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陆和台湾房地产市场具有不同的制度背景和发展历程,然而随着经济合作和全球化加深,两岸房地产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台湾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经4次房价高涨,房地产调控注重以市场调节方式为主、保障合理居住需求和立法。大陆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经4个阶段,房地产调控政策频出,但其仍以行政干预为主。两岸房地产市场调控手段不尽相同,但调控房价和健全市场是其共同目标,分析比较两岸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和调控政策有助于相互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林家彬 《南风窗》2013,(10):10-10
10年来的房地产调控之所以大多变成"中央空调",一些重要的体制和机制性因素造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激励不相容,是根本性的原因。首先是财税体制。从作用于地方政府行为方式的角度看,现行财税体制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事权与财力不相匹配的中央地方财政关系,二是过度依赖于"土地财政"的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三是  相似文献   

3.
余力 《南风窗》2010,(10):40-42
<正>中国实际上只有一家房地产开发商,那就是政府,各房地产公司都是它的分支机构。狼真的来了!国内房地产市场犹如沸腾的火锅,这一切都源于中央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一系列组合拳。这些政策在市场中引发了波动,造成  相似文献   

4.
《南风窗》2016,(6)
正在房地产去库存中,如何"精准调控",才能既真正能解决库存压力较大的部分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地产库存,同时保持一线城市的价格稳定,将成为最大的考验。2016年春节的年前年后,中央和地方政府频频出台各种政策,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今年五大工作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  相似文献   

5.
李威 《南风窗》2013,(6):69-70
"国五条"细则出台之快,政策之严厉,将房地产调控推到一个新的高度,被业界称为史上最强组合拳。3月1日晚,国务院下发《关于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犹如平地惊雷,在楼市中掀起轩然大波。早在2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便明确出台五项楼市调控政策,俗称"国五条",基本延续过去两年多来的基调—"限购"、"房价挂钩官员考核",当时市场普遍认为只是中央政府的老调重弹,甚至有学者讥笑其已经黔驴技穷。  相似文献   

6.
邢少文 《南风窗》2011,(10):72-73
中央政策虽急急如令,在社会层面,反而激起强硬的行政调控是否会造成市场过度扭曲的争议。在地方政府层面,也遭受"软性抵抗"。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房地产市场上行政与市场,甚至于行政力量之间,彼此的博弈一直在延续。  相似文献   

7.
陈和午 《南风窗》2013,(9):39-41
楼市改革最重要的是"去投资化",使房地产回归居住消费属性,楼市改革必须跟土地制度、财税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进行联动。对于新一届政府而言,楼市毫无疑问是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上一届政府楼市调控的最后一棒"国五条",现实中正遭遇地方政府的"软抵抗"。尽管3月底的大限已过,但地方版"国五条"细则却并不给力。北京等10多个城市出台了不同力度的执行细则,但多被指缺乏实质性内容,而更多城市却是犹抱琵琶  相似文献   

8.
郭凯 《南风窗》2008,(22):16-16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无论时间相隔多么近,人们也总是容易忘记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最近风传的所谓中央政府的全国性房地产救市计划,据说出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上报给国务院的一份"代市场申诉痛苦"和"代市场索要国务院政策"的计划。数年前,建设部操刀的一份以国务院名义颁发的政令,就曾把中央银行的金融房地产信贷调控战略打得落花流水。  相似文献   

9.
张再金 《南风窗》2013,(13):33-35
经过10年的酝酿,房产税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初步就绪。在舆论方面,经过10年的讨论,房产税的改革已经被大体默认,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房产税改革推出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调控房地产市场。房产税的改革目标一直很清晰,就是将其培育为地方的一项稳定的收入来源,逐步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遏制地方政府经营土地的冲动,鼓励地方政府从关注经营城市转向提供公共服务,为城市居民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房产税所增加的税收收入对地方政府的吸引力不够,相反,地方政府所顾虑的是,房产税可能冲击当地的房地产市场,从而影响房地产相关的其他税收收入以及土地出让收入;征收房产税可能面临纳税人的抵制以及由此引发的不稳定风险,也使地方政府对房产税避之不及。  相似文献   

