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习惯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人类最早出现、历史最为悠久的法,习惯法在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在内的中国的广大区域具有重要影响。少数民族习惯法对中华法系内容的丰富、对中华法系成果的传播、中华法系精神的弘扬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有助于拓宽法学研究领域、解决目前少数民族法制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正确对待现代化发展中的固有法文化。  相似文献   

2.
张中秋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张晋藩教授《中华法系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一文是该书的首篇。文中第五部分题为"当前中华法系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指出,"中华法系研究,从民国开始到现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今面对  相似文献   

3.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维系达二千年之久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孔子的法律思想,后来发展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法律思想。它形成了世界五大法系之一——中华法系国法与宗法一体的特色,影响及当世的东南亚各国。 孔子的法律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孔子的伦理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一样,也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法律中的复仇自简单社会的血族复仇承继、进化而来,随着古代法律的发展而逐步退隐。在中华法系的礼法体系中,复仇取得了"礼"与"律令"的双重存在。由于特殊的家产制社会所具有的血缘制性质、国家所有制的经济制度、家国一体的政体、以孝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特别是礼在中华法系中的"基础规范"性质,以礼为主要载体的复仇在中华法系中获得了顽强的生命力。由于礼的强势支撑,复仇在律令中虽然屡次被禁,但终清之世它一直存在。容纳复仇的礼法体系是一个自相矛盾的、高度不确定的工具体系,因此无法走到现代,更无缘法治。现代法律通常不规定本质上是自力救济的复仇,但是复仇的恢复性正义精神未灭,它实际上,也应该是裁判考量的重要情节。  相似文献   

5.
“亲亲得相首匿”是西汉时期确立的刑法适用原则,为后世历代封建法典所继承。这一原则体现了中国法律文化的群体性特征和中华法系礼法结合的伦理化价值,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普遍诉求心理。在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今天,吸收这一制度的合理内核,对于和谐社会的建立、罪犯的教育改造及防止法律权威的降低,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奴隶制法是我国古代法制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以西周法制为代表的奴隶制法铸造了中国古代法的基本模式。因此 ,可以说我国奴隶制法为中华法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通过论述其基本特征 ,以期达到更好地理解中国法制发展史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中华法系学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法系学是对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点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其发轫于20世纪初期;兴盛于20至40年代;曲折于50至70年代;复盛于80年代以后。  相似文献   

8.
中华法系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具有明显的伦理特征。一般认为,其伦理内涵可以概括为"家国同构"——即家庭本位,由家而国,家是国的支撑;重视家庭,由纲常伦理具体化为法的基本内容。以"善"这一伦理核心概念的字形演变为视角,在阐发"善"内涵的同时,可以对中国古代法律的伦理特征进行深一层次地解读。  相似文献   

9.
中华法系和伊斯兰法系是对世界法律文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法律文明.两大法系的法典作为法律文明的载体反映出夺目的法律文化的光芒.明《大诰》和《布哈里圣训实录》作为两大法律文明优秀法典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在法典形式、案件分类特色和国家强力的保障等方面都具有可比较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两大法系的比较研究的进路,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反映出两大法系法典编纂的个性与共性.  相似文献   

10.
法律具有民族特性,是民族的共同意识,通过发掘传统婚姻法元素在现代法律制度的体现,能有效地增进法律制度的优势互补,增强两岸四地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形成具有特色的、完善的中华法系.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获得了基本养料,既而受到康有为的启蒙,并在流亡日本期间接受大量西方政治法律思想的熏陶,从而形成自身独特的宪政观。梁启超对中国宪政制度模式的设计,历经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再回归君主立宪,走向开明专制,最后拥护共和这样一个过程,体现了他对近代中国宪政道路的理性思考。梁启超宪政思想的精髓,为当下中国宪政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宝贵启示。  相似文献   

12.
居正是中国近代有重要影响的法律家,其从中国富强民主的目标出发,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法律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构成其法律思想的最高指导原则,“厉行法治”“、司法党化”“、以德辅法”以及“混合法”等四个方面构成了居正法律思想的主干。尤其是他的“混合法”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居正的法律思想不仅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法律进步,对于当代社会也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随着老一辈华侨华人逐渐淡出事业,华裔新生代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展露头脚,其巨大潜力有目共睹,举世瞩目。通过对印美两国的华裔新生代在华语、政治参与和经济方面的对比,可知印尼华裔新生代的本土化程度要高于美国华裔新生代,积极参与当地政治已成为华裔新生代融入当地社会的重要途径,高科技经济领域对于华裔新生代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政府而言,维系与增强乡情纽带固然重要,而搭建良好的投资平台,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则是各地侨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4.
关于单位行贿罪中的主体认定及相关问题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是单位行贿罪主体已成定论,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单位行贿罪的主体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实践中,一人公司、私营企业、单位分支机构或内设机构、个人挂靠型、风险经营型企业、承包企业等几种特殊企业能否成为单位行贿罪的主体是司法实践中对于该类犯罪行为定性的关键。除了正面了解单位行贿罪的主体范围,还应了解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以期准确把握单位行贿罪与相关行贿受贿犯罪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范围,既是检察学中的重要范畴,又是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的核心问题。欲完善我国检察制度,必须重视对检察监督范围的研究。本文针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范围理论与实践的现状,阐明具有中国特色的检察监督范围的确定依据,并提出建立我国检察监督范围的构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法律评价活动与法治文化的相互关系是法治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法律评价活动与法治文化的关联性的研究意义在于,其是努力争取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在我国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的话语权利,更在于其是实现法治中国化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重要话题。我国当下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司法案件揭示出,法治时代的法律评价活动必须反映法治文化的要求。法治中国化理论需要区分中西方法治文化的不同理念和作用机制,并在法律评价活动中藉此指导我国的法治实践。  相似文献   

17.
侦查体制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九六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对侦查程序的修改迫切要求我国的侦查体制也进行相应的改革。本文在全面分析国外不同侦查体制的特点及成因 ,深入探讨世界各国侦查体制的共同性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对我国现行侦查体制的特色及缺陷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探讨 ,这对于我国侦查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方流芳教授4篇重要的关于法学家教育的文章进行两方面分析:其一,从法学教育本身的观点入手得出这么一个观点,即中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分离导致了中国法学教育的整体失败;其二,从研究法学教育的方法入手也得出一个结论,即从法学教育外部,也即在中国语境下从法律职业视角思考法学教育,才能更深刻地反思中国法学教育。  相似文献   

19.
法律文化是法学的基本范畴和重要论题。根据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研究的方法体系包括:法律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法律文化的研究方式、法律文化研究的具体方法。同时,法律文化研究的方法体系应当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以适应我国法律文化现代化乃至法制现代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凯尔森在纯粹法语境之下,对法律解释进行了分析。由于凯尔森法律体系理论和研究方法具有法律科学纯粹性,因此法律解释理论也是具有自身纯粹性。尽管不同学者对其抱有悲观态度,同时凯尔森对其论述着墨不多,但是凯尔森法律解释理论可谓是独辟蹊径。这种建立在纯粹法体系之上法律解释是形式的、结果的解释理论。凯尔森的法律解释是对自由法学中法律漏洞理论的一个回应。凯尔森认为法律解释存在于法律适用整个过程,但不可能用于漏洞填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