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韩荣 《检察风云》2014,(5):48-49
郧县男子石秀林,曾经因盗窃罪、传播性病罪、猥亵儿童罪先后三次被处理.2009年开始,他来到房县,租用大山深处的一处山坳开办养殖场.为节约成本,他专门物色了20多名孤寡老人,以给高工资为由骗至其养殖场打工.老人一旦上当后,他就露出狐狸的尾巴,不仅一分钱都不给,还对这些老人拳打脚踢.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夏邑县人民法院不断探索调解新机制,创新调解方法,逐步走出了一条切合基层法院实际的解决矛盾纠纷的新路子。2009年以来,该院连续三年无超审限案件,无矛盾激化案件,未发生新的上访缠访案件,无违法违纪行为发生,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2009年12月,该院被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全省法院调解年活动先进基层法院”,  相似文献   

3.
在平顺县城的迎宾大道,你会看到一处最漂亮的建筑,那就是平顺县第二中学校。走进平顺二中的校园,你会被其中浓郁的文化氛围深深感染。可当你仰望那环绕在校园周围的一座座大山。看着正在建设中的标准化操场、现代化的学生餐厅时,  相似文献   

4.
从北京市区出发,沿京承高速一路往北,60公里到达怀柔城区,再从城区沿111国道往北60公里,就到了汤河口。汤河口地处京冀燕山山脉沟壑纵横的深山区,小镇四周山峦叠翠,清冽的白河和汤河穿境而过。这里每天都是山高云淡、空气清新,可是因为处于大山深处,属于一个来的人新鲜、住的人寂寞的地方。就在这样的地方,有一个整齐干净的院落,里面有7个人,全部是党员,全部是本科学历以上(5名研究生和2名本科生),平均下来不到30岁,他们用自己的热情和奉献谱写着一首扎根深山、勇于创新的司法和谐曲。这里就是北京市最北的一个派出法庭—北京市怀柔区法院汤河口法庭。法官就着石凳和马扎开庭  相似文献   

5.
连续6年无矛盾纠纷激化、无越级上访案件、无民转刑事案件、无群体性械斗事件、无重新违法犯罪案件的"五无"目标的实现,是河北省平泉县卧龙镇2005年以来在强化人民调解工作、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中所取得的显著成果。他们以"服从大局  相似文献   

6.
调解是世界各国解决民事纠纷的三大制度之一,实质是一种非诉讼纠纷解决程序。目前我国模式有:1.诉前调解。2.立案后调解。不足有:1.诉前调解的立法规定尚属于空白。2.调解组织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3.调解协议书仅具有合同效力。建议:1.立法。2.设置专职调解员准入制度。3.吸取世界各国成熟经验。4.适当扩大调解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对于行政诉讼中是否适用调解的问题,大多数学者持否定态度,目前在审理行政诉讼案件时,很多法院都采取调解的手段促成原告撤诉或被告改变具体行政行为,有效降低了行政案件的信访投诉率,维护了社会稳定、和谐。我们应如何看待审判实践对理论提出的挑战?本文认为,必须对现有行政诉讼调解的立法进行反思,并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行政诉讼调解制度。  相似文献   

8.
2011年4月,在和县丰山村调委会的主持下,一件历史遗留、久拖不决的工地纠纷圆满解决.当事人双方都表示满意。上个世纪和县西埠镇娘娘庙村李福村民组的张氏祖先从与自己一河之隔的功桥镇丰山村购买了一块田地作为张氏祖坟用地,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双方为此处地块的权属发生了争议,张氏后代认为应属于自己,丰山村民则认为张氏后代只拥有使用权,而无实际所有权。2010年,国家开始兴建巢马高速.路经丰山村,需要征收此块地段,丰山村领取了土地补偿款后,张氏后代找到了他们,认为补偿款应属于自己,且未征土地仍应属于自己,于是矛盾产生,一场“土地保卫战”打响。  相似文献   

9.
李德恩 《法治研究》2014,94(10):119-124
调解系统性进入司法是现代调解运动的核心内容。各国法院在诉讼程序中通过组织和转介调解两种方式来鼓励调解运用。法院转介调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在中国,法院转介调解可以划分为立案前的委派调解和立案后委托调解两种形式。在性质上,前者属于诉讼外调解,后者属于诉讼调解。立案前的法院转介调解不宜称作委托调解。中国的法院转介调解机制运行不畅,还存在诸多需要完善之处。经过委派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可以通过三种附加程序而获得强制执行力;而经过委托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可以选择撤诉或以调解书结案。  相似文献   

