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机构改革“怪圈”形成的原因,分析了新一轮机构改革的法治化背景———政治的民主化和经济的市场化,指出了政治的民主化和经济的市场化与法治有着必然的联系,最后尝试性地建构了机构改革所要求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2.
良好的法治环境是东北振兴的前提,法律信仰的缺失是东北法治建设步履维艰的症结所在。东北法治环境落后于南方的根本原因在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缓慢,也就是市场化改革滞后即制度变革滞后。经济市场化是保证权力信仰、政策信仰不可逆转地为规则信仰、法律信仰所取代的物质基础。国家工作人员对法律采取的是肯定还是否定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一般公民对法律的看法,这就要求严格控制和监督国家机关的行为,确保立法民主科学,行政法治和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3.
增值税的改革与立法都要遵循相应的法治逻辑。审视我国多次实施的增值税改革试点及其涉及的法治问题,有助于明晰法治逻辑的重要性。增值税改革和立法应遵循一般法治逻辑,符合统一原则、公平原则、协调原则的要求,以增进改革和立法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同时,还应将增值税的基本原理与法治原则有机融合,体现税收领域的特殊法治逻辑,并据此确立增值税的立法模式、立法结构、立法内容等,从而不断提升增值税的立法质量。对上述两类法治逻辑的全面兼顾,有助于实现增值税领域的良法善治,如将其扩展至各类税制改革和税收立法,会更有助于优化税收职能,推进税收法治现代化,并由此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好书推荐     
《江淮法治》2009,(6):57-57
中国走向法治30年(1978-2008)蔡定剑王晨光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2月定价:45元中国走向法治的30年,是一个观念更新、社会转型和制度创新的过程。本书深刻剖析了中国法制独特的制度构建过程,缜密论述了中国以市场化、法治化为方向的改革逐  相似文献   

5.
对于法治与改革的关系,不能仅仅在两者对立统一中思辨,还需要在更宽泛的范围内认识。一是把改革、法治与革命放到一起观察,会发现无论是法治还是改革都是为了避免"革命"的爆发;二是把法治、改革与社会放到一起研究,可以看到法治与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实现公平正义的手段;三是把法治、改革与国家权力放到一些分析,可以发现实现法治是政治目标,通过改革逐步限制、规范国家权力是核心。法治与改革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会出现一些矛盾,在社会转型期需要认真对待,把其冲突控制在最低的烈度。用法治凝聚改革共识,是今后改革的基本思维方式,中国需要在法治框架内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6.
冷静、理性地看待依法治国华东政法学院郝铁川教授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努力目标。中国的“法治国”目标与西方国家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第一,西方“法治国”产生的条件是经济多元化、政治多元化和思想多元化,“多元化”实际上就是市场化;...  相似文献   

7.
法治与改革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两大主题,在法治与改革关系中筹划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是对"任何改革都必须于法有据"的历史及现实意义的解读。在全面开启法治中国建设、推进深化改革之际,法治与改革在思维倾向上的矛盾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人们对改革与法治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也不到位,既不能在改革与法治统一中叙说法治,也不能仅在两者的对立中谈论改革。无论社会转型、社会改革,还是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都要准确定位法治与改革的关系。同时,中国的现实情况又决定了无论是改革还是法治,都难以单独地进行下去。我们需要分清两者的对立,更主要的是找到两者的联结点,共同促进法治中国目标的实现。也只有坚持法治中国的目标并不断改革才能有社会转型的成功。  相似文献   

8.
探讨法治与改革的关系目的在于找出深化改革的路径。我们需要改变对法治与改革之关系的简单思辨,在对立统一关系中探寻法治与改革的统合体。“在深化改革中拓展法治”的命题是对法治与改革关系的高度凝练,其中一核心内容是统合法治与改革关系的“法治改革”概念。在此概念基础之上,深化改革以“法治中国”为目标,“法治中国”则以深化改革为路径。在深化改革和法治建设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法治与改革两种方法都有了价值追求,也是在深化改革中拓展法治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9.
以法治方式凝聚改革共识,进而推进改革的命题,是对法治与改革关系的重新定位。这既可提升法治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也是下一步改革的指导思想。如何准确地理解法治方式,进而理顺法治与改革的关系,跳出改革的"转型陷阱",化解权利与权力之间的"结构紧张"关系,是理论法学的重要任务。法治方式不是"你治我"或"我治你"的工具,而是一种公共治理的理性思维决策方式。改革与法治都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危机处理方式,但无论哪一种方式的单独运用都可能会出现偏差,因为停滞改革或过于猛烈的改革都可能会激化社会矛盾,而法治走向僵化不仅会放缓改革的步伐,而且也可能强化固有的矛盾。中国既需要改革,也需要法治,改革必须在法治的框架内展开。我们需要在改革、法治与社会的三重关系中理解"以法治方式促进改革"的意蕴。  相似文献   

