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君 《党员文摘》2008,(5):18-19
首倡男女同工同酬被写入《劳动法》 申纪兰能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和她最早提出实现男女同工同酬分不开。 1950年代初,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创办“金星农牧生产合作社”,申纪兰积极联络10多名姐妹加入互助组,并被选为合作社副社长。从那时起,申纪兰走家串户动员妇女出工下地,终于使妇女们和男人们一起劳动。她还提出男女应该得到相同的报酬。  相似文献   

2.
晓晋 《党史文汇》2000,(10):32-34
人们大都知道,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的申纪兰是个老劳模,从50年代到今天,她成为新中国资历最长的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至第九届),历经纷繁复杂的政治风云,至今依旧"红旗"不倒,本色不改.但人们却未必了解,标志着中国妇女解放运动重大推进的"男女同工同酬"的首倡者,正是申纪兰.  相似文献   

3.
太行之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专程来到平顺西沟,见到了享誉全国的著名劳模──申纪依然那样朴素,依然那样亲切,一提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申纪兰眼里显出少有的激动。话题由此拉开1958年秋,全国妇女群英会在首都北京隆重召开,时任平顺西沟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副社长的申纪兰光荣地出席了会议。一天上午,会务组突然通知申纪兰和几位女代表,让他们参加一个重要的座谈会,上了车,带她们前去的全国妇联书记处吴书记,激动地告诉大家,今天是敬爱的周总理专门邀请她们参加座谈。周总理?大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股幸福的热流…  相似文献   

4.
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申纪兰贺光庆李树进太行山麓,漳水河畔,有一位年近古稀、普通而不平凡的农妇。她从1953年至今,一直保持着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是共和国目前仅有的两位从第一届到第八届的全国人大代表之一。毛主席同她握过手,周总理同她进过餐。江泽民、李...  相似文献   

5.
孙迪 《党建》2021,(10):67-68
在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展览馆外的长形石块上,醒目地镌刻着2009年习近平同志看望申纪兰时说的一句话:"太行精神光耀千秋,纪兰精神代代相传."没有惊天动地,只有脚踏实地,申纪兰,这位普普通通的妇女,一生扎根农村,将一切献给了党、国家和人民. 1951年,西沟村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申纪兰担任副社长.这对奉行"好男人走到县,好女子不出院"古训的山里人来说,已让人刮目相看.但在她心里,有一个坎始终过不去:为啥同样干一天活儿,妇女的劳动报酬要少一半?申纪兰不服气,决定在社里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男女劳动比赛.比赛开始,在专门划出的比赛田地里,男社员认为稳操胜券,时不时抽袋烟休息一下;而被发动起来的妇女始终在田间争分夺秒劳动,并赢得了比赛的最终胜利,第一次挣到了和男人一样的工分.  相似文献   

6.
王鸿谅 《学习导报》2010,(10):18-20
申纪兰,这位扎根山西西沟村的劳模,是唯一连任11届的全国人大代表。面对各种荣誉和机会,她固守着朴素的心愿,“我是一个农民,我的根在西沟村”。  相似文献   

7.
王鸿谅 《新湘评论》2010,(10):18-20
申纪兰,这位扎根山西西沟村的劳模,是唯一连任11届的全国人大代表。面对各种荣誉和机会,她固守着朴素的心愿,“我是一个农民,我的根在西沟村”。  相似文献   

8.
《先锋队》2012,(1):4-7
她是我国唯一从第一届连任到第十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她曾先后13次见到过毛主席、周总理,周总理在北京中南海西花厅专门宴请过她,邓小平称赞过她,江泽民称她"凤毛麟角",胡锦涛总书记叫她"申大姐",李鹏、朱基、薄一波、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到西沟看望过她。作为新中国妇女的代表,她到丹麦哥本哈根参加过世界妇女代表大会;美国著名记者斯特朗采访过她;前苏联青年英雄卓娅的母亲给她写过信。她——就是申纪兰。她说:"不是西沟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西沟。"  相似文献   

9.
跟着时代走     
申纪兰,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全国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惟一的一至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半个世纪以来,她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始终身体力行“三个代表”,带领群众走出贫困,奔向富裕,谱写了一曲壮丽恢弘的时代之歌。在2000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听取山西代表团发言时,给予申纪兰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0.
梁衡 《党建》2009,(7):29-29
申纪兰恐怕是还健在并活跃于政坛的新中国最老资格的农业劳动模范了。她是建国前在根据地就和李顺达一起带领农民搞互助生产而出名的。是比陈永贵还早一茬的明星级劳模。她又是至今唯一从第一届人大连任至第十一届人大的全国人民代表。她不愧为共和国成长的历史见证人。  相似文献   

