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谷将 《湖北宣传》2006,(12):27-27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用宋代词人晏殊、柳永、辛弃疾的名句来论述治学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种境界。长期以来,这三种境界为许多文人学士所津津乐道,成为孜孜以求的目标。其实,领导干部也应有这三种境界,因为这其中不但包含着有益的治学之道,而且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2.
闾彬  胡学春 《青年探索》2008,(5):67-71,79
中晚明时期出现了一股追求“真人”的热潮,“真人”是他们做人的最高理想和道德境界。联系当前可以启发我们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要以完善和发展道德人格为目标,以“真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以民主化的模式和方法,有层次性的循序渐进地向“真人化”转变。  相似文献   

3.
翁洁 《当代广西》2013,(20):11-11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总结治学经验时,认为古今凡成大事业、成大学问者,必须经历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种境界,从志存高远的卓越追求,到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的艰辛探索,再到柳暗花明后的豁达与从容,体现了知、行、得三者的有机统一,不仅是治学,也是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相似文献   

4.
一、师源性心理伤害和学生人格缺失的内涵师源性心理伤害,指来自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伤害。作为一种持续的、平衡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它的标准简要概括为三点:一是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二是能正确认识和评价他人、集体和社会;三是能正常调控自我情绪、学习和工作状态,具有能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无论师生双方是否察觉,由于来自教师方面的原因而导至学生以上三点发生消极改变的,就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构成伤害。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特质的总和,它包括知、情、意、行几个方面。现代人格心理学家认为,…  相似文献   

5.
文廷海 《求索》2007,(9):213-216
从中唐以后,春秋谷梁学的治学传统就已断绝,清代学者在整个学术界回归汉学的观照下,致力于重建春秋谷梁学的学统。学者们从回归汉唐的新注新疏、义例的归纳、义理的新诠释、校勘辑佚等路径,逐步展开对春秋谷梁学进行研究。清代春秋谷梁学呈现出“治学进路的多样性”、“学术成就的晚熟性”以及“返本开新,超越前代”、“扶微补绝,三传同辉”等特点,从而使春秋谷梁学在清代达到二千年的高峰。  相似文献   

6.
人以德为本。作为教师,在德的方面,标准则更高,要求则更严。从教十载,我的体会可概括为5个字:用"心"铸师魂。诚心。国内外对教师的研究表明,教师人格特征是产生教育影响的重要"变量"。鲁迅先生说过,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个诚字。从道德的角度来讲,诚是教师人格特征的重要因素。有了诚,才能做到敬业爱岗,追求精博,严谨治学,无私奉献;有了诚,才能做到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始终不渝地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真正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爱心。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就谈不上师德。高尔基…  相似文献   

7.
浅议师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对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道德要求。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曾于1997年重新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颁布施行。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包括八项具体内容。一、依法执教;二、爱岗敬业;三、热爱学生;四、严谨治学;五、团结协作;六、尊重家长;七、廉洁从教;八、为人师表。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核心,和1991年的颁布的《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相比,突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首先,要求教师依法执教,坚持邓小平理论、现…  相似文献   

8.
邓小明 《求索》2008,(8):119-121
庄子哲学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真人”何以可能的问题。在庄子那里,“真人”最终都归本于一个关于“道”的问题。所以,“道”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是其所确立的本体观念。庄子之“道”从“心”的角度诠释“道”,其目的是摆脱一切主观与客观的限制和束缚,实现真正的精神自由。“心斋”构成庄子“道”的逻辑起点,“体道”的过程诠释了庄子“真人”之“独立人格”。庄子的一生是一种超越物我和生死,力求达到与道冥同地步的非凡人生,正因为庄子身上的这种情怀,才赋予其人生穿越历史时空而不朽之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9.
公司契约论──从公司人格否认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公司结构的法律逻辑转换当我国正努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赋予企业以独立的市场主体资格,并积极推广公司制。实现公司企业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时候,西方各国悄然兴起了一种公司人格否定的理论。英美法国家将这种理论称为“揭开公司的面纱”,大陆法国家将这种法称为“直索”。它是指在某些特定的时候,公司的法人特性被否定,由公司之外的与公司有关联的主体来承担法律责任。美国学者菲力普和布拉姆伯格将其形象地比喻为在竖立起来的有限责任之墙上钻了一个孔。在我国有的学者认为法人人格的否定与法人人格的确立、法人人格的消灭三位…  相似文献   

