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术界有人认为苏联从来就不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共产党宣言>所讲的封建社会主义;另有人认为苏联社会主义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共性,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本文不同意上述两种人各持的看法,认为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带有封建主义因素,可称之为封建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所讲的实际上是社会封建主义;苏联模式在很多方面并不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由于在长期改革中难以消除封建主义因素,所以终于覆灭.只有彻底铲除封建主义遗毒,才能全面更新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后期开始,国际关系正经历一场缓慢而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中国也开始在国际社会的这种变化中和平崛起。对于这些新现象,中国学者发掘自身文化资源,参考西方先进理论,提出了"国际社会共生论",试图对这些新现象做出解释和提供解决之道。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出发,以全球治理为切入口,从变迁、结构和话语等几方面具体探讨国际社会发生的种种变化,并论述"国际社会共生论"在解答变化和解决问题上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俄罗斯社会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俄罗斯社会主义由弱变强,为目前俄罗斯影响最大的政治思潮之一.其直接原因是俄罗斯激进自由主义改革的失败及社会主义"残存力量"在社会危机形势下的重新集结.但深层原因是俄罗斯社会深厚的社会主义价值文化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社会主义在俄罗斯有广阔的前景,但也面临组织和思想的不统一,工人阶级缺乏政治资源等方面的困难.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的社会转型其原因之一来自于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想象,正是在这一想象中,他们自上而下地“建构”了俄罗斯的社会转型,使之具有了“制造”性特征。由此,决定了俄罗斯的社会转型呈现出社会断裂的特征。在这种社会断裂中,最重要的方面即为资本主义与社会公正之间不能很好地结合。俄罗斯的社会转型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如何处理“建构”与自发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所带来的诸如政府的角色定位,自由与平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以下简称苏东)剧变犹如一场政治大地震,使包括苏联在内的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为之倾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顿时跌入谷底。但也有几个社会主义国家,顶住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继续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在逆境中奋斗,并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新成就。越南就是其中的一个。苏东剧变发生时,越南正处于革新方向选择的紧要关头。当时,摆在越南革新面前,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一条是走资本主义道路,通过革新取消共产党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变社会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另一条是走社会主义道路,通过革新实现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6.
2000年11月日本共产党召开了该党第22次代表大会,以此次大会为标志,这个拥有80年历史的政党正在力图实现自身的巨大转变,其转变主要表现为:对党的性质做了重大修改;作为党的最终奋斗目标的“共产主义社会”被“共同社会”所取代;“资本主义框架内的民主改革”成为实现“共同社会”的途径,“社会主义革命”从党章中消失;进一步明确了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等。日本共产党决意开始这种世纪性大转变既有其自身组织能力严重退化的原因。又有日本社会结构深刻变化以及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愿和平更成熟些──关于未来亚洲的政治思考谌取荣20世纪是以巨大历史进步补偿巨大历史灾难的世纪。20世纪亚洲的重大变化表现为一系列历史性转折,如从殖民化到非殖民化,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列强瓜分豆剖到两超争霸直到多元共...  相似文献   

8.
市民社会的功能在于整合社会,俄罗斯最初是通过构建市民社会来瓦解传统的极权主义制度而促使社会转型的,但由于市民社会成分在长期过度的社会控制下,市民社会成分爆发出来的力量不是消除社会张力,而是引发社会冲突,它发挥的是否定和破坏功能,因此,在社会转型中,俄罗斯社会出现了经济严重滑坡、政治风诡云谲、社会危机四起的情形。结果,俄罗斯只能重新依赖于强化国家基本职能、加强社会控制来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的理性转型。  相似文献   

