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说苑·至公》篇记载:“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子文之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不是刑也,吾将死’。廷理遂刑其族人。(楚)成王(公元前671—626年在位)闻之,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国人闻之曰:‘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这则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子文的亲属犯罪被拘捕了以后,廷理听说是令尹的亲属就释放了。子文不仅没有感谢廷理(相当于最高法官),  相似文献   

2.
1981年12月修订第1版《辞源》第三册第2043页“王母”条第三义项为:“丈母的敬称。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中外丈人之妇,猥俗呼为丈母,士大夫谓之王母。’”按:以上述颜文中的前两句为例证的同版《辞源》第一册第57页“丈母”条第一义项释文为:“古称父辈的妻子为丈母。”可见同版《辞源》的编者也认为上述颜文中的所谓“丈母”,即是“父辈的妻子”亦即颜文中的“中外丈人之妇”,细言之,乃是舅母、姨母(中)和姑母(外)的统称。而“王母”,从引证的颜文中无从见有“丈母”之义。这儿不妨将《辞源》引文前后多引一些如下:“吾尝问周宏让曰:‘父母中外姊妹,何以称之?’周曰:‘亦呼为  相似文献   

3.
《吕氏春秋·察传》有“三豕涉河”的记载,原文说: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由于,古文中的“己”字与“三”字写法相近,而“豕”字又与“亥”字同形,所以,那个读者将“晋国军队巳亥时间渡河”的历史记载,说成是“晋国军队有三头猪过河。”两个字的差误成了一则笑话的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三豕涉河”专门来形容那些文字上的误写或刊印上的讹误。无独有偶,前不久笔者在读到几份  相似文献   

4.
枝条《停云》:“东园之树,枝条再荣。”“条”曾本云:“一作叶,”(引自逯钦立校注本页一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下同) 复按:作“枝叶”之本是,余执友裴君少华云:“枝叶是成词,《诗·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郑玄笺:‘如松柏之枝叶  相似文献   

5.
休戚与共(33页4行) 语出《国语·用语下》:“晋孙谈之子周,适周,事单襄公。……晋国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亡襄公)曰:(‘……为晋休戚,不背本也。’”意思是:“晋国孙谈之子名周,到周,做单襄公的臣子。…  相似文献   

6.
〔括弧内圆点前为期号,圆点后为页码〕寄语《当代法学》,···….…高狄〔1·1) 法学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把法学研究推向 新阶段…、·”·..”…尹佳(l·2)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宪法的指导思想 ”‘”““’‘’·”·“二”·“二伟起祥(1·5)法学的方法论与方法··….刘惊海(1·8)论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的法律环境 ’‘””‘”·‘’,·’·‘’‘’‘··….吕彬(1·11)探索我国的行政诉讼……叶松春(1·13)行政诉讼检察初探··”·….陈磊(1·16)论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在宪法实施保障中的 地位和作用··”·”·“二杨泉明(2·…  相似文献   

7.
1985年4月1日~1987年6月30日位:立l应)置雏上瑟益…{孟…l应匀533 1 46一1 22781…99一…1434…67一…33748…‘3·’ ‘”7‘}‘,·‘}‘,2‘!”·‘}55,}“6·‘{‘。657}‘3’3 3‘,‘{‘3·6{”5“。{”,·。}“。‘}‘3·31’368。}‘3·”二些1“·5{吧到竺旦一兰一上竺二二一竺州j竺48442310247898 .198 .342 .4601535390.8257194 .0﹃‘?.‘曰才04月任.‘nJ,1 .195.05697。993.332 .2267188 .3nJ 20甘 …丹0 .lq‘内乙︵匕O甘44.71 1180.4,曰2 280 .11﹄叹U,‘.‘﹄6801 19242 1342611 6 .7R一,‘1‘80‘内‘ 2八」6冉D ojl‘23 …  相似文献   

8.
一、《亲疏危乱》:“故疏必危,亲必乱。陛下之因今为治安,奈何知其必且危乱也;然且吟(齿休)而坚控守之,为何如制,以(纟靡)相悬。”(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六年版,下同。) 卢文绍曰:“‘吟’(齿休)疑当作‘噤断’,《方言》作‘冯(齿斤)’,音皆相同,怒也。‘(纟靡)’,字书无考,其义未详。此下旧有‘臣能令知乱如今利百金’十字,此等皆庸书无知小人所为,不顾文理,唯欲篇幅稍溢,利多得金耳。亟当刊去,毋令滓秽本书也。”刘师培曰:“案首句  相似文献   

