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从公共管理的视角,以善治理论为依据,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治理的发展演变进行总结,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阐述了善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并就我国如何推进善治,实现社会和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善治理论视野下党执政能力的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关系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善治理论,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善治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着一定的制约和依存关系。善治理论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升产生重要影响,为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开辟了新的路径,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国走向善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党课》2012,(16):47-48
不管是从应然层面还是从实然层面而言,从善政走向善治可以说是各国社会治理的未来趋势。根据一些学者的看法,善治实际上是国家权力向社会和公民的回归过程。并且,治理与善治理论主张“多中心”,强调“从管理到治理”“从善政向善冶”的转向具有非常强烈的“去国家化”或“国家回退”色彩,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在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在当代要建设生态文明,除了不断完善人类生产模式这一根本的硬手段之外,还需多元化治理方式的共同作用,环境法治与善治便是两种主要的治理方式。 善治与法治同等重要,后者是制度层面的,是强制性的,前者是内心深处的,是基础性的。如果单纯法律的外在强制力量并不一定带来人们心理上的认同,而只有得到人们普遍心理认同,只有这二种外在与内在性因素的同构与融合,才能切实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所以生态建设,要坚持依法治理和以德治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秦艳峰 《世纪桥》2015,(1):42-43
民主与善治是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所追求的目标。民主作为一种政治模式,善治作为一种政治治理模式,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民主是善治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善治必须包含民主的特征,还应包括别的特征;善治能够推动民主的进一步发展;使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都得到充分发挥。二者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研究政府的治理问题,需要完善的治理理论指导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效治理必须有民主的政治环境作为前提条件,有健全的法制体系作为基础,有完善的监督体系作为保障。  相似文献   

6.
作为政府统治方式的一种新发展,社会治理是一种通过调动各种力量和资源以达到善治的社会体制。人类社会治理正在经历从管制型范式向服务型模式的历史演进。服务型社会治理是以服务而不是以权力的扩张或法律的制约为宗旨的一种社会治理模式,它是实现法治与德治相统一的必然选择。努力建设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才能充分发挥治理的效能,减少和防止治理失败的可能,从而保障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走向善治: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新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目前面临着管理主体参差不齐、管理对象多元发展、管理目标模糊不清、管理内容难以界定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善治理论为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提供了理念创新的依据,为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变革提供了原则和标准。在新形势下走向善治应成为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电子政务与善治政府的治理理念、治理模式一脉相承,互动性是电子政务与善治政府突出的共同特征.电子政务条件下政府与公众互动模式有三个阶段,从初级,中级到高级分别是:管理型互动模式、协商型互动模式和参与型互动模式.参与型互动将是电子政务条件下善治政府的必然趋势,而当前我国政府与公众之问的互动还处于管理型互动的初级阶段,要实现善治政府的要求,达到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参与型互动,必须做到三点: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积极推行数字民主,提高公众对政治的参与度;拓展网络舆论空间,加速提高政府对公众的回应力.  相似文献   

9.
"善治"就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即在于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新颖关系的一种最佳状态.依据俞可平教授关于"善治"的10条标准,社会治理要达到"善治"的境界任重而道远,国际社会也证实了这一点;但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景去追求.为了社会和谐与善治的目标,政府应当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回应公民需求解决合法性问题,通过与民间更多合作而形成以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均衡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从三个方面研究了市民社会框架下的政治治理理念:有容、有限、善治。有容是政治治理的条件,有限是政府治理的保障,善治是政治治理的目标。只有市民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完善,政治治理才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11.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式。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都强调用良法保障善治。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和基础,善治是国家治理的价值内涵和追求。选择良法善治,是新时代"中国之治"的客观使然。新时代,我国的国家治理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中国建设,实现良法善治。  相似文献   

12.
《世纪桥》2017,(1)
社会治理精细化是运用系统化、具体化以及程序化等手段使组织管理更加精确高效运行的管理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为解决当前社会治理领域问题的方法,社会创新和科技发展提供了条件;社会治理精细化主要包括制度设计、政策执行、协同机制、服务对象和结果测量的精细化五个方面,彼此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同时社会治理精细化与善治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社会治理精细化是实现善治的前提和基础,而善治是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必然结果,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善治是建立在政府与公民社会合作基础上的、谋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模式,适应了新时代背景下行政管理的需要。以善治为目标推进中国政府行政改革,是政府适应行政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行政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悦读     
正《走向善治》作者:俞可平善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种理想状态,是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活动和治理过程。本书用历史的眼光、哲学的分析、政治的远见条分缕析地阐明了统治与治理、善治与法治、善治与民主的关系,进而指出善治的丰富内涵以及实现方法。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曲折、民主的细节、法治的思维、政治的蓝图。  相似文献   

15.
参与区域协同治理是各个行政区主体的公共责任。具体承担着跨越行政区的公共事务,包括公共安全治理、生态环境治理、经济协同发展、文化建设与发展等方面的公共责任。实现省际接边区域协同治理,应把公共信任、公共精神作为实现区域善治的伦理基础;把建立健全完善区域系统治理制度、法律法规政策作为区域协同实现善治的政策制度保障;以政府间协同作为省际接边区域协同实现善治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已进入群体性事件多发阶段。本文尝试以善治理论为基础对群体性事件化解机制进行研究,指出可通过加强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建设,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良性互动、合作的善治模式,以此有效应对、化解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7.
政坛好声音     
正"实现善治,或许是一个十分遥远的理想目标。但不断地走向善治,应当是我们对现实政治的一个起码要求。"——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俞可平在新书《走向善治》自序中写到。"企业家是创业创新的主体,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不可否认,企业家也会有缺点和错误,也有违纪违法现象,甚至也会有人犯罪。但是,这丝毫不能否定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实现善治是我国社会治理改革的目标取向,加强社会协同治理是实现善治目标的必由之路,是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新要求。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和善治的内在要求,针对我国社会协同治理现状存在的困境与不足,文章认为以善治为目标取向的社会协同治理,必须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乘数效应、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完善协同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协同治理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9.
陈铁雄 《党建》2012,(7):36-37
“善治”作为现代治理理论的核心概念,其实质就是政府和公民对公共生活开展合作管理。近年来,台州按照“善治”的理念和要求,在工作中体现回应性、透明性、参与性、有效性,推动党委、政府和公众对社会的共同管理,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20.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关系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善治理论,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善治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着一定的制约和依存关系。本文在分析善治理论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升产生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善治理念下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路径依赖,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国走向善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