9.
自获得独立以后,乌克兰社会就面临着从社会主义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型。乌克兰的社会转型在政治方面可以理解为构建现代国家的过程,不仅要进行民族-国家的重新构建,而且还要进行民主-国家的构建。社会的转型造成了乌克兰社会在历史宗教文化上的认同矛盾,经济发展上的道路之争,在政治上的民主危机。这三个方面的矛盾演化成为乌克兰国家认同的危机。通过分析乌克兰出现的国家认同危机,笔者认为,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国家认同差异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政治家如何去处置。乌克兰政治家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过激言行是导致民族国家认同差异问题演化成为危机的关键,而民族认同危机又增加了民主转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拉丁美洲自殖民主义时代晚期起,多元社会的特征十分明显。原始共产主义、奴隶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长期并存,互相斗争,互相渗透;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互相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复合性结构的有机整体。在主要拉美国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政治法律和意识形态取代前资本主义,经过了漫长的历程。如何运用唯物史观对这一进程作出科学分析,是有待研究的课题。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中,迄今有两种理论观点较为流行。一种观点,否认拉美历史上存在奴隶主义和封建主义,认为殖民地时期的拉美属于“早期资本主义”。另一种观点,认为政治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 ,社会主义国家取得了辉煌成就 ,但也有严重失误 ,主要原因在于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次大战后 ,资本主义表现了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但垄断资本主义本质及其固有矛盾并无改变。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必须坚持独立和主权 ,加强合作。马克思主义仍具有强大生命力 ,在二十世纪有新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世界关注中国的发展具有必然性,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国际现象.中国和平发展遵循共生性国际社会内在的发展逻辑,充分利用国际社会中全球体系与国际体系并存而又联系互动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以及史无前例的和平发展空间.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前进,既适应国际社会共生性发展的需要,也将使中国在和平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宽广,根本上没有复制“强国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的必要性.中国和平发展既有益于自己的人民,又为推动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圭亚那的合作社会主义是拉美民族主义政党创建的社会主义的一种类型,是拉美众多社会主义流派中的一种。圭亚那的合作社会主义主要由福布斯·伯纳姆提出、倡导并实施,合作社会主义从圭亚那国情和特点出发,提出了许多主张和纲领,并付诸了许多实践,取得了一定实效。在理论上,福布斯·伯纳姆主张利用合作制作为主要渠道或者工具,来达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目标。在他看来,合作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合作制比公有制更为先进和公正,但不接受社会主义国家业已准备好的思想和答案;只有实行合作社会主义,才能避免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剥削人的异化现象。在实践上,通过开展“国有化运动”和“合作化运动”,圭亚那逐步对国内的私有企业实行国有化或者合作化,在全国各行业推行以合作社的形式进行管理和生产。从结果看,尽管以失败而告终,但作为一种颇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流派,合作社会主义的实施促进了圭亚那经济社会的进步和改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别树一帜,曾经一度在拉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虽然存在着一定缺点和失误,但合作社会主义的思想和实践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合作制建设社会主义,对促进圭亚那的发展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国际共生论     
讨论国家关系问题,离不开国家;讨论国家问题,离不开人.国家问题,是关于人的问题;国际关系问题,是关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问题,归根到底,亦是关于人的问题.因此,必须从人出发.本文从社会共生论视角,观察国家之间(包括国际组织之间、国际组织与国家之间等)各种互动关系,分析各种国际问题之成因,探索化解国际问题之方法,寻求人类健康发展之道,故名之曰:国际共生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苏联东欧社会变迁的实证分析,从社会结构分层的视角探索苏东社会转型的原因及过程。首先,高度工业化与城市化所导致的城乡社会结构的改变,是苏联东欧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这是它与东亚、拉美等国或地区的社会转型具有深层关联性的一面。而农民迁移到城市的结构性流动所产生的复杂流动机制和分层机制,对苏东社会转型带来了直接的影响和冲击。苏东社会的中间阶层,其价值观、社会功能和政治态度对激进的制度转型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其次,先是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发生转变,即由农民向城市工人的阶级分层发生变化,然后才是表层的社会结构发生转变,即在市场化背景下,苏东社会的阶层分层因利益多元化而发生分化。苏东社会结构转型的具体过程明显地分为这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说:建交要经过谈判(1)在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缅甸首先承认新中国·毛泽东在莫斯科确定了今后“经过谈判建交”的重要原则·缅甸虽先承认新中国,但建交却被印度抢了先【1949年12月16日~1950年6月8日,北京—莫斯科—仰光】□缅甸,我们南边的近邻首先发来承认电新中国开国大典过后那几天,以苏联首先承认新中国开始的社会主义国家与新中国建交的浪潮过去以后,非社会主义国家(即民族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承认新中国的又一次浪潮,是从1950年元旦前后开始的。首先宣布承认新中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就是缅甸…  相似文献   

17.
从共存安全到共生安全:基于边境安全特殊性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边境地区作为国家领土比较特殊的组成部分,代表着国家主权的至高无上性和国家领土的不容侵犯。过去,位于国家交界处的边境地区敏感脆弱,承担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生存”的重任,传统边境始终发挥其屏蔽功能,传统的边境安全随之体现出“防范危险”和“共存安全”的主要特性。如今,由于全球化进程和国家的开放政策,相应地引发了实体边界弱化和“软边界”扩散等边境地区的新变化,同时,边境屏蔽效应相对减弱,中介效应凸显,使边境地区呈现安全与发展并举甚至以发展为主导的安全态势,边境安全的特征发生重大转变。边境地区安全问题的复杂化、安全的渗透性和联动性增强、安全中注入发展的因素以及安全的社会化建构等特征与“共生”理论中的多元性、内生性、交互性、共生性等特征相似,而且有相适应的研究议题,使边境安全问题可以从共生视角进行探讨。边境安全的变化使边境在实现“共存安全”的同时强调“共生安全与发展”,在关注当下安全的同时也注重安全的未来。文章以边境安全的特殊性为视角进行研究,提出“共生安全”的新理念,并在“共存安全”和“共生安全”特性的比较中,探索边境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8.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至少加入欧盟的中东欧国家)宣布转型完成~①,人们越来越关注中东欧国家建立了什么样的资本主义,有关这些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话语。如今,中东欧国家已经成为西方相关理论的试验场,但人们也越来越质疑简单的移植或采用这些理论框架的做法。本文简要介绍几种有关中东欧资本主义类型的理论及其演化,初步评述相关理论在实践上的若干非适应性,以期引起人们对中东欧国家转型及其所建立资本主义类型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从国家社会转型的视角,同时采用体系、国家和国内社会三层次结合的结构分析框架 对战后日本发展历史进行透视,可以发现,20 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初完成经济赶超成为世界第 二经济大国后,未能从经济赶超式的“发展主义国家”向成熟的制度型“三方制- 福利国家”转型,乃 是导致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日本长期萧条的根源。在20 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这一历史的十字 路口,日本国家社会转型的延误或者说失败最终换来的是其后巨大的社会代价。因此,日本并不成 功的国家社会转型对中国具有重要的警示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十月革命胜利后较长一段时间里,一方面在党和国家政权的活动中体现出民主趋向,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民主趋向,而另一方面党内以及国内的政治生活不稳定,社会生活不稳定,这样就产生了民主趋向同“不稳定”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手段和办法,就是国家制度上的高度集权,以强有力的国家权力克服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不稳定。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即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模式,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同英法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相比较,不能不得出结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更具有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的取向,即它更具有达到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