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发埃及等多个中东国家政局、社会动荡的一个引人关注的论点,是西方媒体所大肆渲染的三无青年膨胀现象。其实,中东三无青年膨胀只是表象,深层次原因是埃及等中东国家工业的落后,无法通过发展工业来为失业青年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而工弱文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非但没有为埃及工业发展培养出大批合格工程师,反而培养出大批失业文科生,这些有激进思想的失业文科生成为阿拉伯之春的积极参与者。与此类似的是,中国失业文科生急剧膨胀,也为社会管理与社会稳定带来很大挑战,埃及等中东国家的教训中国应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2.
中国失业大学生特别是失业文科生膨胀现象的根源,是中国消费品出口6+1模式,不会为中国大学生创造就业机会,只会为美国大学生创造就业机会,进而拉动美国的大学生密集型产业的繁荣。缓解失业大学生膨胀现象,应以资本品1+4出口模式逐步取代消费品6+1出口模式,通过船舶等资本品出口,不仅能有效破解产业链阴谋,而且还能有力带动中国大学生密集型产业的繁荣与发展。这是强国富民的上佳选择。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客观数据考察的基础上分别阐述和分析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青年失业概况以及青年失业群体的总量特征和结构特征,在详细论述了青年失业群体的各类特征后,又对全球青年失业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准失业"是指青年在就业失业转换上的频繁脆弱以及由此造成的其本人对自身劳动状态的模糊认知。他们之所以在就业和失业两种状态之中反复转换,是由于这两种状态都足以让个体产生退出的意愿,但却不会有多大程度上的拉力作用。其"暂时就业"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应付自家人和敷衍外人的急救方式。一旦找到合适的理由(如"过节过年"、"父母意愿"和"个性要求"),青年就可能放弃自己不满意的工作机会,回到失业状态。  相似文献   

5.
回首2011年,是个波及全球的动荡之年,从年初的阿拉伯之春到伦敦之夏,再到华尔街之秋,可谓动荡不断。自2011年初以来,先是埃及等中东多国局势持续动荡,随后一向较为稳定的英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也相继出现社会骚乱、抗议示威事件。在这些动荡和骚乱、抗议事件中,最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爱尔兰青年就业和失业的社会背景,特别强调了就业前景、教育成就和社会阶层背景之间存在着普遍、持续的联系,并指出,辍学者和未获正式文凭的毕业生将继续成为失业风险最大的群体.本文参照近期有关全球化和生命历程的研究成果,将爱尔兰个案置于国际语境中加以考察,认为青年是最容易受全球化进程负面影响的群体.最后,本文还简要介绍了爱尔兰目前推行的一些防止青年失业,促进其就业的重要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国外治理青年失业的政策及其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基于国际视角,分析了青年失业的特征及成因,并重点评析了国外在治理青年 失业问题上的政策及其效果。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治理我国青年 失业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迄今对我国青年失业原因的研究,几乎全部集中在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的分析上。本文则关注主观原因背后隐藏的一个影响青年失业重要的深层次原因——失业青年陷入了职业发展的误区,旨在通过已有的对我国青年失业主观原因的研究去挖掘这个深层次原因,并针对此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即帮助失业青年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最终达到重新就业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人工智能(AI)迅猛发展,人们在享受AI发展带来的技术红利的同时,不应忽视其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尤其是在当下就业形势严峻,青年就业压力增大的社会背景下,“AI失业”值得深入研究。“AI失业”本质上是一种技术性失业,是指人类劳动力被AI取代而导致的失业。仅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是AI技术应用带来的直接后果,但其深层次原因是AI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虽然当前“AI失业”尚处于初期阶段,其替代效应并不显著,但从长远来看,“AI失业”现象或将变得愈加突出。对当代青年而言,应注意AI加剧青年就业竞争、扩大青年收入差距以及影响青年身心健康等风险。在促进AI发展的同时,要有效防范上述风险,应当从加强青年职业规划和促进青年劳动力素质提升、适当调整未来青年人才培养方向、在产业升级中抑制AI替代效应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和分配制度等方面着手,以有效应对“AI失业”的风险及挑战。  相似文献   

10.
青年失业与生育率有关,与人口迁移也有联系.低生育水平带来的人口失衡,以及平均预期寿命的波动,会导致经济危机,并危及到欧洲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竞争力.养老金和社会保障体系成本的日益上升,会导致退休年龄的推迟.养老金的推后,会造成领取者和青年人的焦虑,导致失业率的上升.减少青年失业的政策,可以调节这一现象带来的全球性消极影响,但是人口问题所带来的后果却是多样和错综复杂的.  相似文献   