9.
汤忠赞 《中国司法》2003,(11):36-36
路,《离骚》上称:“回朕东以复兮,及行迷之未远。”指的是道路。 路,还可指为道理,即理路。《书·洪范》:“无有作恶,遵王之路。” 路,亦可比喻权位。《孟子公孙丑上》:“夫子(指孟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路,泛指大。《史记·武帝本纪》:“路,大也。”《管子·四时》:“国家乃路。”  相似文献   

10.
“皋比”最早见于《左传》。晋杜预注曰:“皋比,虎皮。”唐孔颖达疏:“《僖二十八年传》:‘胥臣蒙马以虎皮’,此云‘蒙皋比而先犯之’事与彼同,知皋比是虎皮也。以胥臣之事譬之,必知定是虎皮。”(见中华书局影印本《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767页)杜注孔疏皆训“皋比”为“虎皮”,此训亦已成定论。然何以训“虎皮”呢?却是千古疑案。东汉服虔注《左传》,以为“皋”通“橐”,“皋比”即《礼记》之“建橐”。此注一  相似文献   

11.
汉“科”为法律形事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作为汉朝法律形式的一种,历来为法制史学界的研究者们所公认。无论是论著、还是各种教材,甚至法学辞典,均是众口一辞,似乎是不容置疑的定论。《中国法制史》(统编教材)对“科”作了如下解释:“所谓科有两种意思,一是对犯罪者处以刑罚,也叫作科刑。如《释名》说:‘科,课也。课其不如法者罪责之也。’二是关于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令条文。也叫作‘科条’,如《后汉书·桓谭传》载:‘今可令通义理明法律者,校定科比’。注云:‘科谓事条,比渭类例’。”《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在  相似文献   

12.
政府工作报告深入学习江总书记“七一”讲话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许仲林孟富林2(4)2(11)二;几一“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世:中国法制面临挑战······,···········……孟富林查庆九2(1)3(l) 4(1) 5(l)6(1)关键在于抓好落实沁4试”..…‘............……在“到位”与“创新”上狠下功夫本刊评论员本刊评论员沃野耕耘四季春我看《江淮法治》:::二.’.’.’.’.’.::::::{:::.’.’.’,’.’.’..本刊编辑部王鸿任等10(4)12(4)12(24)12(25)严严江江为“严打”整治叫好执法改进的刚性…  相似文献   

13.
刖刑是我国古代一种非常残酷的肉刑。《国语·鲁语》:“中刑用刀锯”。《汉书·刑法志》颜师古注引韦昭曰:“锯,刖刑也。”《易·困》虞翻注:“断足曰刖。”《周礼·司刑》郑玄注:“刖,断足也。”《左传》庄公十六年和《汉书·刑法志》中,杜预和颜师古都分别解释为“断足”,可见,刖刑就是截去人的下肢的一种刑罚。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为了听取官民谏议之言或冤抑之情,特别在皇宫大门外设登闻鼓,规定若有认为审判不公的,可以击登闻鼓诉冤.负责登闻鼓的官吏听到鼓声则立即出庭受理立案,不得有误. 我国古代典籍对登闻鼓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晋.《晋书·武帝纪》日“西平人曲路,伐登闻鼓”.《晋书·范坚传》也载:“永嘉年间,殿中帐吏邵广因盗宫幔三张被处以死刑.他的两个儿子认为判决太重,于是“黄幡挝登闻鼓乞恩”.上述说明,西晋建立之初,司马炎便令人设置了登闻鼓,其主要用途是使官民击之诉冤.西晋统治者置登闻鼓以听民冤是受上古“谏鼓”“谤木”之制的影响.《淮南子·立木训》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便于下情上达,防  相似文献   

15.
曩读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文,颇拾其古义时语之费解者,就管见所及,为之疏证。兹删存十余事,皆于前修时贤之说,有所订补。末学肤受,不敢自信,达人方家,幸垂教焉。(一) 所在《魏书·董卓传》“(李)肃等格卓。卓惊呼:‘布所在?’布曰:‘有诏!’遂杀卓,夷三族。”(引文据卢弼《<三国志>集解》本,标点为笔者所加。下同。) 按:“所在”,即“何在”,魏晋口语。《后汉书·董卓传》作“吕布何在?”可以参证。“布所在”一句,语气急促,活现董卓窘迫惶遽之状。中华书局点校本《三国志》(1975年  相似文献   

