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2006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第二版要闻刊登的温家宝总理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即2006年11月13日《同文学艺术家谈心》的文章,开篇便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没有稿子,准备了一点素材,主要是一些重要的引证。一篇没有稿子的报告,人们不会求全责备,说错了,大家批评就是了。今天我是来跟大家谈心的。我一直要求自己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做事,用心写文章。”读到这儿,顿时,总理温文儒雅、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便浮现在眼前,一如电视上时常看到的那样,面带慈祥的微笑,目光专注,传神。  相似文献   

2.
1月20日,寒风刺骨,我正趴在床上赶写一篇稿子,“突突突“的摩托声在我的窗前戛然而止,乡邮员小于推门走进屋来。“大哥,你盼的《中国残疾人》杂志来啦。“没等摘下头盔,他便大声地对我说。“是嘛,我都等得有点急了呢。“我边说边从小于手中接过2000年第1期《中国残疾人》,这可是我们残疾人自己  相似文献   

3.
今夏 ,据悉投资一个多亿、拍摄时间长达 3年之久 ,多种场景为中国电视剧之最的《太平天国》电视连续剧 ,在黄金时间播出。但结果令人失望 ,收视率与观众反映均不如人意。作为一部历史剧 ,为何会出现这一反差 ?我刊特邀近日已出版了《太平天国十四年》、《太平天国文化大观》等专著的太平天国史专家盛巽昌先生 ,以史学的眼界来评议《太平天国》一剧  相似文献   

4.
1996牛冬李,我退伍报到后不久,民政局负责新闻宣传工作的同志调走了,退伍办在审阅档案时发现我在部队是新闻报道员,便让我在待分配期间留在民政局办公室临时负责新闻宣传工作。到民政局上班后,刚接触民政工作,看到那么多让人感动的人和事,我的写作热情很高,可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我连一篇“豆腐块”也未见报。局里让我帮忙搞宣传,可我……我的脸有些挂不住了。此时,办公室李主任看出了我的心思,便鼓励我说:“看你过去的稿子,文字功底不错,现在主要是不熟悉业务知识,不要泄气,坚持下去。”又给找来一些《中国民政》、《当…  相似文献   

5.
徐苹 《文明大观》2001,(11):79-79
我可能真的应该获得热心作者的称号。这么些年来,在全国这么多的书山报海里,只有《文明大观》和我关系最密切。我把一篇篇稿子传过去,它几乎把我的一篇篇稿子登出来,我知道这里面有很多是鼓励再鼓励,并不是我身怀绝技,但我真的在鼓励下,拼命干起活来,因此确实传播了不少精神文明的东西。尤其是,我在厦门的许多单位办公桌上,看到《文明大观》,或者在众多单位的人嘴里,听到评说我的哪篇哪篇文明文字时,我就有了一点儿“传播文明,开启新风”的愉悦。  相似文献   

6.
作者来信     
<正>《人民公安》编辑部:您好!2014年第六期《人民公安》杂志刊登了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公安局吾库萨克派出所的一则小故事,故事的题目是《一碗手抓饭悠悠警民情》。由于喀什距离首都远,这份杂志寄到喀什时已经是4月10日了,当时我在出差,疏附县公安局政工室一位宣传民警给我打来电话,他说:"你的稿子上《人民公安》了,图片上还有我呢!"忙完手头事务,赶紧找来当期杂志,我一眼就在杂志目录和第37页上看到了图文报道,当时的心情十分激动,因为这是我做公安宣传工作这么多年来,头一次在《人民公安》杂志上这么大块头的稿件。  相似文献   

7.
王海青 《文明大观》2001,(11):53-53
1998年11月至1999年9月,我参与了为期近8个月的南极和北极考察,临走前,《文明大观》(那时还叫《文明建设》)的北北向我约稿,并嘱我通过E-mail将稿子发回。我答应了,可惜极地线路不通畅,无法践约。回国后,我把近六千字的写我国唯一的极地考察船船长袁绍宏的稿子传给北北。本以为肯定会受到“北老师”的表扬,因为题材和人物我认为都是独特的,全中国那时还只有这一篇,船长说他从来没有被“写”过。  相似文献   

8.
傅少强 《台声》2003,(1):39-39
《台声》杂志20周岁了,作为它的忠实读者和作者,自然为它的成长壮大感到高兴。我与《台声》的交往十分偶然。记得是1994年,我刚到台办工作,由于工作上的关系,开始尝试写一些新闻报道。那年写了一篇台商投资农业的通讯,想投稿,但那时大陆专业的涉台刊物的确太少。偶然看到一本刊名《台声》的杂志,觉得内容比较吻合,于是寄了去,当时也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不料过不多久,一位《台声》的编辑打来电话,说稿子不错,要采用,希望能寄几张照片。从那开始,我和《台声》就有了交往,至今已8年了。这期间有时是我主动寄稿去,有时是…  相似文献   

9.
在《毛泽东书信选集》中,有些信谈到了哲学问题。从这些信可以看到。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研究哲学;也可以看到,他研究哲学是怎样联系实际的。 他在一九三七年给艾思奇的信里说:“你的《哲学与生活》是你的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抄录了一些,送请一看是否有抄错的。其中有一个问题略有疑点……,请你再考虑一下,详情当面告诉。今日何时有暇,我来看你。”(这里说的《哲学与生活》,是艾思奇同志继《大众哲学》之后写的一本著作。毛泽东同志读这本  相似文献   