10.
“马基雅维里主义”,给今天领导者人格建设提供了伦理警策;马克斯·韦伯著名的“统治类型”人格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历史性理论参照;马克思革命领袖人格理论为领导者人格建设提供了正义指导原则。本文通过对三种经典的历史人格理论的解析和比较,为当今领导者人格建设和行政技术,提供了伦理性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论述过治学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似文献   

12.
《今日浙江》2003,(14):14-25
在强调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时,习近平说,著名学者王国维论述治学有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似文献   

13.
在时下众多学者、专家们都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比着出成果、发论文、做课题的大气候下,提倡“从容治学”,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我以为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及时的。  相似文献   

14.
在道德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化解精神、心理层面的困扰,以促使人格的健康发展和完善,这不仅是当代学者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更是人类所关切的永恒话题。人格是一个为许多学科所广泛使用的概念。伦理学所说的人格是指个体人格的道德规定性,是个人的价值和品格的总和,表现为一个人较为稳定的内在精神结构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活态度和行为特征,它是在环境、学习诸多因素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5.
课堂,是教师通过教学和课内外实践活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场所,利用课堂教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明确提出,“先生不应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干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相似文献   

16.
网络时代一切方便,敲几下键盘,你要的东西很快到手。回想早年泡图书馆抄卡片式的治学,师长要求“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相形之下,如今混个学者头衔就太容易了:论文可以买,可以付费下载,甚至免费下载.剪贴拼凑一下,改头换面就算学术成果了。  相似文献   

17.
创造与奉献     
我在很久以前曾写过一张条幅,写的是“学术关乎心术,人格现于风格。”有人跟我开玩笑,说“我给你看一部物理学著作,你能不能看出作者的心术?”我说“不能。”他又说“我给你看一幅无名氏的画,你能不能评说作者的人格?”我又是“不能。”于是他笑我在条幅上写的是空话。我感到自己对治学与做人的关系的确并未深思,只因传统观念中认为二者有关系,我也便人云亦云了。 近年来,治学与名利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了。无论是学术界或文化艺术界都出现了不择手段追逐名利的现象。于是,我又觉得有关的传统观念还是有道理的,只是不能过于机械地…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现实生活中,不仅人事、人物、人情失真,而且物品假冒。真的缺场在于虚伪的在场,这使人想起道家的真人人格形象;真人的特征在真即真性、真身,实现真的方法是修道,而不是简单的修身。因此,现实社会需要客观、公正的"道"来彰显力量,来威慑、消解人的欲望的膨胀,营建这种"道",当是人们直面的任务,是现代化的俭约之道。  相似文献   

19.
健康人格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迫切需要而又易于失落的精神家 园;健康人格不是孤立的、一成不变的“道德精神”,而是有血有肉的存在状态。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健康人格的主要特征是:尊严感、创造性、合作精神、乐观态度,以创造 性为核心。健康人格是理想人格的基础。要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促进健 康人格的形成和升华。  相似文献   

20.
幼儿人格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是从与他人接触中产生的简单的习惯行为开始的,是从与社会作用的发展过程中,根据自我体验而对社会作用内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一过程的最初是始于家庭。家庭中人格构建环境的失衡,人格构建内容的扭曲,人格构建方法的不当,正是造成幼儿人格偏异的重要原因。所以,优化幼儿人格构建的初始环境,是改善幼儿人格教育的有效对策。一、优化初始环境优化幼儿人格教育的初始环境,主要是家庭环境。因为幼儿最初形成的人格特征,同家庭的初始教育关系极大。要形成良好家庭环境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家长要掌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