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6月29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以安监总安健[2012] 89号印发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管理办法》虽然仅25条,却盟确了"工会组织依法对用人单位的高温作业、高温天气劳动保护措施实行监督",包括在发现违法行为时,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用人单位应当及时改正;拒不改正的,工会应当提请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并对处理结果进行监督,切实发挥了工会群众监督作用.同时,工会有权代表劳动者就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劳动保护事项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签订包括高温防护、职业健康检查、高温津贴等具有实质内容的劳动保护专项集体合同,进一步维护劳动者权益.  相似文献   

2.
为了加强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劳动保护工作,维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对《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 (〈60〉卫防钱字第207号)进行了修订,制定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并于2012年7月4日正式印发.自《管理办法》颁布之日起1960年颁布并施行了52年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废止.《管理办法》以保护高温条件劳动者的利益为宗旨,规定了高温标准、防温措施、违法责任等方面的内容.可以说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管理办法》比较系统全面地规范了高温条件下工作的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 一、 《管理办法》的立法亮点 与1960年颁行的《暂行办法》相比,《管理办法》有以下几大亮点值得人们关注: (一)明确了高温标准 与《暂行办法》中未对高温标准做出明确规定的做法不同,《管理办法》中以技术标准对高温作业及高温天气进行了规范,为高温作业、高温天气的判断提供了操作性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什么是高温津贴?哪些人可以领?一起来了解!高温津贴: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包括35℃)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不包括33℃)的,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并纳入工资总额。谁能享受高温津贴?只要用人单位安排了高温作业,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单位的劳动者都可依法享受高温津贴。  相似文献   

4.
《工会博览》2013,(20):1-1
2010年,我国将因工中暑纳入职业病目录,这清晰地表明,采取防暑降温措施是保障职业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暑降温措施不是福利,而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 2012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等四部委联合发布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该办法对高温天气下室外露天作业的时限及劳动者高温津贴等均做出明确规定.它的颁布使法规的适用范围变大,意味着抓落实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同时强调工会组织所要发挥的作用,明确了工会组织要依法对用人单位的高温作业、高温天气劳动保护措施实行监督. 今年,北京市安全监管局、市卫生局、市人力社保局和市总工会又联合出台了《关于做好2013年夏季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并严格要求用人单位要做好对从事高温作业劳动者的防暑降温饮料和必需药品发放工作.  相似文献   

5.
正北京发布高温黄色预警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达35℃以上然而,有这样一群劳动者,他们——顶烈日冒酷暑在高温"烤"验下坚守岗位奋战在一线他们挥洒的是汗水肩头担负的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向高温下的劳动者,致敬!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室外露天作业累计不超过6小时,且在气温最高时段3小时内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37℃以下时,用人单位应该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连续作业时间,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劳动者加班。  相似文献   

6.
原劳动部《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劳部发[1994]489号)第三条规定:“本规定所称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劳动合同的规定,以各种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第十三条规定,平  相似文献   

7.
《工会博览》2013,(20):4-6
日前,北京市总工会等多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2013年夏季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强调,强高温天气应停止室外作业,每年6~8月,室外露天作业人员高温津贴每人每月不低于120元。根据部署,6月至8月,市安全监管局、卫生局、人力社保局、市总工会还将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各区县和存在高温作业的用人单位贯彻落实防暑降温工作情况开展联合检查。《通知》的下发,为全市各级工会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提供了指导,全市工会系统纷纷采取措施,积极落实《通知》精神和要求,切实保障高温作业职工的工作安全和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8.
《工会博览》2004,(12):19-19
《劳动法》第31条: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第32条:按照劳动法第31条的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  相似文献   

9.
《劳动法》第51条规定:“劳动者在法定假日和婚丧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以及劳动部《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10条、第11条、第12条的规定,具体的没有提供劳动而  相似文献   

10.
《工会博览》2023,(14):16-17
<正>2021年1月1日施行的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几乎所有民事活动都能在其中找到依据,本期小编从劳动者权益保护的角度带领大家学习民法典的出台对劳动者带来哪些影响吧!在劳动者年龄方面,法律有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八条规定,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五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相似文献   

11.
正一、离职员工未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能以此为由拒绝支付劳动报酬吗?根据相关规定,用人单位不得随意拖欠劳动者工资。双方解除劳动关系时,用人单位应当一次性付清劳动者工资。《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第一款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法》第五十条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相似文献   

12.
正劳动者未办理离职手续,用人单位可否暂扣工资?实际工作中有多起因职工自动离职,单位扣发工资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用人单位在庭审答辩中振振有词,只要劳动者回单位办理完离职手续,马上结清工资,用人单位觉得自己的做法很有道理,但有没有道理还是法律说了算。《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规定:工  相似文献   

13.
正一.职工确认劳动关系应保存哪些证据?《关于确定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15]12号)第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  相似文献   

14.
每年高温季节加强户外作业人员劳动保护,已成为企业劳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尽管如此,往年中暑事件仍然时有发生.今年7月4日,我国《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正式发布执行,为一线高温作业人员带来了福音.  相似文献   

15.
知识问答     
正发生劳动争议怎么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条、第五条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的劳动争议可以通过如下途径解决:1、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2、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3、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  相似文献   

16.
强迫职工劳动罪是我国1997年颁布的《刑法》所规定的一个新罪名。它是指用人单位违反劳动管理法规,以限制人身自由方法强迫职工劳动,情节严重的行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确立的劳动关系和劳动者的人身自由权利。  相似文献   

17.
正《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二项规定,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  相似文献   

18.
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必须裁减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资纠纷也日趋增多。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二)项规定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常会利用这一规定来行使合同的解除权。本单位就出现过这样的例子:汽车驶车员A拥有国家颁布  相似文献   

20.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 (以下简答《特别规定》)4月28日颁布并实施.这是1988年7月21日国务院发布《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后,我国对女职工保护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化.《特别规定》正文共计16条,附录4项19条,涵盖了女职工"四期"保护、生育待遇、禁忌劳动等内容.《特别规定》呈现出六大亮点: 亮点一:适用范围的规定更加准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用人单位及其女职工,适用本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