是推行经济外交,从这个研究视角出发,作者叙述了俄罗斯推行经济外交的具体措施,分析了中国在俄罗斯经济外交中所处的地位,对“中俄经济合作关系滞后论”、“滞后的经济合作关系必然影响中俄整体合作关系”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目前中俄贸易合作关系与俄罗斯其他贸易伙伴相比并不滞后,真正滞后的是两国的相互投资合作,目前两国的经济合作水平不足以影响中俄关系良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2004年中俄关系全面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变得更加稳定和成熟。中俄两国还存在一些诸如互信、能源合作、各领域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但中俄两国关系在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将会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即将于2008年举行的俄罗斯总统选举广受世界各国关注。俄国内政治生态将对此次总统选举产生直接影响。无论是就民意的偏好、政党格局的出新、精英层的嬗变等各个方面来看,由普京总统所主导的2008年总统大选的整个程序正在上述各要素的互动中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2008年选举还对俄政治格局的继续演进和俄西方关系的可能变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俄关系将有望保持其延续性和稳定性,出现有利局面,但不意味着中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会是一个不需要任何努力的自然过程。  相似文献   

11.
对近期中俄关系的几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和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新时期中俄关系”研讨会于 2 0 0 4年 1 1月 4~ 5日在北京香山别墅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和黑龙江省等地的专家学者 30余人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外交部部长助理李辉、总参二部副部长杨晖等在会上作了报告。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中俄双边关系的现状、中俄经贸关系以及军技合作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现选发一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At the first "no-necktie" summit held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in November1998, the two heads of state coordinated their stands on their bilateral relationsas well as the basic trend of the world development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andreached a consensus on the prospect of promoting the long-term strategy of mutualcooperation. Agreement was also produced on a series of major international issues,such as advancement of multi-polarizatio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co-  相似文献   

13.
中美军事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最复杂、也是受制约因素最多的双边军事关系之一,历来被称为两国关系发展的"晴雨表".中美建交30年来,两国军事关系发展走过了极不平坦的历程.尽管如此,随着共同利益的日益增多,中美军事关系仍保持了总体向前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4.
论中俄新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以来 ,尤其是“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之后 ,美国单边主义凸现和国际恐怖主义猖獗 ,导致大国关系错综变幻 ,反复调整 ,历经波动。事实表明 ,惟独中国与俄罗斯两国关系 ,以其基础之坚实 ,状况之和谐 ,协作之周密 ,进展之稳健 ,成为当今邻国和大国关系的楷模。中俄之间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新型关系 ,如今又处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时期 ,通过胡锦涛主席今年 5月下旬对俄罗斯的访问 ,进一步展示了两国全方位合作的远景 ,因而格外引人关注。在新型基础上奠定关系中俄新型关系有着鲜明的特征 ,既不同于上世纪 5 0年代的中苏“兄弟国家…  相似文献   

15.
2005年的中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4年彻底解决了留存已久的边界问题后,中俄两国在2005年又开始了新阶段的合作:外交上寻求统一步骤,政治上达成更大共识,军事和能源上提升合作规格,经贸领域加强更多的联系。胡锦涛主席两度出访俄罗斯,更是被媒体评价为两国已进入非比寻常的“蜜月关系”,让人感触到持续强劲  相似文献   

16.
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取决于各自战略利益,而是否符合本国战略利益的首要考量是对方在已方战略全局中的影响。发展对俄关系关乎中国的总体战略利益,无疑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点之一。一俄罗斯在中国战略全局中的影响如何,首先要看其在大国关系、地区事务及中国周边环境中是否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从综合国力和发展潜力看,俄罗斯是有足够分量的。俄罗斯仍是有影响力的大国。俄罗斯虽然不能与超级大国前苏联相提并论,但仍是联合国安理会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和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新时期中俄关系”研讨会于 2 0 0 4年 1 1月 4~ 5日在北京香山别墅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和黑龙江省等地的专家学者 30余人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外交部部长助理李辉、总参二部副部长杨晖等在会上作了报告。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中俄双边关系的现状、中俄经贸关系以及军技合作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现选发一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阿尔巴津人先是入侵中国领土的侵略者,后来变成了中国人。因为他们的存在,中俄签订了第一个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确立了正式的交往关系;也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俄国东正教传入了中国,并引来了俄国宗教传道团驻华240年。阿尔巴津人在中俄关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This year is the “Year of Russia”in Chinaand marks the tenth anniversary of the Sino-Russian Strategic Cooperative Partnership and thefifth anniversary of the “Treaty of GoodNeighborliness and Friendly Cooperation between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相似文献   

20.
美国因素始终对中俄关系起着重要的推动和牵制作用 ,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美国因素对中俄关系的影响绝不是决定性的。不断巩固和发展中俄关系是两国地缘政治和长远战略利益的需要 ,而不仅仅是对抗美国压力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