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鹏 《当代世界》2009,(12):51-52
战略是随着战争实践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概念,当今世界已把最高层次的“战略”延伸到国家“政略”和外事“方略”等方面,统称为“大战略”。战略文化与战略密切相关,并对战略的形成起着较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它是历史形成的一个国家与文明形态的民族特性、价值追求以及文化心理在战略领域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作为非西方新兴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建立在广泛共识之上的基本道路选择、务实审慎的内外政策和一以贯之的战略耐心,无疑具有头等意义,但同等重要的还有能够反映时代心理特质和现实情势、具有中国情怀的大战略理论。特别是新世纪随着中国稳步迈入既富含战略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的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关于中国崛起之理论建构和理论准备问题便自然而然地提上了日程,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根本上,就当今中国崛起的理论建构而言,一是必须顺应现实政治的内在要求,二是必须体现世界大国的理性定位,三是必须符合战略缔造的基本逻辑,四是必须彰显世纪崛起的未来指向。毫无疑问,在这方面,无论是决策者还是学者群体,均肩负着重大使命,且核心工作是要以足够深远、足够广阔的时空尺度,来透视当今世界与其较长远的未来结构和走向,并由此思考和设想中国的道路与基本战略选择。当前,尤其需要从安全认知、利益界定和力量运用三个根本方面,来深入思考中国崛起的大战略理论问题,使之形成有机的逻辑链,以确保中国崛起的理论准备既符合现实情势,又符合大战略的固有逻辑,并能最终确保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一个国家的崛起,根本上是思想的崛起,特别是理论的发展完善程度,对于一个国家能否真正实现崛起具有决定性作用。在美国的崛起过程中,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最初,美国对崛起的理论准备,是紧紧围绕美国面临的现实政策问题而展开的。围绕“如何处理美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美国提出了与国内政治哲学相一致的国际政治哲学,确立了推动建立以自由民主原则为基础的新美利坚帝国外交大战略,形成了一个内部充满竞争又有机统一的美国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尤其是美国战略界关于国际管制模式的现实主义理论设计,以摩根索、凯南、基辛格、布热津斯基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国际战略家敢于直面美国国际政治现实,从美国大战略的高度为美国规划未来,为美国崛起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同时,美国将理论研究纳入制度化轨道,先后建立了公共智库制度、情报制度和政策顾问制度,为美国理论的战略与政策转化提供了可靠的支点。因此,美国的经验在于一个大国崛起,必须在国内和国际问题上确立一个内在价值和外在制度相一致的大战略理论及其制度体系,使之成为世界强国的理论支柱。  相似文献   

4.
论克林顿政府亚太安全战略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1995年克林顿政府推出新的亚太安全战略,是对1992至1994年间东亚地区一系列重要事件——朝鲜半岛的核危机,日美同盟所出现的问题,以及中国的崛起——的反应。该战略以“预防性防御”为主旨,反映出克林顿政府要在后冷战时代保持其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以接触方式因应中国的崛起,以及建立“新太平洋共同体”的愿望。但是“预防性防御”战略能否成功,取决于美国如何落实这些构想,同时,亚太地区变化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也要求华盛顿在推进“预防性防御”战略时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更好地拿捏分寸。  相似文献   

5.
观察和研究国际问题,可以有多个“切入点”。在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的研究中,有两个“点”是不能忽视的,这就是“新自由主义”思潮和“美国因素”。“新自由主义”思潮风行于世界已经20多年,成为世界主流意识形态,也是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的国内政策和国际战略的指导思想。“美国因素”则在世界上无所不在。从苏东剧变到伊拉克战争,  相似文献   

6.
90年代以降,伴随着官方意识形态的解构与重建,各种思潮陆续活跃于中国思想舞台,民族主义无疑是其中最暧昧又最具争议性的一个支流。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平崛起论”与“中国威胁论”从此激烈交锋。无论是甚嚣纸上主导某些报刊杂志的“经济民族主义”,出于某种策略考量的政治民族主义,重在续接传统的文化民族主义,还是网络之上唾面自干的“休闲民族主义”,无不证明民族主义这一充分本地化的价值在中国攻城略地。有鉴于此,本刊日前采访了法国思想界新秀、《民族社会学》一书作者吉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在这种新形势下,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伟大的民族复兴,需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那么,怎样弘扬和培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呢?首先,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基点和氖围。其次,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能否真正做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申创新.直接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能否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8.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老子一语道出了软实力的真谛。当今世界,国家实力不仅仅包括经济、军事、自然资源等物质方面的硬实力因素,更蕴含着政治、文化、价值、意识形态等精神方面的软实力因素,软实力日益成为21世纪世界权力竞争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陈伟信 《南风窗》2014,(3):42-43
正如丘吉尔的名言“对政治领袖无情是伟大民族的标志”,一个民族要真正地崛起,如何走出领袖崇拜,就旧日领袖的功过作公正评价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阐述军事对抗与军事安全互信机制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有益于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创造台海永久和平的新型军事安全战略。这种新型军事安全战略的基本特征是:把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既关注如何赢得战争,也关注如何通过战争赢得和平,还关注如何防止已经建立起来的和平转化为新的战争。以此为标准检视台海各方军事安全战略可以看到:中国大陆军事安全战略实现了战略与政略的高度结合,为军事服从政治、服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台湾、美国坚持“只经不政”、“和而不解”,使其“和平愿望”难以贯彻到军事安全战略层面,是阻碍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建立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何倩 《当代世界》2008,(12):53-55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作为唯一的一个“极”,它在国际社会的权势处于顶点。但阿富汗战争余烬未冷,伊拉克战争又使美国颜面扫地,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更使美国陷入了尴尬的境地。随着各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力量的不断变化,作为一个“极”的美国似乎正逐渐失去曾经拥有的统治力。而俄罗斯、中国以及印度等新兴大国却成为潜在的“极”,再加上欧洲、日本等旧有大国,这一格局既非单极支配,亦非多极结构,是否预示着另一种“极”时代格局的到来?  相似文献   

