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暴力作为一种古老的违法犯罪行为,发展到今天其含义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处理家庭暴力行为时,我们首先应当理解家庭暴力及家庭暴力的被害人的内涵及其特点。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家庭暴力被害人的"恶逆变",研究家庭暴力的被害人是在何种情况下由被害人转变为施害人的。家庭暴力已经成为危害家庭和谐及社会稳定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而家庭暴力的被害人发生"恶逆变"也给社会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2.
家庭暴力被认为是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一颗“毒瘤”,它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因此笔者就家庭暴力的含义、类型、特征以及预防和治理对策等几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2011年11月,全国妇联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美国律师协会的项目支持下,邀请全国人大法工委社会法室、行政法室、立法规划室的同志及有关专家学者组成代表团,赴美国考察反家庭暴力和儿童保护立法及执法情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我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主要针对外来因素对青少年的伤害,忽略了家庭暴力对未成年人造成的伤害。家庭暴力致使家庭教育缺失,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示范作用,造成未成年人严重的心理创伤,影响其个性成长和行为方式,应该高度重视针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暴力行为。面对家庭暴力,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存在事后处罚措施乏力、立法缺乏未成年人视角、强制报告制度缺失、刑事自诉制度的限制等法律困境。因此,应该努力完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在《反家庭暴力法》的司法解释中完善涉及未成年人的相关法条、构建完善的事后处罚体系、建立强制报告制度、改进未成年人家庭暴力案件的诉讼模式。  相似文献   

5.
关注家庭暴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一段时间,我经常在各种新闻媒体上看到关于家庭暴力的报道:丈夫打老婆、妻子杀老公、继父虐待幼女、儿子残害父母、亲兄弟同室操戈,打得天昏地暗……看着这些触目惊心、惨不忍“读”的报道,我的心底升起一种难以名状的哀叹。家庭本应是紧张的社会生活中一个安逸的港湾,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一片温督的净土,然而却成了水深火热的受难所、你死我活的角斗场。这真是人类的悲哀I有人说,这都是那帮惯爱无事生非的新闻记者们少见多怪。丈夫打老婆、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源远流长。有什么可报道的!也有人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些报道表明…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临安市森林派出所所长章友谊, 43岁, 工作上顶呱呱, 1999年被评为全国林业公安系统优秀民警。 2000年 1月 19日,他在熟睡中被妻子叶玲爱花3000元雇来的几个民工杀害。 章友谊平日对叶玲爱动辄打骂,她的一只耳朵被打得听不见声音。女儿经常三更半夜被吵醒,看见爸爸抓着妈妈的头发拖来拖去。叶玲爱曾向组织反映,但均被一句“清官难断家务事”打发。绝望之下,悲剧发生。 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一审判处叶玲爱死刑。 优秀的警察在家却是个“恶夫”,这起案件引发了我们对家庭暴力问题的关注,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7.
消灭家庭暴力是全社会的事情。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丈夫敢打妻子、妻子不敢(愿)说、说了没人管的三个层面的问题,要从改变观念、建立健全法制,教育男人和教育女人、教育公检法及医务人员等多方面做工作。 一、改变整个社会的性别观念 家庭暴力的产生与夫权密不可分,要消除家庭暴力,必须从根本上消除男女不平等观念。 在一般教育中应强化妇女尊严和自主权观念,特别要关注青少年教育。儿童应学会互相尊重,懂得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要消除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传统文化建构的两性不平等观念在身上扎根。要关注媒体对妇女的描述,加强对传…  相似文献   

8.
林森 《观察与思考》2008,(18):45-47
家庭暴力是一种侵犯人权的丑恶行为,在我国一时还不能有效和彻底地解决。而随着社会自由度、浮燥性和生存压力的增加,家庭暴力目前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这更增加了解决家庭暴力社会问题的难度——  相似文献   

9.
家庭暴力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除家庭暴力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综合治理工程,需要全社会长期共同不懈的努力: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家庭暴力的打击力度。其次要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舆论监督机制,使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及时获得社会帮助。此外,女性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并利用自身的优势及时化解家庭中产生的矛盾,而不要使自身的弱点成为家庭暴力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10.
黄小丹 《人权》2007,(2):46-49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细胞,只有家庭的安宁才有社会的稳定,然而在家庭中屡屡发生的暴力事件不仅损害了家庭和睦,也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安定。英国的一项权威调查显示,30%左右的英国妇女遭受过家庭暴力;美国每年都要发生420万宗家庭暴力犯罪案件,其中95%的受害者是妇女。我国广东省2005年通过对1589个  相似文献   

11.
胡玥 《人民公安》2007,(17):16-17
自从有人类所记载的文字开始,家庭一直是其成员进行暴力活动的舞台。在现代文明社会,当一系列暴行被视为违法的时候,为何有许多家庭暴力逍遥于法外?  相似文献   