10.
刑事调解之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调解是中国独特的纠纷解决方式,至今仍然被大量的民事案件和少量的刑事自诉案件所采用。由于人类对付犯罪的主要手段———刑罚是以报应主义为基础的,其弊端日渐为人们所认同,刑罚因此日趋缓和、文明,刑事调解的价值也随之凸现,世界各国刑事调解立法蓬勃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应当借鉴国外的相关立法,进一步扩大刑事调解的适用范围,完善我国的刑事调解制度,以更好地发挥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法院调解是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事审判权的主导性运作方式。调解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适应了社会的需要,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深刻变化使现在的社会条件已经不适合目前"调解型"的审判方式。建立非讼化的民事调解已经成为我国调解制度改革的方向。本文主要从比较法考察角度出发,对如何改革我国调解制度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汪性国 《法制与社会》2012,(31):295-296
诉前调解是当事人将双方的纠纷交付到法院之前,由法院组织专门的人员对当事人之间的矛盾进行的调解。引入诉前调解是有必要的,诉前调解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重构。  相似文献   

13.
郧县男子石秀林,曾经因盗窃罪、传播性病罪、猥亵儿童罪先后三次被处理。2009年开始,他来到房县,租用大山深处的一处山坳开办养殖场。为节约成本,他专门物色了20多名孤寡老人,以给高工资为由骗至其养殖场打工。老人一旦上当后,他就露出狐狸的尾巴,不仅一分钱都不给,还对这些老人拳打脚踢。2011年5月和2012年腊月,他先后将两名孤寡老人殴打致死,并将其中一名死者焚尸灭迹,另一名老人也被他掩埋。迫于石秀林的淫威,村民对其恶行隐忍不发。后来,他因为放火烧荒,跟一名村民闹了矛盾。这名村民看到有两个孤寡老人长期不露面,怀疑是被他打死了,于是报警,他的罪行才由此败露。  相似文献   

14.
论诉讼调解瑕疵之救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诉讼调解瑕疵救济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当事人实现正当权利,也是为了追求公正和正义。国内外学者在论及诉讼调解之瑕疵救济时多从诉讼调解的性质推演瑕疵救济的依据和必要性,但调解性质的抽象性决定了只有从诉讼调解的内在结构和功能上才能更富有实效性地论证诉讼调解瑕疵救济的正当性。在我国民事诉讼中,诉讼调解虽被认为是法院行使审判权的方式,但基于诉讼调解的内在结构和功能,实体法和诉讼法上的瑕疵均应作为调解瑕疵救济的“理由”。从国外学理和实务的主流看,采用继续审判程序对调解瑕疵予以救济与诉讼调解这一审理对象比较一致,但选择再审程序对调解瑕疵予以救济却与中国本土的特定语境更为契合。  相似文献   

15.
案名:张某抢劫案 [基本案情]犯罪嫌疑人张某,男,1995年3月4日出生,汉族,在校学生,四川泸县人。2010年5月19日0时许。张某手持一根竹棒到被害人姜某在泸县云锦镇板桥村老井坝所开的商店伺机偷窃,在拨弄门锁时被屋内正在睡觉的姜某发觉,姜某便开门查看,张某随即用竹棒将姜某头部打伤,因姜某大声呼救,张某害怕被发现立即逃离现场。经鉴定,姜某所受之损伤构成轻微伤。  相似文献   

16.
行政调解制度之比较法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调解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作为一种"东方经验"在我国有近千年的历史。从比较法观察,强化诉讼外调解是现代法律制度发展的一大趋势,以日本ADR为代表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在西方行政法上得以广泛适用。本文对国内外行政调解相关制度进行了考察分析和比较,以期促进行政调解法律制度的完善,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7.
法院附设调解与法院调解是两个看似相似,但在内涵上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别的概念,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法院调解制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存在着的法院附设调解制度也是不同的制度。本文试从海峡两岸法院调解制度的比较中对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分,以厘清在制度设计上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8.
台湾地区乡镇市之民案调解近年来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调解成功率上看,与刑案调解相比,都呈显萎缩迹象。实证研究表明,影响民案调解成功率的因素包括:当事人的情绪;当事人的权利意识;当事人的证据意识;当事人对主要事实的认识;当事人参与调解的诚意;调解人的作用等。虽然民案调解的萎缩在理论上与以刑逼民现象有一定关联,但乡镇市调解在调解人资格、调解人伦理、当事人行为等方面缺乏规制,才是构成民案调解走向萎缩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9.
曾秋月 《中国审判》2021,(19):60-61
“与当事人添加微信成为好友,相当于案件成功解决了一半。”江西省全南县人民法院南迳法庭庭长赖春文说。常年风吹日晒、行走乡村的赖春文皮肤黝黑。几天前,他承办的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因为被告无法按时从浙江赶回,他通过建立微信群,将庭审搬到线上,最后原告通过微信确认了调解协议内容,法庭出具了调解书。在南迳法庭,线上解纷已经成为工作常态。  相似文献   

20.
《行政诉讼法》关于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制度的规定面临理论与现实的诸多挑战,为解决行政诉讼立案数与撤诉率两极分化及信访难问题,理论与实务皆在积极探索行政诉讼调解制度。本文从剖析"公权力不可处分"的理论障碍着手,阐述规定与实践的变相操作,分析行政诉讼调解的有益性,也对其提出期待限定,论证调解制度在行政诉讼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