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省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寒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所有困难和特点。切实加强减灾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提升灾害应急救助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对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推进“两新”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后,民政部门作为政府职能救灾机构,全力救灾,从前期救灾到后期灾后重建业务中涉及大量科学数据和信息化应用,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寒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困难和特点。近几年,青海省农牧区每年受灾人口190万人左右,成灾人口120-180万人,其中重灾民、特重灾  相似文献   

3.
《中国减灾》2013,(17):42
四川省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以下简称"指挥体系"),属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防灾减灾规划项目,建设有覆盖全省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的203个应急指挥平台和省市县乡四级灾情信息网络,是全国第一个自然灾害省市县乡四级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指挥体系采取"省市县分级负责、省级统一指导"的原则建设。四川省减灾中心具体承担省级体系实施和对市县乡三级体系建设指导。省级应急指挥体系为四级体系核心,担负全省网络中心、数据中心、指挥中心以及指导市县  相似文献   

4.
周萍 《中国减灾》2013,(2):23-26
浙江省是一个多灾易灾省,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成为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浙江省委、省政府将减灾救灾工作摆上加强民生保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综合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有力提升了减灾救灾的整体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5.
高勇 《中国减灾》2004,(10):36-37
随着凉山州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气候变化异常,生态环境脆弱,加之地理条件复杂,气候垂直差异大。全州年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发生,多种自然灾害常常交替发生,灾害间隔逐步缩短,成灾强度增大。2003年普格县五道箐乡“6.19”泥石流灾害死亡10人,冕宁县“7.19”洪涝、泥石流灾害造成城厢镇、复兴镇、惠安乡直接经济损失4700万元,2004年德昌县“8.24”泥石流灾造成茨达乡、宽裕乡17人死亡。这些较大灾害的发生给我们又一次敲响了警钟,抗灾救灾,未雨绸缪。长期以来,凉山州紧急救援灾情以洪涝、山地灾害为重,频繁发生的自然灾…  相似文献   

6.
自然灾害发生后,与灾害现场工作人员进行实时沟通,传递灾害现场视频、图文和声音信息,在千里之外如同亲临现场一样地核查、评估灾情,指导抗灾救灾工作。这就是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平台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以下简称“指挥体系”),属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防灾减灾规划项目,建设有覆盖全省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的203个应急指挥平台和省市县乡四级灾情信息网络,是全国第一个自然灾害省市县乡四级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  相似文献   

8.
周萍 《中国减灾》2013,(3):23-26
浙江省是一个多灾易灾省,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成为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浙江省委、省政府将减灾救灾工作摆上加强民生保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综合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有力提升了减灾救灾的整体能力水平。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浙江省  相似文献   

9.
《中国减灾》2013,(9):52-55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较多的国家,各种突发事件频繁发生。自然灾害不仅威胁和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同样破坏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对我国政府管理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减灾救灾管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保证,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切实加强省级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体系建设,对提高各级政府的灾害信息获取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决策指挥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徐娜 《中国减灾》2012,(19):24-27
青海省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寒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所有困难和特点。切实加强减灾救灾工作,提高灾害应急救助水平,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1.
徐娜 《中国减灾》2012,(10):22-27
青海省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寒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所有困难和特点。切实加强减灾救灾工作,提高灾害应急救助水平,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对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推进“两新”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近日,本刊记者就青海省防灾减灾工作开展等相关问题专访了青海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更阳。  相似文献   

12.
正减灾救灾工作是民政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缓解社会矛盾、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近年来,青海省多措并举,着力推动全省减灾救灾能力建设,逐步构建起体制比较完备、运作机制顺畅、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减灾救灾体系,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最大限度地减轻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全省减灾救灾领域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同行业前列,多次得到上级部门嘉奖,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减灾》2013,(17):52-55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较多的国家,各种突发事件频繁发生。自然灾害不仅威胁和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同样破坏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对我国政府管理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减灾救灾管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保证,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切实加强省级灾害应急救助指挥  相似文献   

14.
王有 《中国减灾》2011,(8):42-43
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方法,社会动员,是有效控制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方式之一。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动员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形成巨大的应对自然灾害的社会合力,集中力量抗灾害,团结各方渡难关。在长期的减灾救灾实践中,我国初步建立了以抢险动员、搜救动员、救护动员、救助动员、救灾捐赠动员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应急动员机制,并在应对各种突发性特大自然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十堰市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和南水北调库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恶劣,灾害多发频发,全市常年因自然灾害需安置救助灾民30万人以上。十堰市坚持预防为主、防救并重,大力推进区域性减灾救灾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相似文献   

16.
古往今来,自然灾害都是制约发展、影响民生、关系稳定的重大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史。历史的车轮已将我们带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十二五"时期,减灾救灾工作保障受灾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我们所担负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也更加重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减灾》2013,(21):24-25
2013年以来,天津市民政局救灾处按照局党组构筑民政三大板块和8个体系的总体部署以及"三创、三求"的工作要求,在提高应急水平、强化基层能力上下功夫,着力破解薄弱环节,推动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为天津市救灾工作加快发展、争创全国前列奠定基础。取得的成绩一、有序推动基础性政策创制。防灾减灾救灾体系骨架和核心的重要政策性文件均进展顺利。《天津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经天津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已正式出台;《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暨三年实施方案》完成征求意见工作;《天津  相似文献   

18.
王有 《中国减灾》2011,(15):42-43
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方法,社会动员,是有效控制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方式之一。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动员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形成巨大的应对自然灾害的社会合力,集中力量抗灾害,团结各方渡难关。在长期的减灾救灾实践中,我国初步建立了以抢  相似文献   

19.
王晓峰 《中国减灾》2013,(11):28-29
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是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的重要内容,是灾害救助应急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建立科学、完善、有效、可靠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是成功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前提和基础.以天津市近年来的储备工作实践为基础,全面深入地研究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探讨救灾物资储备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对完善天津市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提高自然灾害应对能力、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世纪行》2014,(7):14-14
<正>自2004年武汉成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国家级试点地区以来,我省征信系统建设已初见雏形。但就现状而言,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征信系统信用信息欠完善;征信系统未完全实现信息共享;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社会公众对征信系统的认识不足;异议处理不及时等等。为加快推进湖北社会征信体系建设,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一、加大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工作力度,完善征信系统信用信息。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