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阿“特殊关系”期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上的小国阿尔巴尼亚,是同新中国最早建交的国家之一。在20世纪整个50年代,中阿两国同属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因而建立起友好合作的关系。特别是1954年两国互设大使馆后,中国开始了对更加贫穷、落后的阿尔巴尼亚进行经济援助。  相似文献   

2.
1978年7月29日,作为对中国外交部1978年7月7日致阿尔巴尼亚大使馆照会的答复,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和阿部长会议致函中共中央和中国国务院(即公开信),攻击我“背离马列主义”,搞“大国沙文主义”,“想要成为帝国主义超级大国”等。该信标志着中阿关系的公开破裂。在后来的岁月里,两国关系就如同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恩维尔·霍查所说的——“只是形式上的外交关系了”。  相似文献   

3.
2008年第6期,我们为读者刊登了《中阿关系交恶始末》一文。然而在中阿关系破裂前,阿尔巴尼亚曾在对待“中苏分歧问题”的立场上一度与前苏联决裂。苏阿的决裂,被视为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一次地震”,本文将为我们揭开其中的秘密。  相似文献   

4.
中阿关系破裂的真正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阿尔巴尼亚工作了22年的新华社记者王洪起,是中国常驻该国时间最长的新闻记者。在即将付梓的《“山鹰之国”亲历》一书中,他揭示了中阿两国之间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本文就选自其中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5.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今天40岁以上的人,咏诵起唐代诗人王勃的这一名句,总要情不自禁地想起地中海畔的那个曾被誉为“一盏明灯”的孤僻小国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西南部,西临亚得里亚海,面积2.87万平方公里,人口260万,均不到中国的百分之一,是欧洲最穷的国家之一。1945年11月,阿尔巴尼亚宣布解放。与被苏联坦克解放的多数东欧国家不同,它是在阿劳动党领导下,基本靠自身的力量赶走侵略者、建立政府的。因此,社会主义的阿尔巴尼亚,一方面具有反抗外来干涉的优良传统,一方面又有极为敏感的民族自尊心,不易受到外来的影响。到50年代后期,中国和阿尔巴尼亚一直保持着不高于其他东欲国家的一般关系。  相似文献   

6.
文周 《廉政瞭望》2006,(11):55-55
1969年5月,耿飚作为党的“九大”后派出的第一位大使,来到阿尔巴尼亚的首都地拉那。他遵照中央方针,为推动和增进两国团结合作的关系,积极开展友好工作。但是,他从阿领导人谈话中渐渐地察觉到,中阿两党在一些国际问题和观点上有着深刻的分歧。特别令他忧虑和棘手的是我国对阿的  相似文献   

7.
马涛 《湘潮》2023,(4):14-16
<正>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农业战线的新星——大寨不仅中国人耳熟能详,而且为许多外国领导人和国际友人所瞩目。周恩来陪外宾三访大寨更是被传为佳话。20世纪60年代,阿尔巴尼亚和苏联关系恶化,苏联中断了对阿的援助。阿无法实现五年计划的目标,于是向中国求助,并提出了庞大的援助清单。当时中国刚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面对这份长长的清单,周恩来决定邀请阿代表团去“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大寨参观,  相似文献   

8.
2004年盛暑,本文作者摄于人民英雄穆岳·乌尔奇纳库塑像前(乌尔奇纳库是1939年4月7日意大利法西斯侵占都拉斯城以后第一个向敌人开枪的勇士)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国际政治舞台上掀起12级风暴的特殊时刻,中阿两国人民曾像亲兄弟一般心连着心,肩并着肩,战风雨,斗恶浪,结下了令世人敬羡的战斗友谊。然而,国际风云变幻急骤,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由于大家都知晓的原因,中阿两国之间的亲密关系出现了不该出现的严重裂痕,原来在媒体中几乎每天都要出现的阿尔巴尼亚,竟然消失了。如今,仍有很多人还在关心阿尔巴尼亚这个与我们曾有过特殊友谊的…  相似文献   

9.
徐振光  孙芹 《党建文汇》2002,(10):21-21
1971年7月16日,中美两国同时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华。中国总理周恩来很快就约见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罗博,详细介绍中方与基辛格会谈情况,说明中国邀请尼克松访华的想法和对美国的政策,说明这是中美之间的“谈判升级”,是美国“找上门来的”。特别强调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基本原则不动摇,不会拿原则作交易。阿大使回国汇报返回北京时.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与阿尔巴尼亚于1949年11月23日建立外交关系。以后,差不多整个50年代就是两国关系的“春季”。由于新中国成立伊始就主张世界上的一切国家、政党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稍后又提出反对大国主义,反对“老子党”,这就为中阿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1954年,中  相似文献   

