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廷兰 《人民论坛》2010,(8):140-141
扩大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制约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很多,城乡居民各有不同。要有针对性地利用综合政策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包括增加居民收入,减小城乡差距,培育消费市场;增加各种消费优惠政策;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制定个性化销售策略引领消费者等等。  相似文献   

2.
赵廷兰 《人民论坛》2010,(9):118-119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根深蒂固,是阻碍扩大消费的主要因素。要通过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居民需求。  相似文献   

3.
当前居民消费需求不振是制约我国经济正常循环的最大障碍。深入剖析制约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增长升级的主要原因,对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有效启动居民消费需求,实现消费与投资需求相互推动,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制约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增长升级的原因较多,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放惧。一般地说,只有现实或预期收入增加,消费才有可能增加。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逐步回落也明显放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由“八五”时期的年均增长7.9%降为1996年的3.9%…  相似文献   

4.
随着买方市场的逐步显现,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然而,由于我国消费结构正处于转型期,原有的一些消费热点正在消失或淡化,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居民的消费增长不快。因此,当务之急是根据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及消费环境,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增长。在今后10年中,电子信息、住房、教育、汽车、旅游。食品可能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但是,消费新热点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还有赖于我们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去精心培育。  相似文献   

5.
徐小鹰 《求索》2012,(12):20-22
采用Amano&Wirjanto模型的协整分析法对我国政府消费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短期内政府消费的增加会刺激居民消费的增长,但当经济步入常态发展阶段时,政府消费支出过度增加可能会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政府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应考虑在不同发展阶段恰当的增减消费支出以稳定宏观经济。  相似文献   

6.
《小康》2009,(3):2-2
这是一场政府主导下的消费热潮。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强调,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2009年的经济工作中,将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以拉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了四个基本观点,即消费需求不足是客观事实;消费需求不足时相对需求不足而不是绝对消费需求不足;提高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消费需求不足指的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而不是政府消费不足。  相似文献   

8.
随着唐山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汽车消费迅速增长,逐渐成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带动消费品市场增长的一支生力军.本文将汽车消费作为扩大居民消费的主要途径,在分析唐山市汽车消费市场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构建“现代城市汽车消费综合体”的发展方式,以促进唐山市居民汽车消费的发展,为唐山扩大居民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寻找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居民消费率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秋慧  王晓峰 《求索》2010,(5):12-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相对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消费预期趋于悲观,致使居民消费率持续走低,国内需求相对不足,影响经济稳定增长。在国际经济没有完全走出危机的背景下,选择适当的对策,提高居民消费率,扩大国内需求,是保持经济向好态势,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改善民生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已超过GDP增速,消费需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经济新常态下,江苏经济将更多地依赖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拉动。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性需求,促进需求结构调整,不仅有助于保持江苏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而且也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重要途径。扩大居民消费性需求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为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当前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  相似文献   

12.
扩大消费需求的方法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思路。大量事实表明,要扩大消费需求,必须用辩证的观点,正确处理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城市消费需求与农村消费需求、物质消费需求与精神消费需求、个人消费需求与公共消费需求、远期消费需求与即期消费需求、消费数量需求与消费质量需求、潜在消费需求与现实消费需求、扩大消费需求与节约消费需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公安研究》2009,(3):93-94
姜作培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撰文认为,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思路。大量事实表明,要扩大消费需求,必须用辩证的观点,正确处理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城市消费需求与农村消费需求、物质消费需求与精神消费需求、个人消费需求与公共消费需求、远期消费需求与即期消费需求、消费数量需求与消费质量需求、潜在消费需求与现实消费需求、扩大消费需求与节约消费需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保证今年全国经济增长率达到8%,我省经济增长率达到11%的目标任务,当前面临的挑战是需求显得相对疲软。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风暴的持续冲击下,外需必然有所萎缩。于是,寄希望于扩大内需。但是,消费需求受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包括上半年的农业歉收),连同居民消费支出的分流,扩大内需首先从扩大投资入手,是必要的和正确的。实施以来,  相似文献   

15.
朱镕基总理在去年底为首都各届所作的经济形势报告会上提出,在新的一年里,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努力保持投资与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两个良性循环”。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当前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深刻把握和对下一步经济工作方向的准确描述。 “两个良性循环”指的是通过扩大投资,鼓励居民消费,建立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的机制,并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提出“两个良性循环”的依据是什么 ?在经济学一般原理中,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一同被认为是拉动一个国家经济…  相似文献   

16.
余斌 《政策瞭望》2010,(12):50-51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已成为"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重点目标是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提升消费意愿、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升级,使居民"有更多钱可花"、"有钱更敢于花"、"有钱更方便花",但这需要从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建立起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时事资料手册》2006,(1):32-33
投资、消费和出口,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目前,我国过分依靠投资和外贸的增长,致使居民消费受到挤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应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需求由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部分构成,其中居民消费一般占最终消费的80%左右,占国内总需求的50%左右。因此,居民消费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通过刺激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加以带动经济增长,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措施。最近政府出台的征收利息税、加薪等政策与措施正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居民消费。而要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增长,首先必须研究居民消费的现状,特别是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一、当前居民消费不足的成因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由来已久,尤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而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9.
1996-2004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扩大。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看,2002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34元,相当于城市居民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水平。如果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差距会更大。从当年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消费的差距对比来看,呈现逐年加大的趋势。1985年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例由1978年的2.9∶1缩小到2.12∶1,但是此后这一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到2002年扩大为3.29∶1。农民收入长期低于GDP增幅,低于市民收入增幅。城乡收入真实差距超过1∶6,且呈进一步扩大之势。农民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仅相当于城市…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如何落实这一要求,以扩大消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命题。扩大消费的多重意义我省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消费的规模占比最大、增长贡献显著、增长速度最稳,是我省经济增长的基础动力。据统计,1980年以来六个五年规划期的年均最终消费率(GDP中消费占比)均在45%以上,五个五年规划期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