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两期我们分别讲述了民法如何对“无中生有”和“强词夺理”进行拆招.这一期,我们来说说第三种招式——“瞒天过海”法.它比“强词夺理”法的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是布迷魂阵,期望对方一不留神落入自己精心布置的圈套.这一招式不算蛮横,显得文明一些,也更难以提防.  相似文献   

2.
买卖双方彼此你情我愿,且两厢互利互惠,可以持续交易.因此,从原始人类以货易货的行为开始,买卖成为人们与外部世界互通有无的基本方式.这种深植于社会现实的生活准则,生命力强大,即使在极端政治高压的年代也不可消灭.没有正常的集市贸易,并不意味着买卖自然绝迹;相反,转入地下的黑市应运而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相似文献   

3.
民法通常要求合同的当事人履行自己的承诺.有时,虽然有合同的存在,但是应不应该执行该合同却有可能让人产生疑问.在莎士比亚的传世名剧《威尼斯商人》中,我们就碰到了这样的问题.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朋友,向犹太商人夏洛克借了一笔钱.夏洛克为了借机报复安东尼奥平时对他的侮辱,慨然应允不要利息.但是,夏洛克与安东尼奥在合同中约定,在三个月的借期届满之后,如果安东尼奥不能清偿债务,就要由夏洛克在安东尼奥“心口所在的附近取一磅肉”.天有不测,安东尼奥的商船接连沉没,损失惨重,借期到后他无法还清债务.于是,夏洛克向法庭起诉,请求按照合同履行.  相似文献   

4.
今天,铺天盖地的广告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刻挑拨着人们的消费心弦.与众多华丽的广告词相比,有一句朴实的广告词让人印象深刻——“盖中钙”.这是高钙片的一句广告词,即“买东西还得看牌子”.这句话令人难忘之处,除了演员的出色表演,言简意赅地表达了广告的主要目的:提醒消费者选购商品时注意选择品牌.  相似文献   

5.
今天,生活世界里不再只有个体,交易成为每一个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交易更是一个正常形态的国家和政府持续存在的前提条件,国际社会的封锁与制裁对于现代的每一个国家而言,无异于一场重大灾难.即使在自给自足的年代里,交易也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从古至今,交易就是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通常情况下,消费者不是从制造者手中获得产品.许多产品制造商依靠庞大的经销商网络辗转多次,最终将产品传递到消费者手中.这个营销网络本身包含了多个层级,从全国总经销商、大区经销商到省一级经销商、地市一级经销商,再到县级经销商,直至最后的某一个零售点.  相似文献   

7.
民法与经济法价值之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志义 《时代法学》2004,2(3):80-83
本文首先从经济关系层面出发 ,对民法与经济法的互动进行了分析。指出二者价值差异的根源在于经济思想、公平理念和利益观的差异。二者价值体系在总体上具有一致性、谐和性和互补性。同时揭示了他们间的文化与精神的互补、功能的相互矫正及调整对象的交叉。  相似文献   

