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孙中山先生的博爱观,不但表现在他的宽容广大的胸怀,也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道德观。他曾这样说过:“民生主义,是图四万万人幸福的,为四万万人谋幸福就是博爱。”民国建立伊始,大总统孙中山就庄严宣布:“自法兰西人权宣言出后,自由、平等、博爱之义,昭若日星”,中国人民应当“咸属平等”,“务使博爱平等之义,实办推行。”随之发布了一连串的革除封建专制、泯灭人性的制度的法令文告,把平等、  相似文献   

2.
苏伟 《理论探讨》2007,3(4):6-8
平等、自由、博爱的精神与人类之生俱来,但在中国历史上被压抑最深。它们是西方人道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但又被资本的本性严重扭曲。社会主义社会虽然提供了平等、自由、博爱的基础,但要实现之,还得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旗帜上醒目地标明它们。只有使平等、自由、博爱之花开遍神州大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不但将作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在中国建立,而且还将作为习惯性的生活方式在人民中生根。  相似文献   

3.
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具有二重性一样,“民主和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也具有二重性。辩证地、实事求是地考察与分析这些观念在不同历史时代的二重性,对于我们科学地看待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批判地继承人类精神文明的这一宝贵遗产,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选集》第2卷第512页)那末,“民主和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是在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4.
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在人类历史上,在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形成民主和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大解放。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的这些观念,又同它们有原则的区别。”为什么说民主和自由、平等、博爱观念的提出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大解放?这些观念在今天有没有现实意义呢?这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在此谈点浅见。首先,民主和自由、平等、博爱观念的提出,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一方面,这些观念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反映。商品经济必然要求商品所有者之间不仅应当等价交换,而且应当自由交换。等价交换实质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自由、平等、博爱”这些观念一直被认做是对社会主义毫无益处的资产阶级口号而冷落到一边。现在,《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对这几个观念做了重新评价,指出:“在人类历史上,在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形成民主和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大解放。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的这些观念,又同它们有原则的区别”。这是我党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又一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6.
博爱,就其词义来说,是指广泛的爱、普遍的爱、爱一切人.博爱这个词,古已有之.在中国,孔子的《论语》《学而篇》中说:"泛爱众,而亲仁"."仁",即"爱人".后来,韩愈在《原道》中也阐发了类似的思想,并明确提出:"博  相似文献   

7.
人生而平等。人类最早的自然基础(生理上质的等同性)和社会基础(原始公有制)造就了这一事实。拥有相等机会的人没有特权的制约,当然是自由的。原始人必须团结一致对付严酷的大自然,所以,博爱精神亦与人类与生俱来。从此,把平等、自由、博爱视为天经地义的正义感,也就成为人类的“天性”,伴随人类跨越着各个时代。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宗法主义为基础的专制主义的绝对统治,造成了“君子治小人、小人养君子”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样的历史。宗法一专制主义是封建主利益的集中体现:以贵凌贱必须分等级,享贡受赋必须讲依附,南而称霸必须搞镇压。这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其首要问题在于平均地权;同时,孙中山不赞成进行激进的社会革命,而是主张通过改良来实现社会主义;最后,孙中山将社会主义视为人道主义,即博爱、平等、自由的社会主义。由此看来,孙中山的社会主义观包含着经济学、政治学和哲学三重维度。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国人对社会主义探索的最初成果,孙中山的社会主义观对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民主和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但它也曾是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武器。它发端于十四到十六世纪以“文艺复兴”为特征的人文主义(humanism)思潮,其后在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等人和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以亲身考察和真实材料为基础,对19世纪40年代英国工人阶级生活的真实状况进行了描述,论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对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虚假伪善、买卖视之的慈善思想和行为进行了深刻批判;对穷苦劳动者之间的真诚互助进行了高度肯定。随着工人意识的觉醒,他们逐渐争取自由平等,追求人道博爱的慈善理念。恩格斯这一著作中的慈善思想为之后马克思主义慈善思想的发展和完善打下了基础,也预见了未来"社会的下一个更高的阶段"[1]不可缺少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1.
张美林 《学理论》2011,(23):23-24
"博爱"的思想与人类与生俱来,并非近代才有,也并不是资产阶级首创。把"博爱"口号中反映人类进步理想的积极成分同资产阶级的私利相区别,一方面有利于划清社会主义同资产阶级的"博爱"界限,另一方面有利于更真实、更科学反映社会主义的"博爱",把"博爱"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建设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中国理想社会观的演化与民族精神的孕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理想社会观的主旨是"大同"。从《周易》开始,这一社会观随着历史的延续不断演化,形成"公"、"同"、"和"的特点。近代思想家发展"大同",融和了西方的平等、博爱等思想。中国人民在追求理想社会的实践中,以爱国为主线,孕育了团结统一、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核。  相似文献   