12.
付冬梅 《前沿》2004,(4):147-148
家庭暴力是近年来全球普遍存在的丑恶现象之一 ,为遏制这一丑恶现象 ,文章从家庭暴力的历史发展、家庭暴力与虐待的区别以及家庭暴力的成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以促进对家庭暴力的制止。  相似文献   

13.
一年半了,32岁的沈阳市下岗职工吕春玲整天计算着自己被丈夫打出家门的时间,女儿已经会叫妈妈了吧?可是吕春玲却从来没有听到过女儿叫她一声“妈妈”。前几天,她趁着孩子奶奶带孩子到绿地玩耍的机会偷偷看了女儿一眼,可当她把女儿拉到面前时,吕春玲心碎地发现女儿的眼中满是陌生和恐惧。不仅如此,时至今日鼻梁骨被丈夫打断留下的后遗症仍在每天折磨着她。起诉离婚的吕春玲在困惑中呐喊,怎样惩办施暴的丈夫?怎样维护自己做母亲的权利?怎样索取离婚过错赔偿?  相似文献   

14.
对家庭暴力进行救助是我国新修订的婚姻法的一大特色,我国《婚姻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了居委会、村委会以及当事人所在单位的救助措施,但仅靠这些是不够的,在现实条件中,应该规定在家庭暴力下医生负有对有关的政府部门进行报告的义务。在医生没有履行报告义务时,应该对家庭暴力的受害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5.
曲静 《中国妇运》2007,(7):37-42
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对妇女的暴力行为阻碍实现平等、发展与和平的目标。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妨碍或抵消妇女享有她们的人权和基本自由。”这个报  相似文献   

16.
酒后拳打加脚踢当事人:秦女士职业:工人婚龄:21年经历:1984年,高中刚刚毕业不久的秦女士经人介绍与王强(化名)相识,当时王强虽然不过24岁,却已是单位里的一名科长,两人经过半年多的交往结了婚。两年后,秦女士生下一女儿,生活甜蜜。  相似文献   

17.
张波 《中国妇运》2015,(2):17-18
一、家庭暴力告诫制度是一项探索实践。2012年11月,省妇联主动提议并商请省公安厅在全省选定了18个乡镇、街道作为试点地区,尝试通过书面形式对家庭暴力施暴者进行告诫,省妇联、省公安厅为此还联合组织了专题培训,开展了专题调研,与法律专家座谈告诫制度的法律依据和性质定位,与试点地区派出所民警探讨告诫制度的流程和规范,并实地考察了告诫书对施暴者教育与震慑的实际作  相似文献   

18.
不妨将其作为一种探索,为下一步的更加法制化管理做准备。值得借鉴的是,在好多西方国家,家庭暴力是违法的,一旦出现家庭暴力,不管受害人求助与否,警察都有权进行干涉、过问,直至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9.
剧剑涛 《前沿》2001,(10):113-114
20 0 0年 4月 12日 ,北京房山区一名 8岁的小男孩王闯 ,只因没有完成作业 ,被母亲骆淑平打成重伤 ,引发肾功能衰竭。这是一起严重的家庭暴力案件 ,后经房山区人民法院立案审理 ,以故意伤害罪判处骆淑平 3年有期徒刑缓刑 4年。在我们为这母子二人惋惜的同时 ,可发现 ,以往一提到家庭暴力 ,受害的往往是老人、妇女 ,而今 ,家庭暴力已殃及到未成年的孩子。尤其是父母对子女使用家庭暴力造成子女人身伤害 ,甚至诱发青少年 (特别是未成年人 )犯罪的案件在不断增多。有鉴于此 ,本文就家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间的关系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一、家庭暴力…  相似文献   

20.
主持语: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立法已经列入了2012年全国人大立法规划,这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障公民人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立法措施,也是全国妇联以及中国法学会反家暴网络等社会组织多年不懈努力的成果。反家庭暴力立法属于社会法范畴,制定一部国家基本法层面综合性的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专门法律,应当涵盖对家暴行为的预防、制止、救助、教育、矫治、制裁等各种法律手段,是一个由行政干预、社会干预和司法干预共同组成的立体框架。为了进一步阐述制定家庭暴力防治法的重要意义及其应当涵盖的主要内容,我们邀请了国内多年从事家庭暴力问题研究的不同专业的法学专家,用笔谈的方式,一方面对制定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制定家庭暴力防治法的指导思想、重大意义等宏观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证;另一方面,对于关乎家庭暴力性质及适用范围的家庭暴力概念、应如何设置在家庭暴力防治中具有特殊作用的多机构合作的干预模式以及如何在中国设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事保护令,以增加克减和根治家庭暴力、保护受害人人身安全的法律措施等具体问题进行深度的思考与探讨,并期望以此笔谈抛砖引玉,与各位学者、同仁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