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戒奢节俭     
大约3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有了贵俭的思想。《周易》的《节卦六十》把当时人们对于节俭的态度分为三种:最好的是“甘节”,即甘于节俭,乐于节俭,把节俭当作“甘之如饴”的乐事;其次是“安节”,即虽然不能“甘节”,但能安于节俭,不追求豪华奢侈;最坏的是“苦节”,即不能“甘节”、“安节”,而把节俭当作一种苦事。这三种态度,必然产生三种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先后任过尚书礼部员外郎、吏部员外郎、枢密副使等官职的范仲淹出生在苏州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时代清贫的生活使他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入朝为官后,他依然如此。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深知他的习惯和家规。因此,结婚前夕,范纯仁对婚礼大操大办自然不敢妄想,他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只买两件稍微好些的衣服,这样于父亲、妻子两边都能说得  相似文献   

3.
唐太宗戒奢尚俭王君唐太宗李世民自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继皇帝位之后,为了巩固其政权,实现自己封建统治的政治抱负,非常重视以史为镜,大力提倡戒奢尚俭。尤其是在其天下初定的时期,总是反复研究前朝的历史经验,注重总结历代王朝兴亡的原由。他曾诚恳地...  相似文献   

4.
戒奢以俭     
正"戒奢以俭"一语,出自唐代名相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疏《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是:"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其意思是,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就如同是砍断树根却希望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但随着功业日隆,他的生活渐加奢靡,追求异宝珍  相似文献   

5.
正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为后世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恤民思想情怀。近千年来,多少志士仁人受其思想熏陶影响,每当有外敌入侵、自然灾害或重大转折阶段就会自然高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表达自己爱国爱民的一片忠诚。于是,就会行动起来,各尽所能,为  相似文献   

6.
正童年时代清贫的生活使范仲淹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儿子范纯仁深知父亲的习惯和家规,因此对婚礼大操大办自然不敢妄想。结婚前夕,他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只买两件稍微好些的衣服。于是,范纯仁将计划购置的衣服列出清单,壮着胆子交给父亲审定。范仲淹看过清单后,立即板起了面孔,说道:"婚姻自然是人生大事,但这与节俭有什么矛盾?怎么可以借口‘人生大事’而奢侈浪费呢?"父亲的一番话说得范纯仁满面羞愧,他鼓足勇气说:"范家节俭的家风,孩儿自幼熟  相似文献   

7.
《韩非子·说林上》中记载了一则典故:商纣王使用象牙筷子,其叔父箕子见后十分担忧和害怕。箕子认为,商纣王既然已使用了象牙筷子,必然不会用陶器盛汤,一定会用犀牛角或玉石做的杯子,而玉石杯子盛的、象牙筷子夹的,一定不会是野菜粗粮,而一定是山珍海味。食用这些美味,他一定不会再穿粗布短衣,住茅草屋,而必定要穿多套锦绣衣服,住豪宅。这样奢侈享乐的欲望就会不断膨胀,天下的财物也不够他享用。所以,箕子“见象箸而怖”就并非小题大做或杞人忧天。后来,商纣王因奢侈淫乱不知收敛而导致国力空虚,军心动摇,最终亡国。
  无独有偶,《宋朝事实类苑》中也记载了类似的故事: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北宋平定了后蜀之后,亡国之君孟昶到了开封,进献给赵匡胤一个精美绝伦的尿壶,上面装饰着七彩珠宝,名贵无比。赵匡胤看到这个尿壶后,当即让侍卫把它砸碎,并声色俱厉地对孟昶说:“一个尿壶竟然如此奢华,那你用什么东西来贮藏食物?你如此骄奢淫逸,怎能不亡国?”接着,赵匡胤教育群臣:“人人都应记取这个教训,千万不要有奢靡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韩非子·说林上》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典故:商纣王使用象牙筷子,其叔父箕子见到之后十分担忧和害怕。箕子认为,商纣王既然已使用了象牙筷子,那么必然不会用陶土烧制的器皿盛汤,一定会用犀牛角或玉石做的杯子,而玉石杯子盛的、象牙筷子夹的,一定不会是豆类、野菜这样  相似文献   

9.
《宋史》记载,宰相范质生病,宋太祖赵匡胤去探望。范质请皇帝用茶,茶具是粗瓷杯盏。赵匡胤想,他是一品官员,岂会如此穷酸?皇帝再去相府,发现范质睡的硬板床,铺的旧棉被,就派人送去雕花床、鸭绒被和精美的茶具。后来,赵匡胤看到范质仍睡硬板床,仍用粗瓷杯盏,便问他“为何这样同自己过不去?”范质回答:“陛下给我那么多俸禄,岂能置办不起好家具?只是为臣倘若摆设豪华,过份奢侈,大小官吏便会一一效仿,岂不带坏了朝野风气,成为千古罪人?”赵匡胤听了连声称赞范质戒奢以俭的道德操守为一代风范。  相似文献   

