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上海学者就“北京文化”与“广州文化”的比较,作了风趣的发言: 北京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或者说“皇城文化”。北京人的政治意识强,议论时政,忧患意识,忧国忧民忧天下。然而其负面则表现为“救世主文化”,以为全国看北京,北京马首是瞻,一切取决于上层决策与进退,倾向于用政治手段解决其他经济、文化问题。因而其心理则往往大起大落,对政策的心理承受力较弱。如果说北京人关心的是要人进退,那么广州人关心的则是政策变不变。在广州,是一种大众文化、市场文化。政府的影响、政府的作用成为“看不见的手”。  相似文献   

2.
100多年前,是否重修圆明园引发了清政府的一场争论。这本来是个“工程”问题,但在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中,较大的工程往往是有关人员中饱私囊的良机,一项工程的上马与否总要涉及许多人的利益。最后这种“工程问题”往往会演变成“政治问题”。一旦最高统治者决定要上某项工程,反对者就有“犯上”之嫌,因为事关最高统治者的颜面和权威。而且,由于政争不能透明、公开,所以各派政治力量经常借机生事,以此“大做文章”。围绕着“工程问题”的相互争斗往往会导致各种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使政治格局发生某种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工程”就成为“政治”,所以对一些重大工程是否应当立项便很难作比较科学、客观的评估。这当然是“工程”的不幸,但更是“政治体制”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如何将思政教育课程改革与推进文化自信自然融合,对于思考文化发展创新具有现实意义。2023年,北京市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为我们探索上述问题提供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引领的视角下,只有全面了解和热爱北京的历史文化,才能引导受众在思想境界、价值立场、品格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上有提高;文化自信的视角下,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委四号楼,市委书记办公的地方,一幢半旧的普通的二层楼。虽然没有合金钢框的玻璃门,也没有供人俯瞰四野的落地玻璃窗,但在人们议论着“政治民主”和“政治透明度”的今天,一位记者感概地说:这办公室是透明的。这里的人,人们可以接近,可以信任;这里的决策,人们可以理解,乐于接受。好位走南闯北颇带神秘色彩的北京记者关键,在作了一番比较后说:广州市委的大门是最好进的。见多识广而刚直不阿的老  相似文献   

5.
韩中经济交流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序论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的国际秩序,从曾优先关注政治、国防、外交以及安保问题的所谓“高位政治”(high politics)时代,转入到优先追求经济交流和技术合作、国民福利提高和经济发展的所谓“低位政治”(lowpolitics)时代,特别是在政治上,1991年的苏联体制变化更加明确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主义化。其后,世界陷入安保困境,清算了“不确定性谬论”(the irony of uncer-  相似文献   

6.
刘洪波 《法制博览》2011,(18):48-48
“北京又要修规划”,新华社《瞭望》周刊最近的报道说。这篇报道传递了5月间名为“北京市人口与产业发展规律及规划对策问题研究”的信息。几周前,人民日报社的《中国经济周刊》“北京,该装多少人?”一文,已经透露了“北京又要修规划”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民主的自信     
胡锦涛主席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后,针对有关中国民主政治的问题,坦诚地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的判断。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在民主问题上的自信,让世人感悟颇多。曾几何时,一提到民主问题,西方舆论界便占领了某种“道德高地”,把中国描绘成一个“经济改革、政治保守”的独裁国家。胡主席在世人面前坚定地承诺:今后的中国,就是要“依法保障人民享有自由、民主和人权,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使13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从胡锦涛主席的讲话,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中国在建设自己的民主政治方面的突破。中国的民主自信已经从排除对西方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8.
关于海峡两岸政治谈判问题的评析与思考余克礼*去年1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突破海峡两岸政治僵局,郑重建议台湾当局,“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就“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举行谈判。这一建议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诚意,因而得到了台湾...  相似文献   

9.
各位代表、同志们: 北京市工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首都各界职工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次大会的召开,对于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组织动员全市职工为实现“新北京、新奥  相似文献   

