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晓晶 《学理论》2012,(22):96-97
鉴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我国刑法将交通肇事后逃逸或逃逸致人死亡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但因为逃逸行为的主观性较难揣摩,在学术理论与司法实践中尚存在较大分歧。以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为研究对象,对有关法律及司法解释中关于逃逸认定和属性条款的矛盾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司法实践中如何对逃逸行为进行合法合理的定性进行分析,同时,对我国如何完善交通肇事逃逸定罪提出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海上交通肇事事故频发并呈逐年上升趋势,无法通过刑事司法打击此类行为引发的犯罪是我国立法以及司法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从海上交通肇事罪的应然性、实然性、可行性三方面出发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得出我国应在刑法中引入海上交通肇事罪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张艳军 《学理论》2010,(19):141-142
按照刑事法律相关规定及其立法意图,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只应成为交通肇事罪的量刑情节,而不应当做定罪的情节。交通肇事罪成立的标准为是否造成重大交通事故。该罪属于典型的过失犯罪,本罪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而非是否逃逸。我国刑法规定只要交通肇事造成了重大公私财产损失,就可构成本罪,并且肇事行为被要求在属于公共交通管理的铁路、公路上,如果是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发生重大伤亡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定重大责任事故罪。  相似文献   

4.
化赟 《学理论》2014,(2):95-96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交通肇事仅造成财产损失的情况下,有能力赔偿不入罪,无能力赔偿则入罪,是否超越了解释权限?交通肇事后逃逸被上升为本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是否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交通肇事后逃逸的目的是为逃避法律追究是否合理?行为人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是否构成因逃逸致人死亡?对上述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有助于对交通肇事罪司法解释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一、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人罪的概念及特征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地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具体而言,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伤害他人的身体健康,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行为。犯罪主体是  相似文献   

6.
为加强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惩治力度,《刑法修正案(八)》对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作出了重大修改。结合修改内容,研究对该罪构成要件中的食品含义、行为方式、明知的认定,量刑情节中“其他严重情节”、因果关系的认定,以及该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毒品犯罪,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等类罪的区分,有利于促进修订后的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司法适用。  相似文献   

7.
张政权 《学理论》2013,(22):154-155
交通肇事罪一直是常见多发的犯罪,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明显突出。此罪的认定中,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作为一项证据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最高法院发布司法解释将交通事故责任修正为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以后,部分法官将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认定当事人交通事故责任的唯一证据标准,这具有严重的弊端,因此,在办理交通肇事案件中,法官应基于交通肇事罪基本理论,正确对待交通事故认定书,并且结合其他证据与具体案件情况对交通事故责任进行认定。  相似文献   

8.
绑架罪是我国刑法中的重罪,但存在法定刑设置虚高的问题。死刑是针对绑架过程中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死亡规定的,如果将其中的杀人、伤害行为回归为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绑架罪应该是没有死刑的。应取消绑架罪加重处罚情节,根据吸收原则,按一重罪从重处罚。这样不仅能减少一个死刑罪名,而且也不会放纵犯罪分子。将绑架罪最低刑降为3年有期徒刑,同时修改绑架罪犯罪既遂的形态,利于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刑法修正案(八)》将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修改为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本罪属于具体危险犯,与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界限主要在于有没有在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本罪系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特别规定,发生法条竞合时,应从一重处。本罪与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界限,主要在于主观上是否对危害后果持积极追求态度。无证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行为不能以非法经营罪论处。  相似文献   

10.
程序性制裁是规范侦查行为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未成年人刑事侦查阶段,程序性制裁更具特殊价值,它彰显了未成年人刑事侦查的独立性与正当性,有助于遏制侦查机关的程序性违法行为,并有利于弥补实体制裁之不足。而在侦查实务中却存在非法证据排除不彻底,违反法定程序诉讼行为制裁机制的缺失,司法资源有限和绩效考核机制不科学等实践局限性。完善程序性制裁路径,需从违法性宣告到渐进式制裁:首先需扩大非法证据排除在侦查阶段的适用率,其次是实体与程序性制裁机制的渐进式融合,再次需合理分配有限的司法资源,并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从而通过程序性制裁达到规范和约束侦查行为之目的。  相似文献   