10.
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成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全面而复杂的过程,离不开法律法规的引导与规范。文章通过分析利率市场化中相关主体的法律关系,对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了法律层面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中国如何实现“法治国”的目标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法学理论界近来的讨论热点。华东政法学院郝铁川教授指出(文获《政治与法律》1997年第1期).中国的“法治国”目标与西万国家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第一,西方“法治国’产生的条件是经济多元化、政治多元化和思想多元化,“多元化’买际上就是市场化;而中国“法治国”产生的客观条件则是经济上的多元化和思想政治上的一元化。如何解决经济多元化和思想政治一元化的冲突问题,是中国实现“法治国”目标时所碰到的一个特殊难题。第二,西方“法治国”的目标主要是通过自…  相似文献   

12.
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时期,改革的全面深化需要法治建设的全面推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必然伴随着法治中国建设的深入进行。改革为法治发展注入了动力、指引了路径,法治又为改革提供了依据和制度保障。要理性认识法治对于改革与发展的贡献与不足。坚决摒弃关于法治的可有可无的"虚无主义"态度,务必认识到只有在一个法治昌明的社会,才有可能做到各项改革事业的全面、有序和可持续发展。法治底线一旦被突破,社  相似文献   

13.
论法院调解中程序法与实体法约束的双重软化──兼析民事诉讼中偏重调解与严肃执法的矛盾李浩一、问题的提出保证法律得到严格、统一的适用是任何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实行法治的标尺。处于从传统社会向市场化、法制化的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当代...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寿阳县以法治政府建设为依托,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效发挥法律顾问参谋、助手作用.创新行政与司法交流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为该县的改革发展、招商引资、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司法》2012,(2):6-6
一些问题之所以在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容易引发且至今难以解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法治保障。单靠政策推进改革是不够的,无论是改革过程的推进还是改革成果的保障,都离不开法治。这些改革涉及到机构、人员、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要有法治保障。出台一部事业单位改革法确属必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司法》2013,(2):4-4
社会矛盾的积累、腐败的蔓延与制度建设正在进行一个赛跑。留给改革的时间越来越短,我们必须在民众对现在的政治和政府还抱有期待和信心的情况下,继续推动改革,否则的话,腐败就会不可收拾了。目前中国政府的重要任务是推动体制的改革,尤其是法治的建设。不论是中国的政治特色、传统文化,还是目前的风险社会,都不能成为阻碍法治发展的理由,我们应该认识到发展法治是当下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6,21(4):128-128
江涌在《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上撰文指出,前一阶段的司法改革形成了一些悖论,主要是:1.合法性悖论。司法改革的目的在于实现法治,但是司法改革的许多措施恰恰是违法的,有些司法机关的改革已经突破了现行法律的规定,如郑州市中原区法院的“先例判决制度”,黑龙江牡丹江市铁路运输法院首次实行“辩诉交易制度”,北京海淀区法院试行的“被告认罪普通程度”,辽宁抚顺市的“零口供规则”等。这些改革客观上妨碍了法治的生成,是对法治秩序的极大破坏。2、权威性悖论。司法改革的理想是法治秩序的生成,而法治国家的理念基础是“法律至上”,但在改革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时期的法治发展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社会转型时期西方国家法治建设的共性特征(一)法治建设重心从私法到公法转移:社会转型主要是从不完善的市场化到完善的市场化,并走向福利国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私法的需求先于对社会法的需求,而对社会法的需求又先于对公法的强烈渴望。因此,从各国社会转型时期法治建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命题,深刻揭示了法治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意味着要在法治框架内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要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的法治化,彰显了法治在治国理政中的基础性作用,蕴含着法治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架桥铺路的使命,标志着中国法治建设进入体系化建构的新阶段,关键要处理好法治与改革的关系。要将法治要求落实到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各领域。中国式的现代化要以中国式法治予以保障,实现中国特色、法治底色与人类共同价值有机融合、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尽可能统一等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求坚持依法办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各项改革举措。法制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