8.
民法原则与商标立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春田 《知识产权》2010,20(1):3-10
《商标法》从诞生起,历次修订虽然具体任务不同,但是方向和结果是明确的,除了商标制度本身的技术性问题外,都体现了对商标法的本性——民法的回归。正在进行的《商标法》第三次修改应当坚持法治思想,贯彻民法原则,认真思考和解决民法与商标法的关系、商标法中实体规范与程序规范的关系、未注册商标与注册商标的关系、商标法中私权利与公权力的对立统一、商标注册机关的职能和法律定位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宪法民法关系之实像与幻影——民法根本说的法理评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童之伟 《中国法学》2006,8(6):160-180
在宪法与民法关系问题上,否定宪法根本法地位的民法根本说近年来有由口头流传转而向书面化发展的趋势。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民法确有其特殊的重要性。作为一种法律学说,民法根本说所反映的是宪法与民法真实关系的倒影,它的形成在认识上根源于两大错觉。就现实性而言,民法根本说在使命和地位方面赋予了民法以其不可承受之重,也倾覆了法治秩序。民法至上论是毫无历史依据和现实根据、违反法律生活常识的臆想。民法宪法平起平坐论违背文艺复兴以来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法治的精神。公法、私法两极化划分的种种说法将法律间的形式方面的差别夸大为性质不同,凭空想象和虚构公私法划分的价值,过度诠释私法自治,并将其作为民法与宪法切割的理由,这些都脱离了法律生活的实际,偏离了建立健全法治秩序的要求。中国要消除民法根本说已产生的和将会有的不良影响,让人们真正信仰和坚持宪法根本说,在促进法学学术进步和促使宪法充分实施两方面都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从立法上看,我国撤销权可分为民法及合同法上的撤销权,以及破产法上的撤销权。它们彼此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来讲,破产撤销权经历了与民法上的撤销权从同一起源到逐渐分离的过程。二者都起源于罗马法,创设之初它们并没有被严格区分开来。本文试就破产撤销权与民法撤销权做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依照在19世纪末制定的日本民法,关于合同不履行向来有如下规则:在债务能够履行的场合,债权人可以主张强制履行、请求赔偿损害或者解除合同。在债务不能履行的场合,如债务人有归责事由,则作为损害赔偿及合同解除问题;否则,则作为风险负担问题。这套规则的前提在于,不问债权的发生原因,而按统一的规则处理;履行可能与否依社会交易观念判断;依债务人是否具有归责事由而区别对待。最近日本的学说对此提出批判,强调对因合同而发生的债权应重视当初合同的内容。目前在日本法务省设置的专门委员会正参照上述议论,审议日本民法(债权关系)的修改。  相似文献   

12.
人们常说助人为乐.从个体的角度看,助人所以为乐,是因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能得到快乐.这种快乐源于自我价值的体现,源于别人的尊重.从社会整体角度看,助人所以为乐,是因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今天你伸出援助之手,明天你遇到困难我也会热情相助.这种快乐源于一种温暖的社会氛围.因此,“救人于水火之中,帮人于危难之时”成为广受颂扬的美德.  相似文献   

13.
孙驰 《法制与社会》2013,(34):11-12
本文将从典型的“许霆案进行着手分析,通过实证与比较的方法,对当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不当得利相关制度进行概括,论述不当得利在民法与刑法规定中的交叉问题,进而提出不当得利之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并存制度的处理机制与转换机制,并提出下一步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现代法学》2015,(4):89-99
学界关于物权请求权的存废之争实为民法体系的选择之争;但无论是潘德克顿民法体系,还是权利—义务—责任体系,在其各自体系之内均无法完全逻辑一致地得以贯彻。未来我国民法体系的构建,首先,应当摒弃物权与债权抽象化的思维方式,将物权、债权概念仅作为财产权利的两个种类;其次,将原权利与救济权的区分作为民法体系的一条暗线来贯彻,即不需要通过构建独立的请求权体系或责任法体系来体现。在完善后的民法体系当中,物权请求权制度能够和谐地融入到完善后的潘德克顿体系当中;通过物权请求权制度对物权进行保护符合立法的科学性、司法适用的方便性要求。因此,物权请求权制度有存在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运用历时研究的方法,在探讨法与人性之必然价值关联基础上,致力于探析人性恶假设与民法诸项价值理念与内在体系之有机联系,认为民法对人性之认同程度越高,民法权利体系则愈加完备;反之,民法对人性之限制愈重,民法权利体系则日趋封闭。  相似文献   

17.
柴荣 《法学家》2014,(2):1-11
在中西各自不同的历史情境中,进行概念和结构层面的民法比较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如果以功能性比较为路径,就会发现,中西民法各自依托在不同的主流思想,即儒家与自然法思想之中。两者在发展演交的过程中,尽管有诸多差异性,但其共同核心即相似性,同样不容忽视。尤其是在以下三个方面,它们有着惊人的相合之处:其一,在民法原则上,诚信是其共同追求的理念之一;其二,在社会功能上,同为民事规则之评价标准;其三,在传承方式上,教育同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从私法自治的源流中探寻其本质,从其本质出发观其发展之趋势,方能看到私法自治的真正面貌。私法自治观念的演进与转变,打破了传统中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二元对立的僵化、停滞的局面,突出了现代民法"体制的中立性"。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