11.
李红钊 《学理论》2012,(22):98-99
与交通肇事有关的犯罪因其内容不同,对行为主体的定罪也不尽相同。在道路上追逐竞驶,情节恶劣,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构成危险驾驶罪;在公共交通管理范围内,对危害不特定人生命健康或公私财产安全的主观心态为过失,并且所承担责任与危害结果均达到规定的起刑标准的,构成交通肇事罪;对危害公共安全的主观心态为故意或间接故意的,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相似文献   

12.
李云林 《学理论》2012,(29):136-137
盗窃银行承兑汇票并转卖的行为该如何定性,由于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对此类问题并没有予以明确的规定,所以在定性上各种观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常常比附盗窃罪的法理论罪处刑,司法适用的偏执化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家事纠纷案件在人民法院积聚。研究家事案件审理中的司法公信建设问题,有助于在案件审理中更好地实现公正与效率、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针对家事案件应完善基层法院民事审判庭设置及审判人员专业划分;强化法官责任意识;加强对恶意诉讼行为、藐视司法权威行为的制裁;加强审调有机结合和专业调解力量建设。  相似文献   

14.
“醉驾”行为的刑法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醉酒驾驶引发的恶性交通事故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其定罪量刑问题目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对此类行为应定性为交通肇事还是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是否应允许行为人或家属主动掏钱赔偿等问题的争议折射出了当前司法界对醉驾行为罪刑评价的一致。针对这种争议,有必要通过对有关法律的修正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15.
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机关办案是导致司法不公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冤假错案的分析,可以厘清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的概貌。从根源上讲,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机关办案是由我国司法权独立性保障不足、司法机关多重权力交叉和混同、责任追究程序不健全,以及对干预后果缺乏必要的问责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加大司法权独立性的保障力度、区分合法职权与非法干预行为、实施干预登记备案与通报制度、扩大司法公开范围、建立领导干预司法的制裁机制等多管齐下,建立防止司法干预的"防火墙"和"隔离带",可有效预防和杜绝此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商业贿赂行为可能触犯了刑事法律、行政法律和民事法律,但其首先触犯的是商事法律,破坏的是正常的商事秩序,因此,其首先要承担的应是商事责任,应受到商事法律制裁.商业贿赂行为侵害的是商人群体私权利,对商业贿赂的惩治不能完全以民事责任取代商事责任,以民事制裁替代商事制裁.法律在对商业贿赂行为予以刑事、行政和民事制裁的同时,还应当建立对商业贿赂行为进行商事制裁的制度.  相似文献   

17.
薛晨 《学理论》2014,(2):85-86,112
在我国当前的司法实践中,侵犯财产犯罪的犯罪分子通常采取形式多样的欺骗手段,使得司法机关对犯罪行为的定性产生疑问。通过对一个疑难案件的分析,进一步对职务侵占罪和诈骗罪做出区分,在此基础上对该案做出定性。  相似文献   

18.
郭松珅  郭艳娇 《学理论》2010,(15):111-112
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国的机动车保有量急剧膨胀,由此引发的交通肇事对生命财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中国在认识到该问题严重性的同时,在立法上采取了大量的有效措施来完善交通肇事方面的立法,但是由于对该问题研究不够深入,理论和实践准备不足,目前交通肇事立法仍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完善我国交通肇事法成了目前必须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立法经验是在短期内完善交通肇事法律体系的必由之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对中英交通肇事法律进行了比较研究,希望为中国交通肇事法律的完善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9.
铁路货盗案件是铁路沿线的多发性刑事案件之一,案件中犯罪分子为逃离现场或维护到手的赃物,往往会采取暴力、胁迫等手段对相对人造成一定的人身威胁或伤害,此时犯罪行为该如何定性就成为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从刑法中转化抢劫的时空、手段等条件入手,对该类案件法律适用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探讨,可以更好地服务于铁路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20.
赵晶晶 《学理论》2014,(4):139-140
近年来,机动车商业第三者责任险中"非医保不赔偿"条款成为诉讼的焦点。拟从"非医保不赔偿"条款的规定、司法实践、法律定性等方面对其全面阐述,并在定性其为保险合同中免责条款的基础上,对保险人的说明义务阐明相关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