12.
外论摘要     
新加坡《联合早报》 中国的决心和后非典的 中国现在举国同心,为拯救民族于非典苦难,正在打一场“民族之仗”。非典将会对后非典时代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乃至文化领域产生影响。以目前的迹象看来,这场“战争”不久就会过去,因为非典的肆虐已经开始在一些重灾区缓解。  相似文献   

13.
蔡鸿 《国际政治研究》2023,(2):60-84+6-7
“美国梦”是一个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词语,其来源可以追溯到北美殖民地时期。随着美国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美国梦”在产生初期常常被视为“个人之梦”“移民之梦”,但随着国家政治概念的强化而变成“美国之梦”“民族之梦”,成为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推动力,对美国的发展和强大起到了特殊的催进作用。“美国梦”包括希望、信心、机遇、平等、成功、美好、繁荣、努力、决心和主观能动性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共同构筑了“美国梦”的核心涵义。然而,随着美国的政治极化、社会矛盾、通货膨胀、阶层固化等一系列长期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剧,“美国梦”对内已经沦为以阶层上升、经济成功、生活幸福为特征的中产阶级式的个人发展愿景,对外则成为美国在全球各地输出美国式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形势评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国家文化安全形势应从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两个维度展开。国际文化环境和由文化势能、文化创新力、文化传播力共同构成的国家文化力以及国家文化安全战略是决定国家文化安全状况最主要的三个因素。在存在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的国际文化环境中 ,这两个因素的变化产生四种不同的国家文化安全状况 ,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而维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当务之急 ,就是强化国家文化安全战略意识 ,谋划全面的国家文化安全战略。  相似文献   

15.
所谓日本“民族保守主义”是指“占据当今日本政治舞台中心的主流派政治家普遍奉行的‘安邦立国’的政治理念以及由此提出的政策路线和政治主张”;就其内涵讲,可以理解为“日本的主流派政治家群体在21世纪初期所信奉的带有浓烈民族主义色彩与特性的日本式保守政治意识形态及其系统理论”;它的外延应该是指“所有信奉这种政治理念的民族主义保守派政治家所表现出来的政治言论和政策行为”。  相似文献   

16.
宋德星 《国际展望》2024,(2):1-23+161
在动荡变革期,国际权势在国家之间、国家之上和国家之下均呈现出分散化趋势,其催生的普遍焦虑情绪使当今时代称得上是一个“战略焦虑时代”。同时,美西方基本国际态度的嬗变和以民粹主义为表征的自利化战略倾向,直接冲击着国家间关系。进入21世纪后,美国的首要地缘战略关切发生了由陆向海的历史性转变,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海洋国家对华联合阵线的形成。上述战略环境的变化,决定了中国国家大战略的缔造必须高度重视国内发展,这是其赖以成功的基础,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外部战略环境的优化问题,并切实增强战略思辨性,客观理性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掌握好力量运用的艺术。因此,在中国国家大战略的缔造过程中,需要对国内和国际两个维度都予以足够重视,并将其视为一个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从而确保其内在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7.
历史经验表明,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在政治运动中常具有某种先行性。“台独”最先也表现为一种思想观念。因为在现实政治中难有其立足之地,于是先寄身于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像文学这样可将其理念隐隐约约地寄托在形象描写中的载体。这正是最早的“台独”分子经常是作家或文学作者的原因。不过,当条件成熟时.它就会从意识形态领域向现实政治领域扩张。于是我们看到民进党执政8年时,将“台独”意识形态转化为“去中国化”的种种“政策”。2008年“大选”民进党失利,  相似文献   

18.
卷首语 看破陈水扁的战略思维1(2) 中国国际环境仍是机遇大于挑战2(2) 大海啸与战略思想的演进3(2) 灾难、警示和责任4(2) 美日亚太军事战略另类解读5(2) 环境立法的里程碑6(2) 推动分裂没出路7(2) 自毁形象的日本外交政策《2) 亚太大战略棋盘上的一丝春意9(2) 铭记历史是为了捍卫和平!0(2) 石油战略与国家最高战略川(2) 寄希望台湾人民决不动摇!2(2) 伦敦爆炸:反恐战争真正进入第二阶段 13(2) 美国的“杯弓蛇影”之心态14(2) 解读军演:和平崛起时代的中俄战略关系 渐具雏形15(2) 增信释疑话中美战略对话!6(2) 拉氏访华与美国军事战略的重心…  相似文献   

19.
《孙子兵法》是举世公认的兵学圣典,但其中最为称颂的与其说是战术思想,不如说是战略思想,即着眼于涉战全局的战争观。正如有些研究者所说,“《孙子兵法》是战略理论的宝库,是研究战争艺术与战略指导不朽的经典”“不仅是一部军事名著,更是一部融政治、经济、外交、哲理思想为一体的综合性佳作。其中的战略思想已超越了军事的范畴,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以外的许多领域。  相似文献   

20.
中华朝贡体系:观念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朝贡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朝贡体系的意识形态结构由三个层面构成,包括儒家思想、天下观和华夷秩序;而其功能包括提供政治合法性、保持体系内经济繁荣以及维护地区稳定。通过中华朝贡体系,中国文化逐渐被传播到了中国的邻近和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和越南,并深深地影响了这些国家的政治体系、社会结构和世界观念,伴随着这一进程,东亚地区最终形成了儒家文化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