10.
某电台播了一个小品,叫《采访长寿村》。内容是这样的:记者走进长寿村,看到一老人正在吃饭,迎面上去问“大爷您几岁?”大爷说:“100岁。”请问:“您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大爷说:“每天按时吃饭,不过我年青,说不全,你去问我的哥哥吧。他今年112岁,正在前面做农活。”记者:“哦。”记者走到田边看到老者问道:“大爷您这么大年纪还做农活,您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大爷回答到:“我长寿的秘诀是热爱生活,天天坚持做农活。不过我说的并不全,你还是去问我叔叔吧。”前面木凳上静坐一个老者,记者前去问到:“大爷您长寿的秘诀是什么?”老者睁开眼笑笑说…  相似文献   

11.
韩国是他的     
跟一位韩国朋友初次见面,我说:“韩国的书制作很精美!”我说的是由衷之言,韩文版的《面包树上的女人》印刷得很漂亮。这位朋友听到我的赞美,一边鞠躬一边说:“真的吗?谢谢你!”  相似文献   

12.
爱惜与期待     
《半月谈》2005,(9):75-75
我最早接触《时事资料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是在1988年、那时,我从香港回乡,在新华书店看到《手册》.一翻阅,觉得内容太好了,非常喜欢,于是买下了.但只买到1982年版和1987年版的,后来我再也买不到此刊了,因为每次托内地朋友代购,都回答“找不到”。1992年后,因工作较忙.我就把找《手册》的事情丢到脑后去了.  相似文献   

13.
我怀疑自己是否有资格来为敖继红的书写评论。但我确切地知道自己有责任写一点读后的感想——在我的作者中,出书的人很少,敖继红是这“很少”中的一个。 大约在四五年前,我看到了敖继红寄来的稿子,于  相似文献   

14.
刘晔 《探索与争鸣》2002,(11):31-32
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王选院士,在一个题为《我是一个过时的科学家》的演讲中说过一段话:“我真正是权威的时候,不被承认,反而说我在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可是我已经脱离第一线,高峰过去了,不干什么事情,已经堕落到了靠卖狗皮膏药为生的时候,却说我是权威。……有人讲:‘前两天电视上又看到你了’,我说:‘一个人老在电视上露面,说明这个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生  相似文献   

15.
2010年初、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作家在病房中读过《论语》之后,写他眼中看到的一个矛盾的孔子。文章中有这样的话:“读《论语》,很多时候就是听一个抱负难展的人在长吁短叹。有诗意的时候……有讨厌的时候……更讨厌他说过这样的混账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读到这里,便想将书抛下了。”  相似文献   

16.
跟《人大研究》的编者打交道多了,也就很熟了。所以每月总能收到一份免费赠阅的《人大研究》。有时也写写稿子,有幸在《人大研究》上露露脸。读久了,写久了,就有一种感觉:这是一本很不错的杂志,档次不低。自己这么想,但因为惴惴于视野狭窄,还拿不准。 不料去了一趟北京,却印证了我们的感觉。那次出差,跟几位北京同行侃起全国的杂志来。有一位指着我说:“你们甘肃出杂  相似文献   

17.
吴英 《乡音》2013,(9):50-50
《乡音》创刊25周年,我与她结缘15年。1998年多从磁县一个镇政府来到县政协工作。我刚到县政协时,自己是一名新兵,很需要尽快熟悉政协工作业务,于是我就经常找一些《人民政协报》或者业务杂志来浏览,以便使自己尽快进入状态,我和办公室一名同事在聊天的时候,看到他办公桌上的一本《乡音》杂志,我就问他说这是什么刊物,他告诉我说这是省政协创办的刊物,并且很详细地给我介绍了杂  相似文献   

18.
在与刘道玉校长的简短交流中,老校长说,你们现在年轻,到了我这个岁数,就知道“生老病死”四个字的分量了。《同舟共进》是很好的杂志,我愿意在这里说些心里话。我感觉如今说真话的氛围似乎不如前些年了。如果对人们的心里话和真话都“敏感”,那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19.
[事件】《新快报》报道的一场“摩的”司机与“精英学者”的对话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该文末尾一段说:2003年,长沙修路,公共设施遭到市民的破坏,市长给《长沙晚报》编辑部写了封信,说要“提高市民素质”。那个“摩的”司机便以“长沙刁民陈洪”为名,在网上写了篇给市长的信,说“要提高官员素质”,跟帖有几千封,点击率有30多万。不久,市长在一个会上说他第二天就看到这封信了,市长的评价是,“有点偏激,我看得很重,我会把它当作我执政路上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20.
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迈克尔·多布斯当时正在斯里兰卡威利加玛海湾附近度假,忽然间他感到海水上升起来,没等他反应过来,海水就以惊人的速度瞬间淹没了小岛边上的岩石、海岸公路和周围海滩。侥幸活下来的他事后说:“我眼前看到的一切好像是只有《圣经》中才会发生的大洪水现象,这是一个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可怕自然现象。我当时真希望有一艘诺亚方舟会出现在我眼前,将我救上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