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53年8月26日,毛泽东在给军事工程学院的训词中,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的任务。同年12月,毛泽东在修改和审定《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使用了"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的提法。1954年10月18日,在国防委员会会议上,在谈到"建设一支现代化的革命军队"时,毛泽东提出了"工业、农业、文化、军事"四位一体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梁柱 《党的文献》2011,(3):70-76
使社会主义中国既强大又可亲,是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性思考和追求,是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既形象又具体的说明。对于实现国家富强的任务,毛泽东经历了一个从"国家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的逐步深化和拓展的认识过程。在毛泽东看来,虽然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做到可亲,但不是自然生成的,还要靠党和政府的不断努力,才能够得到实现。"强大"与"可亲"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毛泽东关于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重要思想,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使人民和国家之间的"可亲"关系建立在这种现实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3.
韩亚光 《党史文汇》2005,(10):43-44
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有一个逐步完善和定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过三种不同的表述,而这三种表述分别由周恩来、毛泽东、刘少奇最早提出。第一种表述是: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现代化。这个表述最早提出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1954年9月23日,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我们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是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最初表述。第二种表述是: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和国防的现代化。这个表述最早提出于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阅读…  相似文献   

4.
张金才 《党的文献》2019,(6):97-101
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经历了一个历史演进过程。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入手,在推动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提出了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内涵标准和发展步骤进行了调整,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命题和"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进而逐步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带领全国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进程中,丰富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对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顶层设计,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更高目标,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
《求实》2014,(10)
"现代化富强+社会主义平等"是毛泽东设定的中国社会发展目标。人民公社承载着毛泽东现代化富强和社会主义平等的双重目标,是现代化富强和社会主义平等的结合点。由于对社会主义平等目标带有明显的倾向性,毛泽东没有解决生产力发展问题,没能实现他的社会发展目标。新中国六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建设首先必须发展生产力,同时又不能遗忘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如何实现现代化富强和社会主义平等两个目标的协同发展和良性循环,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家,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毛泽东为之奋斗了一生的理想.毛泽东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不同的时间概念.认识毛泽东的这个思想,其现实意义主要在于:首先,用多长时间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其次,我国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会碰到许多困难,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文章还论证了,“分三步走”的设想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观思想,是邓小平的重要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7.
梁柱 《新视野》2003,19(6):4-9
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已踏上一条既不同于西方又不同于苏联、东欧的全新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还对中国现代化道路必须正确处理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初步的但有重要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国家建设的宏伟奋斗目标。以党的文献为中心,对"现代化"的用法进行文本分析,可以审视"现代化"的历史演进、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从纵向的历史维度看,在党的文献中,"现代化"大量使用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主要用于国防领域,新中国成立后逐步确立"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改革开放后"现代化"扩展到各个领域。从横向的逻辑结构看,中共对"现代化"的使用,既有顶层设计层面的概念,又有国防、经济、社会、科学、政治等方面的概念。从语义上看,"现代化"在词性差异、逻辑层次、生成路径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9.
如何解决好"好"与"快"的关系,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毛泽东选择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发展模式,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并通过这一优越的社会制度快速发展,以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囿于历史条件,毛泽东的发展观还局限于经济增长方式上,单纯强调"快"。科学发展观则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内在要求的,强调国民经济既"好"又"快"地发展,这是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和对毛泽东发展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进入了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一年,被毛泽东称为"多事之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波匈事件的发生,促使党和毛泽东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并实行了许多符合实际情况的思想原则和方针政策。这一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正式确立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出现的这些新问题,毛泽东运用矛盾学说来作出解释。他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的讲话中说:"世界充满着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发生了"。他把工人罢工、学生罢课这一类问题产生的根源,归结为官僚主义。为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宣布,我们准备在明年开展以整顿主观主义、宗派主义、  相似文献   

11.
罗贤娇 《理论建设》2020,36(3):37-43
现代化"中国方案"是指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以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为目标,在应对现代化过程中人类共有问题时所形成的一整套战略、策略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是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先辈们前赴后继地一次又一次的试错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这个过程先后经历了从中国现代化的"西式方案"到中国现代化的"俄式方案"再到中国现代化的"中国方案"的历史演进。它是在成功解决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目标与中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现实国情、直接过渡与迂回过渡三对矛盾的实践过程中得以生成的。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先河,他对中国现代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工业化到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再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演变过程。四个现代化是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最卓越的理论贡献之一。同时,他在政治民主化及思想文化现代化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国防是保卫国家安全的策略、举措和行动的总和。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开始探索国防现代化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国防现代化思想在理论上更加完善并付诸实战。毛泽东国防现代化思想,对于指导我国新时期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贯穿着这样一条明显的线索:百年来,经过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我们的事业在探索中不断前进,正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其中有关如何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华章,深化了毛泽东等老一辈共产党人关于强国富民的梦想和探求,深化了毛泽东关于“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设想。体现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和伟大梦想,体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要有现代化理论的正确指导和不断创新.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以他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建国后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目标模式和战略步骤进行了初步探索.在此基础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将现代化的内涵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将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发展为"三步走",并创立了新现代化的动力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在许多方面继续进行现代化理论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在工业现代化的两个大的发展阶段,我省现代化指数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一,但是,该报告对2000年和2004年全国各省(区、市)生态现代化的实现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00年我省生态现代化指数在全国排名第28位,而到2004年我省的排名却提前了9位,排名第19位。这表明,我省在发展生态文明和生态现代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完全可能从工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直接进入生态现代化这个人类现代化进程的最新阶段,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一定能够后来居上,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对此,省第十次党代会确立了“环境立省”战略,将“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写入了党代会报告。在2007年11月24日,本刊与省建设厅、贵州大学联合主办了以“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为主题的“中国·贵州首届现代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县市长论坛”,在省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半年过去了,我省正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就区域发展与生态现代化建设等热点问题,本刊记者赴部分县、市进行调查,“见闻”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7.
实现中国现代化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主题,也是毛泽东、邓小平共同的终身目标。站在伟人肩上,邓小平以自己的睿智和勇气在现代化之目标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及现代化系统设置上实现了对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超越,从而为跨世纪的中国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心系制度定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逐步实现;江泽民提出了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以及现代化建设"三位一体"的目标和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胡锦涛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筑了"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有了新推进。从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制度建设与现代化的历史演进脉络来看,可以发现制度的创新与现代化的推进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通过制度建设推进现代化是历代领导集体重要的治国理政理念,制度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侯松涛 《实事求是》2001,3(4):17-19
在中国人民迎来新世纪的同时 ,中国共产党也迎来了自己的第八十个生日。在这个特殊的时刻 ,历史地考察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道路上的奋斗轨迹 ,冷静地思考它所留下的启示 ,对新世纪中国加快发展、全面实现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历史的回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重要性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 1 944年 ,毛泽东就指出 :“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① 在 1 949年 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 ,毛泽东又提出 :“在革命胜利以后 ,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  相似文献   

20.
政治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核心。本文在对政治现代化、政治发展、政治文明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辨析的基础上指出,政治现代化是所有民族国家绕不过的。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政治现代化问题。对中国而言,通过自上而下的渐进性的积累性改良,是一种既能保持社会稳定,又能逐步实现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可能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