13.
郭凯 《党政论坛》2014,(24):24-24
皮凯蒂的两个挑战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新著《二十一世纪资本论》,首先在经济学上挑战了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1950年代提出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分配将趋于平等的理论。库兹涅茨从农业和工业两部门的二元经济结构的不同发展阶段出发,得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期会带来分配不平等加剧,但随着经济充分发展到较高水平的阶段,收入和财富分配会趋向平等的理论假说。  相似文献   

14.
《团结》2013,(4):F0002-F0002
2013年8月,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民革中央副主席何玉洁率民革中央"同心·博爱行"调研组赴贵州,围绕毕节试验区建设和纳雍帮扶工作开展为期4天的调研。调研组一行出席了"同心·博爱行"捐赠活动,与毕节、纳雍有关领导座谈交流二调研组还赴纳雍县就同心产业园区建设、董  相似文献   

15.
王峰  曹莉莉 《学理论》2012,(26):128-129
孙中山先生一生倡导博爱,关注社会民生。面对清末民初严重的积贫积弱社会状况,他以民生主义为理论基础,对当时的社会救济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为民国社会救济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发端和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小马丁·路德·金深受正义、博爱、顺从等这些黑人宗教观念的影响 ,他也将宗教当做一个为正义和自由而战的武器 ,用自由的新教神学来阐述他对美国宗教的看法 ,努力提醒白人在黑人争取平等、正义的斗争中的责任 ,从而成为对美国社会和黑人都有很大影响的宗教领袖 ,也是最成功地利用宗教为黑人争取平等自由等人权的黑人运动领袖。  相似文献   

17.
怎样认识和对待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问题,对于社会主义事业在多民族国家内的深入发展和全面胜利,对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最终胜利,都具有重大的和深远的意义。杨文炬同志针对我国民族理论研究中的不同看法,发表了《事实上不平等是指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别》一文(载于《民族研究》1983年第8期,以下简称“阶段”论),提出深入研究和探讨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问题,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对于该文的基本观点,我有不同的看法,现提出来商榷,欢迎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8.
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迫切需要用制度创新来消解世界风险,消除全球生态危机的影响,完成社会的转型发展。因此,在制度建设上需要以平等为平台,以权力为规范对象,遵循以限度生存为基础的人人幸福方向、以广阔博爱为追求的完整人道方向、以普遍平等为前提的道德尺度方向和以全面公正为保障的规范原理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一个真正和谐的现代社会,决不能满足于形式平等。在我看来,平等是一个古老的理想,儒道释耶等古代智慧都不乏这方面的理论,但往往是不平等社会下关于平等的形上学玄思。平等又是近代一连串社会革命的结果,它与古代平等的理想有联系,但已经转变为社会的基本价值,分化为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广泛平等要求,同时也转化为法律制度的设计。西方自由主义理论为平等之实现做过连续的哲学论证,但是都有各种各样的局  相似文献   

20.
究竟什么是民族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它包含一些什么内容?目前我国理论界的认识尚不一致。本文除了谈谈个人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外,并就杨文炬同志《事实上不平等是指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别》(载《民族研究》1983年第三期)一文中所提出的一些观点进行商榷,希望得到同志们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