10.
目前关于两岸政治对话与谈判问题的论述很多,但大体上可归纳为三个选项:选项一是“顺其自然”,其实则是过于看重政治谈判的难度,一味强调“时机不宜”,尽力拖延进入政治谈判。选项二是“揠苗助长”,即认为政治议题的谈判越早越好,然而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如果过快进入政治议题,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1月7—9日,北京论坛国际关系分论坛的研讨会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会议的主题是“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地共40多位的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就世界政治发展、全球化、资本主义发展、后冷战时代的民主及中国的对外战略与对外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2.
在日前结束的北汽控股公司2006年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北京现代公司党建网获得了“北汽控股公司最佳党建网站”称号。北京现代公司党委始终把网络宣传作为传播汽车工业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作为党建工作创  相似文献   

13.
1995年8月1日至29日,我系为日本成蹊大学学生举办了“中国政治外交与文化进修班”。在安源茂教授率领下,20名学生参加了学习。进修班讲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及其基本政策”、“中国政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中国文化发展脉络和特点”、“中日文化交流”、“今日北京”、“中国戏曲”等。为了提高学生的汉语  相似文献   

14.
张刃 《工会博览》2023,(20):41-42
<正>北京历史上就是中国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即使在不是作为首都的年代,也是许多人向往的都市,特别是文化人和青年学子,更是趋之若鹜。人口多了,北京的房子也变得越来越“金贵”,而且往往与时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密切关联,演绎出许多故事。这里介绍抗战胜利后有关北京(当时称北平)房子的若干旧闻,为读者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关于我国国际政治学科建设的诸多讨论中,究竟要不要突出“中国特色”的问题逐渐成为争论的热点之一。我认为,中国国际政治学科的建设必须突出“特色”。这既是由社会科学理论内在的规定性所决定的,又是理论自身创新和发展的需要,同时更是当前我国国际政治学科建设起步晚、差距大、任务重这一现实情况的要求。关于“特色”问题的争论意义十分重大。因为能不能在世纪之交为我国国际政治学科建设确定一个正确的方向,将决定着下个世纪我国最  相似文献   

16.
1994年12月24日至1995年2月6日,我系为韩国外国语大学、公州大学以及培才大学学生举办了“中国政治外交与文化”进修班,有33名学生参加了学习。进修班讲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及其基本政策”、“中韩关系”、“中韩文化交流”、“中国政党制度”、“中国改革开放新形势”、“中国外交与国际新形势”、“今日北京”、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民大学高放教授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心声》一书,近期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部研究、探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政论文集。全书分为五编,以逻辑关系为主、时间顺序为辅进行编排。第一编“政治体制改革总论”,主要论述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密切关系,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及其重要性、先行性、曲折性和紧迫性;第二编“民主、法治与政治文明”,主要说明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两大原则,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曲折历程和重大意义,政治文明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指针和目标;第三编…  相似文献   

18.
“一国两制”之所以可以在香港回归之后,继续维持其繁荣与稳定,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北京将香港在1997年之后的“繁荣与稳定”视为政策成功的关键,因而给予大力的支持,这就使得十余年来,“一国两制”的成功得力于北京片面的努力,从北京到香港都忽视了香港对维护“一国两制”应该存在的责任。本文认为北京和香港应该将“一国两制”,视为一种在国家典范下的新制度,欲使“一国两制”成为不同于“一国一制”的制度,香港不应对抗“一国”,更应该与“一国”合作,才能使“一国两制”成为香港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9.
2月8日,相隔3年零3个月终于在北京重开的、为期5天的朝日邦交正常化一揽子谈判无果而终。绑架日本人质问题,再次成为两国建交课题无法逾越的鸿沟,昭示着朝鲜回归国际社会之路尚曲折遥远的同时,微妙地再现了民主国家外交政策易为“民意”所挟持的窘境。两国虽承诺继续保持接触,但当双方谈判代表在中国大饭店最后握手,互道“撒约娜拉”的一刻,未必没有感到一丝怅然:缺乏广泛的政治、民间基础,单纯基于地缘利益和国内政治需要的权宜性接近,不仅难以圆成两情相悦的“蜜月”,而且会使双方的不信化为敌视,敌视化为仇恨,而仇恨增殖的结果,便是一场…  相似文献   

20.
小泉强调他参拜靖国神社是“精神问题”。但是连续参拜靖国神社决不是小泉首相个人的“精神”性问题,它是一种具有政治含义行为。连续参拜靖国神社不是某个局部问题,而是一种挑战,一种向由整个世界组建的战后国际秩序根基进行的挑战。小泉与建立在反省侵略战争基础上的战后国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