10.
谭德波 《南风窗》2013,(13):69-71
在已严重透支未来的土地市场上,"税收调控"不应限制供给,而是要挑战既得利益。在地方政府看来,中央政府掌握金融调控的手段,只需要提高利率和开发贷门槛,同时把房地产信托公司"一锅端",那么多数中小地产商必死无疑。相比之下,地方管控的土地增值税不过是"一揽子"措施中最微不足道的一项。  相似文献   

11.
南文 《南风窗》2014,(21):58-60
再一次的刺激政策,改变不了整体走势,不过是给房地产的镀金时代,在结束的时候,留一条难看的长尾。  相似文献   

12.
邢少文 《南风窗》2013,(9):36-38
中央政府一方面不能任由市场投机者大行其道,一方面要坚决扼制地方政府的公司化。在具体政策上,加大土地和保障房供应,坚决限制投资需求,改革地方财税体制,削弱金融杠杆化程度,慎发货币。所谓最好的时代与最坏的时代的共存,是针对不同群体而言的,但一个良性的社会,不应该是他人即地狱的社会。一部分人的狂欢,是另一部分人的沮丧,过去10年的中国房地产,尖锐地呈现着社会分配两极分化的状况,这与中国改革所形成的整体局面基本相吻。  相似文献   

13.
房地产利益集团的组成和能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新育 《南风窗》2010,(10):34-36
这一轮房地产调控结局如何,除了经济因素之外,关键取决于政府驾驭房地产利益集团的能力。而对于房地产利益集团中人而言,也需要意识到,一个丧失自我约束能力的利益集团最终必然遭遇重创。  相似文献   

14.
白杨 《南风窗》2011,(2):72-73
2010年12月29日,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召开,部署2011年住房城乡建设系统重点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更大规模地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这是中央政府在短短五天之内,第三次表态强调楼市调控。此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已经分别表示,要坚持房  相似文献   

15.
国是     
《南风窗》2011,(26):18-18
高层HIGH LEVEL中央政治局明年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明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全党全国要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思想和工作准备。要更加有预见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努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保障在建续建项目建设。  相似文献   

16.
石勇 《南风窗》2013,(6):11-11
2013版房产调控"国五条"中"20%所得税"所激起的市场反应和舆论哗然,应在意料之中。调控10年了,最后来这么一着。风险将推后,但爆发的破坏力,将更难以想象。官方回应了。辩护的声音,来自"两会"上的两个人。一是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可以说是代表"政府意见"。他说,新"国五条"刚出台,要看市场的反应再说。当被记者问到,会不会损伤购房者利益时,姜伟新很  相似文献   

17.
我国房地产市场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不断膨胀扩大,在过去尚未得到良好管束的房地产市场屡屡出现诸如"炒房"等事件,于是国家为平衡稳定经济市场颁布多项政策进行调控.目前在改革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采用法律手段去解决,本文将基于现阶段房地产管理体制出现的建设难点进行分析,并从法律的角度来探究解决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最近一年来,随着国内房价不断攀升,国内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之争又激烈起来。2003年央行推出的121文件就是当时准备整顿国内房地产市场调查后的结果,但SARS之后,国内房地产整顿不仅完全停止,而且为了挽回所谓SARS造成的损失,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刺激国内经济增长的政策。可以说,在SARS之后,国内房地产泡沫不仅没有得到整顿,反之随  相似文献   

19.
媒体     
《南风窗》2010,(18):10-10
<正>1香港房地产硬着陆?【美】《商业周刊》8月16日近几个月,北京通过提高利率和收紧房屋按揭贷款条件,千方百计为大陆房地产市场降温,而在香港,房地产价格自2009年以来上涨了42%,在过去6个月,恒生房地产指数上升了11%。据估计,下半年香港房地产价格还会上涨10%,特区政府目前采取的主要调控方式是增加土地供应。  相似文献   

20.
赵义 《南风窗》2013,(6):22-24
对于掌握和运用权力的政治人物而言,最困难的事情莫过于在即时性、功利性抉择和为长远负责两者之间的权衡。前者是多变的,后者是恒定的。因此,我们应当把领导层的更替,看成是后者的接力。3月5日,温家宝代表国务院向十二届全国人大报告政府工作,总结了过去5年的施政,谈了体会,并提出了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这是温家宝总理第10次也是最后一次向全国人大报告政府工作。随着此次全国"两会"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的选举产生,一个10年的政治周期宣告正式结束。对此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