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亮 《求索》2013,(2):81-83
《2010中国重要考古发现》记载了山西省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出土的一件霸伯盂。其铭文中记载了周王派使者蔑历霸伯之事,内容涉及西周时期的宾礼。霸伯孟铭文中记载之史料及其相应的西周宾礼为以往铜器铭文所未曾有。铭文记述了傧礼、贿礼、俎礼及赠礼等一系列前后相连贯的西周待宾礼仪,可与《仪礼·聘礼》等礼书互相发明.证明《仪礼·聘礼》的记载于史有据,亦表明西周早期宾礼已相当齐备。同时,该铭文所记西周宾礼在仪节过程、所用礼物及礼节具体程序上都与《仪礼·聘礼》有不同之处,这表明西周早期礼制尚未定型。作为传世文献补充之作.霸伯孟及其铭文对研究西周礼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商周的鄂地、鄂国,当本因其地多鳄鱼而得名。周代的姞姓鄂国,是商代噩国的延续。近年的考古发现证实,西周早中期的鄂国地望在今随州一带,西周晚期后段至春秋早期的鄂国地望在今南阳境内。鄂国领域可称鄂地,但鄂地并不等同鄂国。周代的鄂国唯有一个,周代的鄂地却有多处。史载西周晚期的楚君熊渠"至于鄂",学者大都以为是熊渠征伐鄂国。分析西周后期江汉地区的形势和楚国发展的趋势,印证周代楚国的相关史料,熊渠所至之鄂只应是史称"东鄂"的今鄂东南鄂州、黄石一带。"东鄂"本是商周南土扬越部族的世居之地,并未成为姞姓鄂人所居之国。楚人至鄂而占据以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为中心的商周铜矿资源最丰富、矿冶水平最先进的基地,才有了富国强兵、开疆拓宇的大发展。熊渠封立的鄂王居邑,未必是旧说的今大冶金牛镇鄂王城遗址,有可能是西北距鄂王城遗址数千米、出土西周中晚期青铜礼乐器的今武汉江夏区湖泗镇境内某处两周遗址。今湖北省简称"鄂",即原始于商周的鄂地、楚国的鄂邑、秦汉的鄂县、隋唐宋的鄂州。  相似文献   

3.
西周食馂礼是指天子、诸侯在举行宗教祭祀活动过程中向臣属赏赐祭肉的宗教仪式,周代社会的赐胙礼是对这种礼仪的继续和补充。从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食馂礼源于早期先民共食制的原始习俗。从社会功能上来说,食馂礼是统治者在政治生活当中实施亲亲之道的宗教手段。  相似文献   

4.
宁金 《传承》2013,(7):118-120
通过对族谱、金文以及史籍文献中关于隋唐北部湾宁氏墓志内容的研究发现,宁氏可能起源于西周,其族属可能为召公族。因东征胜利而受封建国,并早于南朝迁入闽与越交叉地区再迁北部湾,自隋唐推行科举制度以及在边地要求任官回避制度后,散居各地,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5.
李芳 《前沿》2011,(22):184-186
对于楚国的商业情况的考察,史学界已经有比较多的研究,主要是考古资料结合典籍进行研究,近年来伴随着出土文献不断发现,从出土文献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更能清楚地考察楚国商业的发展概况。以出土文献为研究对象,能够更好地反映历史的真实情况。在对楚国出土文献的考察中发现楚国的货币体系发达,商品种类较多,商业活动的规模大、范围广,并且楚国对商业已经进行了较为完善、系统地管理。  相似文献   

6.
张铮 《求索》2007,(12):212-214
“五等爵”制与“五服制”的存在,是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作者认为,西周时期的“爵制”与“服制”是分封的重要产物,有着相互的联系,是不能割裂开的。传世文献与地下出土材料中,关于周代诸侯爵称混乱,而服制文献中记载不一,这些不固定的情况,是由于后人对“爵制”与“服制”的适用范围和区别缺乏了解。所以本文拟就西周时期的“爵制”与“服制”的区别与联系及其适用的范围,作出新的界定。以便于我们重新认识周代五等爵制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7.
《求索》2014,(0)
2003年,益阳市文物管理处对资阳区长春镇落星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遗址的时间从西周延续到春秋楚文化时期,发现了灰坑、房址等遗迹,出土了一批有代表性的西周遗物和春秋时期的楚文化遗物,填补了资水下游地区春秋楚文化考古发现的空白。说明楚文化在春秋时期已进入益阳。  相似文献   

8.
万全文 《世纪行》2007,(12):21-22
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楚国在西周晚期才开始青铜器的铸造,在湖北当阳赵家塝楚墓群的西周晚期楚墓中,出土有青铜鼎、簋。  相似文献   

