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以来,江西省崇义县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拓宽政务公开渠道,要求各单位每季度必须向群众进行一次问卷调查,由群众指出工作的不足和失误,并在政务公开栏里把“政误”一起公开,而且要说明原因和落实的整改责任人及整改时限。目前,该县各单位已全部实行“政误”公开。全县公开“政误”256件,其中有228件已整改完毕,其余28件正在整改落实之中。崇义:狠抓“政误”公开@叶明  相似文献   

2.
推行了一段“政务公开”,增加了“政务”的透明度,取得了群众的监督,有效减少了“政务”的失误,大得民心。然而,有政绩,就有“政误”,虽是都在极力避免失误,但总也难免出现失误。也许并非只是出于“爱面子”的原因,现在的“政务公开”是,“政绩”公开多,“政误”公开少,甚至少到极为罕见的程度。罕见并不等于没有。河北省邯郸县兼庄乡党委、政府就很有眼光,带头在全乡开设了“政误”公开栏,亮丑亮短,诚心纳谏,赢得了农民群众的真诚赞扬。“政误”公开需要一种觉悟。这种觉悟来自于带头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真心实意…  相似文献   

3.
中纪委在今年的工作要点中要求,在继续抓好村务公开、乡镇政权机关政务公开和厂务公开的同时,要在县级政权机关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这确实是廉政勤政建设的一项有效措施。但就目前情况看,有些地方在政务公开中,报喜报成绩的多,报忧报失误的少,特别是工作和决策中的失误很少公开。说没有“政误”是不切合实际的。可是“政误”为何难以公开,究其原因,不外乎有几点:一是有些领导怕担责任。既然有失误,就会有原因,追究原因势必有责任问题。二是怕失去威信。失误公开多了,下属就会对领导失去信任感。三是怕影响士气。公开了失误,…  相似文献   

4.
时下,一些行政机关把政务公开作为廉政勤政建设的一种有效措施,并投入精力开展这项活动。但在政务公开中,报喜报成绩的多,报忧报失误的少,特别是公开工作和决策上的失误很少。“政误”为什么难以公开?一是有些领导怕承担责任。有失误必然有原因,而追究原因就会导致追究责任。二是有些领导怕失去威信。决策失误公开多了,下属会对领导失去信任感。三是有些领导怕影响“士气”。他们认为,公开了“政误”,下属会觉得领导失误,自己干得再好也白干,所以不会尽心尽职。其实,“政误”也是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是落实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毛…  相似文献   

5.
时下,一些单位把政务公开作为勤政廉政建设的一种有效措施,但在政务公开中,报喜的多、报忧的少,特别是决策上的失误就更少。"政误"为什么难以公开?一是有些领导机关怕砸了先进的牌子,工作失误不敢公之于众,怕在单位评选创优活动中落选;二是有些领导机关怕失去威信,决策失  相似文献   

6.
时下,各级政府都在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工作的透明度,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有的地方在政务公开中习惯于只亮出自己的"政绩",而对于工作和决策中出现的失误却遮遮掩掩,不敢公之于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公开"政误",其实是政务公开的内容之一。政务公开并不只是单一地公开政府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应公开政府的不足和失误之处,这才能构成政务的全面展示。公开"政  相似文献   

7.
观点     
我国将迎来社会政策时代,制定政策要反映不同阶层利益,我国尚未实现程序性问责,政“误”也应公开,“我们在起点就输了”。  相似文献   

8.
“有的老师喜欢在家访时告状,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有的班级教师换得太勤,不利于师生间的交流”……近日,湖北省丹江口市一中《校务公开栏》上,一张显眼的“校误”公告吸引了不少师生、家长驻足观看。这是该校工会在公开校务的同时,也把教育教学管理:亡作中的失误和存在的问题等“校误”进行了公开,这种不避“丑”、自揭“短”的行为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9.
重庆丰都县仁沙乡政府开辟了一个“政误公开”栏。群众纷纷表示,这样的政府值得信赖。  相似文献   

10.
近日,从报刊上看到这样一则报道:2005年6月,湖北省枣阳市选择了十个有代表性的基层党组织试行党“误”公开制度,要求各基层党组织在党务、政务公开墙上专辟党“误”公开栏和整改“回音壁”,让党员、群众以记名或不记名的方式将本单位党组织党务决策中的失误和不足在党“误”公开栏中“亮相”,并让党组织把整改的具体情况在整改“回音壁”中公开,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确保党员、群众满意。湖北省枣阳市的此举令笔者不禁为之叫好!好就好在:其一,主动地公开党“误”,显示了党组织敢于承认失误,勇于纠正错误的宽广胸怀,有利于提升党员、群众对…  相似文献   