11.
近30年中国青年失业群体分类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以来的30年间,我国青年失业群体内部已经发生了与改革前的青年失业群体完全不同的变化.在户籍和学历的二维划分下,新时期的我国青年失业群体内部可以区分为三个较具有同质性的小群体,即农村青年失业群体、城镇青年失业群体以及大学生青年失业群体.这三类青年失业群体间既有诸多重叠部分,也有各个群体所特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文化与传播从来就是联系在一起的。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文化与媒体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在战后的英国,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电影、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快速发展起来。它们在舆论宣传、规范价值观和构建群体的认同性等方面影响着青年文化的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媒体自身也扩大了影响。  相似文献   

13.
崔鑫 《前沿》2008,(12):133-136
青年因失业而遭受社会排斥,青年失业所导致的排斥问题引发了关于社会公平的思考。经济建设效率和社会公平的政策与效率和公平同等重要,所以,我们研究青年失业现状,为解决青年失业问题提供可行的政策建议,然后才可以建设公平公正的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4.
青年就业问题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难题之一,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青年失业率都比成年人高,并且呈现出阶段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失业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需要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在促进青年就业方面,发达国家往往走在前列。本文拟就英国促进青年就业的措施加以剖析,为中国促进青年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当今英国年轻人正寻求独立居住的途径,尽管这往往意味着风险和不确定性。正如在其他过渡阶段那样,要了解日益展现的居住方式,能否获取物质资源和正规与非正规的资助是决定性因素,而社会背景又决定了获取这些资源的程度:能否获取经济资源显得尤其重要。许多年轻人向往脱离父母独立居住,却发现自己为达此目的而不得不依赖于家庭成员的经济资助,显得自相矛盾。为此,我们对英国南部独立居住的25~34岁年轻人居住状况初始阶段进行定性分析,探讨他们为达到独立居住目的从同辈和家庭成员那里能获取何等程度的资助,同时重点研究由此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及对变化中的年轻人成长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小吴是个性格极为内向、甚至有些自闭的女孩,中专毕业,25岁的她一直赋闲在家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就业援助员林阿姨得知后,推荐小吴去参加卢湾区“青年助业直通车”。一开始,女孩始终不肯迈出家门求职,后来经过就业援助员和家长的共同劝解,女孩参加了第五期的“直通车”培训。培训前,职业指导员曾告诉林阿姨,  相似文献   

17.
失业风险不仅体现为客观的失业经历,也会通过个体的焦虑情绪反映出来。文章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五期数据刻画了青年劳动者失业焦虑的变化趋势,进而立足于工作场域探究职业技能培训对缓解失业焦虑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如下:(1)从2013年到2021年,随着失业风险的上升,青年劳动者的失业焦虑显著增强;(2)职业技能培训可以通过强化青年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信任来缓解失业焦虑;(3)对于面临更大失业风险的青年劳动者(女性、农业户籍以及低禀赋家庭)而言,职业技能培训对失业焦虑的抑制效应更大。本研究从职业技能这一新人力资本视角揭示了治理失业焦虑问题的有效机制,这对于决策部门治理青年失业风险提供了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欧洲和西方各国,有关多元文化的讨论对其国家和地方的公民政策有着重要影响。青年所处的阶段既是一个向“成年公民”过渡的人生阶段,更是一个通过日常生活获得公民体验的身份概念形成阶段。主流社会对于“青年”、“公民身份”的讨论将重点转向了质疑多元文化所带来的问题,政府据此将政策由促进多元文化转向了关注“共同体凝聚力”,而这种否认“多元文化”的措施,不仅对多元文化本身带来冲击,也不利于社会融合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青年领袖"群体的崛起及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领袖是崛起于中间阶层的一群青年俊杰。他们独特的历史背景、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社会评价等,使这类群体的职业声望较高,其言行、兴趣、爱好以及行为方式等,对社会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廉思 《人民论坛》2024,(1):12-16
当前,“洄游”青年正活跃在中国大地上的千村万寨中,他们既具有一定的职业经验和社会关系网络,又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术,是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青年返乡在行业分布以及总体占比方面依然偏低,尚未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和较为成熟的模式,个案对行业或者村庄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仍不明显。如何激发“洄游”青年的返乡意识,动员多方力量共同助力青年发展,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并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