11.
正耿飚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驻外大使,也是著名的"将军大使"。在新中国成立后,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阿尔巴尼亚和中国之间有过一段特殊的关系。但是这种特殊的关系却建立在一种畸形的援助基础之上。耿飚出任中国驻阿大使后,这种状况才引起国内的重视并最终得以解决。毛泽东称赞"耿飚敢说真话,反映真实情况,是个好大使"。  相似文献   

12.
为我学外文主席谢阿方 1957年5月,作为中国首批派往阿尔巴尼亚的6名留学生之一,我从北大转人地拉那大学人文学院学习近三年后,成为首个被提前调任外事翻译的留学生。当时的任务是陪同阿尔巴尼亚议会访华代表团从地拉那前往北京,这是我国首次在高层外交场合将阿尔巴尼亚语作为翻译语言。  相似文献   

13.
山鹰之国纪行罗华滨1994年10月21日阴我们中国监察部代表团今天结束了对奥地利的友好访问,踏上了对山鹰之国──阿尔巴尼亚的访问之途。维也纳到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无直达航班,转道瑞士苏黎士去地拉那。9:15分飞机从维也纳机场起飞,沿着阿尔卑斯山北麓飞...  相似文献   

14.
阿尔巴尼亚是世界上人均拥有碉堡数量最多的国家,有“碉堡王国”的美称。上世纪60年代初,作为欧洲“社会主义明灯”的阿尔巴尼亚曾在政治上既反美又反苏,同时与意大利、希腊、南斯拉夫等邻国也存在历吏宿怨或者领土纠纷,可说是国门之外,四望皆敌垒,令这个小小山国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当时的领导人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  相似文献   

15.
7月24日下午,阿尔巴尼亚前社会党总书记雷·迈达尼在阿尔巴尼亚新的一届人民议会第一次会议上以110票对3票当选为阿尔巴尼亚新总统,他是自90年代初阿尔巴尼亚实行多党制以来继社会党总统阿利亚、民主党总统贝里沙之后的第三任总统。他在就任总统的同时,辞去了社会党内的一切职务,并退出社会党,他将作为“国家团结的象征”,专门致力于国是。  相似文献   

16.
蒋逢轩 《奋斗》2001,(3):56-56
“阿Q精神”,差不多都知道。特别是近些年,随着世风那有目共睹、无睹也能意会的原因,导致的一些人心不顺气不畅,“阿Q精神”的上嘴率就尤其高了。在一些人心目中,仿佛阿Q精神就是自我安慰,自我平衡,自我解嘲的代名词。然,阿Q到底是什么精神?  相似文献   

17.
提起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知道的人肯定不多,但提起阿Q的逻辑,知道的人不一定很多。色迷心窍的单身汉阿Q调戏尼姑庵的小尼姑,在大街上伸手去摸小尼姑新剃的头皮,当遭到小尼姑拒绝时,阿Q一边扭着小尼姑的面颊,一边振振有词:“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在阿Q的心目中,既然和尚能对小尼姑动手动脚,我阿Q就有理由对小尼姑摸摸捏捏。这就是阿Q的逻辑。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生活中阴魂不散一样,阿Q的逻辑在现当今的一些人中,仍有一定的市场。一位原本很有前途的处级干部因收受贿赂10余万元而锒铛入狱。在狱中他总结自己的失足原…  相似文献   

18.
阿尔巴尼亚这个巴尔干半岛上微不足道的小国,曾被我们誉为"欧洲的社会主义明灯",是我们心中的神圣之国.然而在东欧剧变中它同样未能避免垮台的命运,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阿尔巴尼亚劳动党自身全面推行极"左"路线,才是导致其亡党亡国悲剧发生的真正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高峰 《党课》2009,(9):82-85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正式建立。如今,在60大寿之际,北约收到两份生日贺礼:其一是阿尔巴尼亚和克罗地亚以新成员的身份正式加入北约;其二则是老朋友法国的全面回归。  相似文献   

20.
<正>阿尔巴尼亚是世界上人均拥有碉堡数量最多的国家,有"碉堡王国"的美称。上世纪60年代初,作为欧洲"社会主义明灯"的阿尔巴尼亚曾在政治上既反美又反苏,同时与意大利、希腊、南斯拉夫等邻国也存在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