9.
王婉尧 《传承》2010,(21):148-149
通过论述西周文化与楚文化之间的联系与传承,来证明楚文化的形成初期是受到西周文化影响的。楚人的先祖在西周时期被策封楚地,楚人在艰苦的环境中繁衍生息,楚人在生活习俗、丧葬制度、历法计时等各个方面都受到西周历史文化发展的不同程度的影响。结合考古发掘资料,无论是从大型楚墓出土器物的器形、形制及丧葬制度的沿袭,还是从楚简中的爵制及易卦和卜筮文字内容来看,其中都包含有西周文化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论述西周文化与楚文化之间的联系与传承,来证明楚文化的形成初期是受到西周文化影响的.楚人的先祖在西周时期被策封楚地,楚人在艰苦的环境中繁衍生息,楚人在生活习俗、丧葬制度、历法计时等各个方面都受到西周历史文化发展的不同程度的影响.结合考古发掘资料,无论是从大型楚墓出土器物的器形、形制及丧葬制度的沿袭,还是从楚简中的爵制及易卦和卜筮文字内容来看,其中都包含有西周文化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1.
宁金 《传承》2013,(9):118-120
通过对族谱、金文以及史籍文献中关于隋唐北部湾宁氏墓志内容的研究发现,宁氏可能起源于西周,其族属可能为召公族,因东征胜利而受封建国,并早于南朝迁入闽与越交叉地区再迁北部湾,自隋唐推行科举制度以及在边地要求任官回避制度后,散居各地,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2.
古文字与儒家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有着比较强的表意性,尤其是甲。金文,其象形化程度高,表意性更为突出,通过字形分析,我们会看到其字体取象结构与儒家伦理观念间之关系。一、父子有系即所谓"父慈子孝"。明确提出"父慈子孝"是在周代,周革殷命,建立起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政治。为了缓和矛盾冲突,调整宗族内部的关系,周人大力倡导道德规范,其中心内容就是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孝梯观念被确定为最具普遍性的伦理模式和最高的道德价值。"孝"字不见于殷代卜辞,但在殷商金文里则有发现,周代金文中就很常见。孝字构形,从商代晚期到西周无多大变化,都是由…  相似文献   

13.
陈谷嘉 《湖湘论坛》2002,15(2):81-84
长期以来,似乎对先秦儒、道二家的研究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对其歧见颇多关注,被看作是争鸣中的对立二级,而对它们异中有同、争鸣中有融合则少论及。近年来,湖北郭店出土的文献,提供了许多过去传世文献所不曾见的材料,从这些材料发现,儒家和道家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对立的二派,尤其是人伦道德学说方面是如此,更多地反映了它们思想趋同的方面。其实,在出土文献所反映的儒、道思想趋同的趋势,从公开传世的文献也可得到印证,只不过是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罢了。本文从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对比研究中,发现儒、道思想的趋同性方面在…  相似文献   

14.
台儿庄今昔     
李丁 《黄埔》2013,(2):58-59
台儿庄历史悠久,从马兰屯镇西兰城店村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时代的文物,邳庄镇赵村出土的岳石和龙山文化时代的文物以及龙山文化时代的晒米城遗址证明,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现台儿庄区境域,夏属鄯国,商属倡阳国,西周、  相似文献   

15.
王瑞英 《求索》2010,(1):227-229
西周时期属于我国早期国家形态,各种机构和制度处于开创时期。对于西周的社会性质历来有奴隶社会说、封建社会说和封建领主社会说等不同的观点。西周铜器铭文显示在土地制度、统治机构、意识形态等不同领域内部都与前代已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后世封建制的许多特征已经萌芽。西周奴隶制社会内部孕育着封建制的因子,西周社会处于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相似文献   

16.
西周在我国法制史当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封建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整体上奠基于此,而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法制史一直以礼法合治为特点,因此对西周的礼与刑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非常重要。从西周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出发对西周的礼刑关系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西周时期的礼并非是单纯的道德规范,它和刑互相依附,互为表里,但在具体的作用和适用范围存在一些不同。西周对礼与刑的运用表现出了古人较高的政治智慧,这也是礼治经久不衰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7.
《求索》2016,(0)
本文对四方园遗址2005年试掘的材料进行了分析,指出这批遗存的年代应在商末至西周早期,文化面貌与乌江流域被称作石地坝文化或十二桥文化川东类型的遗存相一致,并由此对其来源线路进行了推测。本文还对距四方园遗址约1.5千米的倒塘湾遗址出土铜鸟形器做了初步的研究,指出其年代应相当于西周早期,并注意到其总体风格与三星堆文化出土的铜鸟形器有较大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据文献记载,中国人穿木屐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据《史记》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就曾穿过木屐,因而有了“足下”一词。此外,1989年在宁波市慈城湖原始社会遗址中出土的文物里人们也曾发现了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木屐。然而在今天的世界里,穿木屐最多的当属日本人。在日本传统的节日里,在婚庆、祭典等仪式中,日本人穿着传统的和服,而木屐在整套的和服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看惯了日本人穿木屐,多数人会以为这是日本人的传统服饰,然而循着木屐之声,回到久远的过去,人们会惊讶地发现,日本服饰中的木屐是在唐朝时由日本来中国的留学生带…  相似文献   

19.
曹芳  张懋镕 《求索》2013,(6):64-66
周文化与商文化有承继关系。但亦有其自身独特的面貌。周公“制礼作乐”之时是西周文化模式确立的时期,这种变化也推动着西周青铜艺术新风格的形成.其主要特征在西周中期逐渐显露,其特点有四:列鼎制度形成、器物造型趋于简洁典雅、装饰题材与风格的抽象化与几何化、金文大兴。这些方面也反映出西周中期文化的世俗化、理性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领导干部必须学习一点审计知识。首先,这是继承和发扬我国审计光荣传统的需要。我国是一个有审计光荣传统的国家。审计在我国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轨迹,经历了七个阶段:萌芽于夏代;初步形成于西周初;最终确立于秦、汉;日臻健全于隋、唐至宋;中衰于元、明、清;不断演进于中华民国;振兴于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早在西周就有了国家(政府)审计的雏型。周代建立了会计报告和审计制度,在每届年终或三年之终,由冢宰和国王审查会计报告,史称“上计”制度。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玄宗颁诏中就出现了“审计兵防定额”用语。到了宋代,政府审计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我国第一个以“审计”一词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