16.
一先秦古籍,正文与解说,经与传记,均有定制,其体例有三: 一、经与传记分别独立成书者。如《汉书·艺文志》有《春秋古经》,别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有《诗经》,别有《鲁故》、《齐后故》、《韩故》、《毛诗故训传》。经传合在一书,大致始于东汉魏晋间。以《春秋》与三传言之:据杜预《左传序》:“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名曰‘经传集解’。”孔颖达疏云:“丘明作传,不敢与圣  相似文献   

17.
法理·法史 竹简秦汉律与唐律········.……闰晓君(1·67) 盛世的法制条件········,··……陈灵海(2.13) 法律理性与法律教育······……王茂庆(2·22) 中国古代著作权法律文化之源 ‘’‘”’‘’“’““’二‘’‘·············……王兰萍(2·65) 公司法在中国的百年历程 ’‘’‘”‘””‘.”··················……魏淑君(2·72) 法律硕士教育定位的背景和基础 ‘’‘”””’‘”·····················一霍宪丹(3·3) 法律硕士教育的性质······……  相似文献   

18.
当代顺口溜     
. 厅 I l 然 四大闲 平叮的杯界农界的界· 老板的老婆当官的钱。 不屹白不吃 ‘如针邵飞 舰号上任吃、 季调动吃, ﹂‘ 豁翼︸一一 会议开幕吃 报告结束吃 嚎计划吃 总给表彰吃 狐察工作吃, 访贫问苦吃谁 越穷越要吃, 不吃白不吃合 ︵惊 些 十叫十曰.申目分叶-卜于一一十~二+~州‘朴·十叫于+叫卜+目十闷十叫“十网十.卜+.」.干·曰,十妇十叶l十 某君竺画留, 早六睡及“元宝觉,飞 下班时分才来到, 赶忙赴宴品“老窖,’, 笑谈之中排闻妙。 导游自嘲 祖孙三代 起的比鸡早 吃的比猪差 睡鲍比热晚 干的比牛多 注,旅袋争脚均到矛旅游…  相似文献   

19.
直诉,是指中国古代法律规定的控告人可超出一般受诉官司和申诉程序的一项诉讼制度。最早源于周朝,到了唐代,直诉制度渐趋于完善。唐代的直诉方式,共有五种:(1)邀车驾。这是指凡案情重大而不得伸理者,可于皇帝出巡之时,于其车驾行处,跪伏路旁申诉冤抑。《唐律·斗讼》“邀车驾挝登闻鼓诉事不实”条疏议云:“车驾行幸,在路邀驾申诉。”(2)挝登闻鼓。唐朝在东、西两京王城门外置有大鼓,名之曰“登闻鼓”。伸冤者挝登闻鼓(即击登闻鼓)以诉。挝登闻鼓诉者由右监门卫负责奏闻。《唐六典·刑部》规定:“受表者,又不达,听挝登闻鼓。”注称:“挝于鼓者,右监门卫奏闻。”(3)立肺石。唐时又在东、西两京王城门外同时置有赤石,名曰“肺石”。凡老幼不能挝登闻鼓者,则可立于肺石之上。立于肺石诉者由左监门卫负责奏闻。又《唐六典·刑部》规定:“若茕独老幼不能自中者,乃立肺石之上。”注称:“立于石者,左监门卫奏闻。”(4)上表。这是说,凡经三司处断而仍不服者,即可采取此种方式,向皇帝呈递奏书,“披陈身事”。其奏书由三司监受转达。《唐六典·刑部》规定:“经三司陈诉又不伏者,上表。”《唐律·斗讼》“越诉”条疏议曰:“受表恒有中书舍人、给事中、御吏三司监受。”(5)投匦状。这是武则天掌政时期新增加的一种直诉方式。铜匦,即铜匣子四个,分东、西、南、北方向,置于庙堂,其西称为“伸冤匦”。“有得罪冤滥者投之”(《旧唐书·刑法  相似文献   

20.
‘总类‘(期·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O·5)关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修改草 案)》的说明···············……武新宇(10.的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报告(摘要).-—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 次会议上(19打年7月2日)..··一 ,..”’‘”,c’’””·‘’二’二’二’一”二”董必武(’34”人大常委会关于实施刑事诉讼法规划问 题的决议1··“·……,’.’··············”·…(6·1) ~”J./、~\--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分 期分批全面实行刑事诉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