11.
农一师五团以建立基层民主管理长效机制为突破口,不断强化政务公开及时、准确、真实性的监督力度,推倒了干群之间的“隔心墙”,搭起干群之间的“连心桥”。 2003年2月,该团深入开展了以“察民情、知民忧、解民困”为主题的调查研究活动。经调查,发现个别单位在政务公开中存在公开内容不全面、不及时,少数干部办事不公或职工群众对财务有疑问等一系列问题,职工群众对此意见颇大。针对这一现状,该团工会设立了点答式政  相似文献   

12.
村务公开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积极性,有效地防止了一些腐败现象的发生,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但在推进这项工作时,存在的“五不”现象应引起我们重视。一是只公开村务不公开组务。当前,不少农村土地承包、收益及负担分摊仍以组为核算单位,村务公开而组务不公开,农民群众看不到每家每户人、劳、田和收、支、存等加两上缴等情况,而涉及到各村提具体情况,到头来还是“一锅煮”,糊里糊涂。二是只公开次要问题不公开主要内容。一些农村在村务公开中避重就轻,只公开那些调解群众纠纷、农业税、追留、农民出钱…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公开”一词的使用频率相当高。从干部的公开招考、选拔到政府办公用品公开采购、官员财产公开申报,“公开”之领域不断扩展。应该说,绝大多数地方和部门在推行“公开”中都做到了名副其实、不打折扣。但毋庸讳言,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仍有不少的“公开”在具体操作时未到位或变了味,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一是避重就轻、半遮半掩的半公开。无关痛痒、无关紧要的和盘托出,而群众迫切需要了解的、真正关心的重要内容,却三缄其口,秘而不宣,或者仅透露一鳞半爪。犹抱瑟琶半遮面,群众雾里看花。二是敷衍应付、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14.
人文荟萃     
■我国试行干部引咎辞职   中组部在深圳龙岗区等地试行的“处级干部引咎辞职和投票表决制度”成了一个信号,中国的干部不再是终身职业了,在任期内不干出点事来,你的饭碗就端不牢了。   名为《关于处级领导干部引咎辞职的暂行规定》指出,处级、科级干部由于个人能力不够、自身行为不当或因工作失误造成较大损失或影响的,不宜继续担任职务。其中还具体列举了应当引咎辞职的 10种情况,包括因自身工作能力差等原因完不成任期工作目标、无明显政绩、社会公论差、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超过 30%等情况。   曾有人用“沼泽地”来比喻…  相似文献   

15.
德国一向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为廉洁的国家,它是“透明国际”公布的16个世界上最清廉国家之一。这在西方被归结于民主、法治、制衡、监督、公开、透明和教育的结果。但最近一个时期,德国相继爆出一系列腐败丑闻.有政客“弃政从商”的“旋转门”现象.也有政客或名人逃税事件.德国的清廉形象因此而受损。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09,(4):128-128
实际工作中,往往见到说是公开选拔干部,但面试时却不“当场亮分”,不但被选拔的干部不知自己的考核分数或得票情况,就连参加公选的考官也未必清楚最终的考核结果(得票数)。这种若明若暗、对关键程序不公开的做法,即便确实公平公正,也难免给人一种“暗箱操作”的感觉,难怪有人形容这是“犹抱琵琶半遮脸”,是“选择性公开”。  相似文献   

17.
大可 《党课》2010,(17):77-79
“问题官员复出”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有统计显示,从2003年“问责风”兴起,已有上千名官员因工作失误而引咎辞职,但其中大多数在并不长甚至是很短的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复出,或官复原职,或异地任职,或提拔重用。在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的观念里,问责制“异化”成了对问题官员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反腐败斗争的实践使我们认识 到,腐败现象无不是在权力高度集中、 缺乏监督制约和透明度的情况下发生 的。公开是最有效的制约,透明是天然 的防腐剂。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 来各级党政组织和有关部门在党风廉 政建设中积极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并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其执行过程 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对于办事公 开制度认识不足,无动于衷,不推不 动,甚至推而不动;有的图形式,走过 场,摆花架子,不注重公开的质量,导 致职工群众上访增多;有的在公开内 容上做手脚,弄虚作假,编造账目,欺 骗群众,搞假公开;有的公开不及时…  相似文献   

19.
向华  蔡丽红 《学习月刊》2010,(16):24-26
孔子说:“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讲的就是通过宽严之间相互协调,既不宽大无边或严厉过苛,也不时宽时严,宽严失当,实现政通人和的效果。笔者认为,古代“宽”“猛”相济的刑罚精神在现代的体现就是我国当前提出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宽”“猛”相济,以达到“政是以和”.古人的智慧在我国现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团场实行连务公开、推进民主管理工作,对于密切干群关系,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连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一些形式主义又十分令人担忧。一是连务公开“公开”的内容在职工群众心中似乎可有可无,形成了一种无关紧要的意识。原因是有的连队公开的内容太“虚”、太“轻”所致,公开的都是些“鸡毛蒜皮”之类的、不公开职工群众也明了的内容。二是连队“议政日”成了“领导发言职工听”,而不是职工代表参政议政,积极献计献策。原因是职工群众关心的问题已在“议政日”会议上多次提出,但领导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