11.
申纪兰恐怕是还健在并活跃于政坛的新中国最老资格的农业劳动模范了。她是建国前在根据地就和李顺达一起带领农民搞互助生产而出名的。是比陈永贵还早一茬的明星级劳模。她又是至今唯一从第一届人大连任至第十一届人大的全国人民代表。她不愧为共和国成长的历史见证人。  相似文献   

12.
正她是新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从第一届连任至第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也是共和国成长的见证人。她有着太多光鲜的头衔与荣誉,但始终淡泊名利,一直不忘生养她的故乡——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西沟村。多年来,她永葆劳动者本色,身不离西沟,心不离群众,不辞劳苦、殚精竭虑,一心想着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她就是申纪兰。2016年,她获得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颁发的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相似文献   

13.
张庄,是“中国人民患难与共的老朋友”(周恩来语)韩丁名作《翻身》中张庄的原型。西沟,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时任西沟党支部书记李顺达是新中国第一届英模代表,生前受到毛泽东主席多次接见。全国唯一的第一届至十一届人大代表申纪兰就是西沟推出的女劳模。留村则是改革开放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认可的农业双层经营的典型村。在全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今天,他们的发展如何?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警示呢?  相似文献   

14.
还得继续艰苦奋斗全国劳动模范、八届人大代表申纪兰我今年65岁了。许多来西沟参观的同志,都紧紧握着我的手关心地说:“您该歇歇了。”也有些熟悉的同志劝我,“您干了一辈子,现在还这么苦,图个啥?!”我理解大家的好意。我一个小山沟呈的农村妇女,在天安门城楼上...  相似文献   

15.
2007年2月28日,太行山区的山西省平顺县迎来了春节后的第一场雨夹雪。春雨绵绵,春雪飘飘,一大早,记者就到了西沟村,下两道坡、拐两个弯,我们走进了申纪兰的新房子。  相似文献   

16.
儿时就知道山西有个平顺县西沟村,就知道西沟有个李顺达,还有个申纪兰。后来,通过媒体对申纪兰有了更多的了解,十分崇敬这个全国著名的女劳模、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学习申纪兰,做合格党员》的文章,那时对申纪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我的母亲申纪兰,一位享誉全国的劳动模范,一至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别人眼里,母亲是一位名人,而在儿女们的心中,母亲只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一个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作为申纪兰的子女,我们从小到大没有一点名人子女的优越感,只是非常珍惜这得之不易的荣誉。母亲给予我们的只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行动,一颗天下母亲共有的平常心。在她眼里,做子女的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直到今天,母亲身上那种特有的勤劳简朴、无私奉献精神,那种实事求是、廉洁奉公的高尚品格,那种尊老爱幼、孝敬公婆的传统美德,一直在影响和教育着我们……母亲教育我们多吃苦…  相似文献   

18.
<正>5月4日,由凤冈县委、县政府,县茶叶发展中心主办的"锌硒茶"凤冈首届茶王大赛决赛举行,全县16家茶叶企业28支茶样参与"茶王"角逐。经过专家组专业评审打分、现场公证,娄山春茶叶专业合作社选送的扁形茶获得扁形茶"茶王"称号,娄山春合作社理事长罗明刚也实现从一个返乡创业农民工到"茶王"的蜕变。罗明刚是凤冈县人,曾在广东等地打工8年多,2007年返乡创建凤冈县娄山春茶叶专业合作社。茶产业是一个投资大、见效慢的产业,从基地选择到茶苗选购;从加工厂修建到加工技术的学习;从包装运输到市场营销;从有机认证到品牌打造……罗明刚经历了无数艰辛和困苦,用8年时间将合作社打造成小有名气的集茶叶种  相似文献   

19.
2008年7月,枣庄山亭区徐庄镇土山村会计张凯华与7名村民共同创办了国内第一个获得工商注册的土地流转合作社。与安徽、浙江的合作社属于民间组织不同,徐庄镇土地流转合作社是中国第一个具备法人资格的商业组织。短短两个多月内,土山村及周围三个村有280户986名村民的2977.3亩耕地加入到合作社中。张凯华计算,除去人工成本,合作社每亩耕种可节省成本50元以上。  相似文献   

20.
2009年5月25日,习近平在平顺县西沟村视察时指出:"西沟60多年的发展,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缩影,特别是以李顺达、申纪兰为代表的西沟精神,需要深入研究,不断地继承和发扬光大。"西沟——平顺县的一个小山村,在李顺达、申纪兰的带领下,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铸就了爱党爱国、刚正无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探索进取、无私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