10.
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出生在苏州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时代清贫的生活使他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入朝为官后,他依然如此。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深知他的习惯和家规。因此,结婚前夕,范纯仁对婚礼大操大办自然不敢妄想,他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只买两件稍微好些的衣服,这样于父亲、妻子两边都能说得过去。于是,范纯仁将计划购置的衣服列出清单,壮着胆子交给父亲审定。谁知范仲淹看过单子,立即板起了面孔,说道:"婚姻自然是人生大事,但这与节俭有什么矛盾?怎么可  相似文献   

11.
游本根 《前线》2013,(2):84-84
史书中有这样一则记载,说魏公子牟到秦国游历之后,即将东行,辞别应侯(范雎)。应侯说:“公子即将离去,难道没有要告诫我的话吗?”公子牟说:“即使先生没有要求赠言,臣下本来就准备提供先生一些意见了。贵与富没必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艰苦奋斗戒奢倡廉加速山老区脱贫致富进程李建宇艰苦奋斗改变了贫困面貌奢靡之风侵蚀着经济成果沁县是国务院核定的重点贫困县,近几年来,特别是从1995年县委、县政府出台实施经济发展的“三步走”赶超战略以及大力开展扶贫攻坚以来,我们不等、不靠、不要,在全县干...  相似文献   

13.
朱元璋治国,有许多不敢恭维之处,但他的戒奢之举却值得称道. 朱元璋得天下后,手下人将陈友谅的一张镂金床弄来送给他.朱元璋说:"这张床与孟昶的七宝器有何区别?"命人当场毁掉.这时,站在旁边的侍臣说:"陈友谅未富而骄,未富而奢,所以取败."朱元璋听了,立即斥道:"就是富了又岂可骄?显贵了又岂可奢?有骄奢之心,虽富贵岂能保?出富贵者,一定要抑奢侈、宏俭约、戒奢欲.即便这样,犹恐不足以慰民望,何况穷尽天下之技巧,满足一人之享受乎?其致亡者宜也.覆车之辙,不可蹈也."  相似文献   

14.
如何在减轻职工负担的同时,不增加企业的负担?一二五团的经验是:以廉政促减负、以科技带减负、以政策保减负。 一二五团棉花种植达十万亩,若以每个劳动定额为25亩,则需要四千名棉农进行承包;若每位棉农减负1000元,团场就会减少利润四百万元。这对于长期坚持让利职工、负担较重的团场来讲,无疑是一个不小的困难。 困难再大也要减负。一二五团党委通过对团场实际情况及职工负担的综合分析,大胆而切合实际地制定了以廉政促减负、以科技带减负、以政策保减负的三项措施。  相似文献   

15.
太空减负     
《廉政瞭望》2011,(20):14-15
10月1日,《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部关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省级地方性法规,把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规制空间拓展到了乡村。  相似文献   

16.
17.
2002年,农九师一六八团工会对全团基层工会组织的精神文明工作实行减负,深受基层工会组织的欢迎,大大提高了基层工会组织的工作效率。 今年初,团工会把对基层工会组织管理考核的“八本”、“六盒”管理办法(即八个记录本、六个资料盒)改为“一本”、“一盒”管理考核办法(即一个记录本、一个资料盒)。该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尚俭戒奢思想对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起,便首开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之风的先河,《尚书·大禹谟》就有“克勤于民,克俭于家”的记载。在古代文化典籍中、在对子孙的家训家诫里、在世代相传的民间俗语中、在文人骚客的诗词里,随处可见对节俭的深刻认识和对节俭行为的肯定和赞美。探讨古人对节俭问题的认识、看法和态度,  相似文献   

19.
<正>基层,有最坚实的力量、最强大的血脉、最活跃的源泉。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离不开基层视角、基层情怀。然而,很长一段时间里,基层干部被反弹回潮的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的"痕迹管理"、花样繁多的督查检查消耗了大量精力。迎不完的检查,写不完的材料,填不完的表格。基层干部忙得搞不成调研,办不了实事,甚至回不了家。近日,中共中央  相似文献   

20.
2019年是基层减负年。经过一年的实践,基层减负取得明显成效,很多基层干部不再感觉压力山大。但有的基层干部在基层减负认识上出现偏差:有的把减负等同于少干活儿,工作能不干就不干;有的把减负等同于降低标准,本该高标准完成的工作应付了事;有的把减负等同于简单压减,该认真总结的工作没有认真总结,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