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极其丰富的内涵,是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的理性提升,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实践与未来发展方向的迫切要求。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最重大的政治主题之一,它反映了人民的共同愿望,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浅析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它与中国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把以人为本定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论"和谐社会"的私法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和谐社会"构建理念的提出,意味着它将成为中国社会体制的结构性存在.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多元、理性、正义、法治、平衡和稳定有序的社会.市民社会的本质与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市民社会应当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私法是市民社会的法律形式,是法治社会的基本法.所以,它是和谐社会法治构建的基本法.和谐社会的构建应当以私法构建为核心.私法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发挥主要通过私法的系统结构的功能实现.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和尊重人权,真正的和谐社会必然建立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础之上。以女性为代表的特殊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而女性群体面临的诸多问题究其本质在于女性的人权保障问题。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从宪政的高度保障女性群体的人权,真正撑起和谐社会的“半边天”。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和谐社会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作为全面社会发展的学说,其关注的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诸多要素的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人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和归宿的,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最高价值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社会观。  相似文献   

6.
简毅 《法制与社会》2010,(21):192-192
民主法治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进展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之本。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体现。在司法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运用法律手段做好案件各方当事人的工作,化解矛盾,修复创伤,减少社会对抗,重视和谐。此是法官、检察官在和谐社会视野下追求的新境界。它要求法官、检察官有比常人更高的平静心态面对社会、人世、人性、人生、人情。因此,惟有以人为本,才能使司法活动走向理性、客观、谦抑、公正。  相似文献   

8.
娄厦  滕建华 《法制与社会》2010,(10):175-176
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这个重要的时期内,我们一定要使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最终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人的发展为重中之中。所以,关注人的发展目标体现着“以人为本”的实践价值。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不仅是一个科学的世界观,更是一个科学的方法论,它不仅揭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还要求我们把对人的关怀和价值体现在发展的最终日和发展的每一步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加强和弘扬法治的人文精神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趋势,寄托着公民和整个社会的希望。人文精神是当代法治建设的重要内涵,是法治建设的根本方向和价值追求,其彰显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法治的人文精神要求法治必须以人为本,只有以人为本的法治才是真正的法治,才能赢得民心,也才是符合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0.
轻罪从宽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应有之义,是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法治社会,而法治社会最基本的理念就是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法律的主要价值形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基础,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主要内容,也是法律调整的根本目标,是协调各种利益、处理各种矛盾的根本尺度。没有公平正义,社会主义便会失去灵魂的支撑,失去自身质的规定性;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没有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就会失去动力。因此,应将公平正义确立为和谐社会的基本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以人为本的法治化机制既是和谐社会的必备要素,也是和谐社会形成的必要条件,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领导工作的本质是服务——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制度保障,维护社会的稳定,实现社会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领导干部要淡化权力意识,增强责任意识,用自己的工作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在实现自身和谐的同时辐射社会的和谐,进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逐渐被中国人所接受。因此,本文以阐释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演进为逻辑起点,分析了以人为本是中国信访条例的必然选择,进而指出了以人为本思想在《信访条例》中的彰显。  相似文献   

15.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林昌  王成 《行政与法》2005,(11):15-16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奋斗目标.企业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之一,其社会责任在当前显得更加重要.本文在分析建设和谐社会与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的基础上对现阶段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原因一一进行了研究,并就如何强化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经过4年的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终于在2008年4月20日向全国人民公布并征求意见.纵观<征求意见稿>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四个新的立法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立法理念;充分体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重在源头的监管理念;充分体现了充分发挥消费者作用的制衡理念;充分体现了加大违法成本的法经济学理念.这四大立法理念不仅是食品安全立法理念的创新,也将对相关立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董邦俊 《法学论坛》2007,22(4):66-73
和谐社会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刑事司法的保障.刑事司法功能的全面发挥,必将有利于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笔者在考察和谐社会与犯罪关系之后,对我国刑事司法功能进行了创造性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刑事司法功能运行进行了理性反思,分析刑事司法功能发挥之障碍,并提出应对之策,以促进刑事司法功能的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18.
民主社会中总有宗教、哲学和道德等诸种学说,且这些学说观点不尽一致,甚至相互对峙、相互冲突、相互斗争。因而,为了寻求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就必须寻找这些学说的共识,即罗尔斯的重叠共识。重叠共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与繁荣发展。当前,对于马克思中国化而言,形成某种重叠共识就迫切需要。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重叠共识的理性选择,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中国重叠共识的时代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中国重叠共识的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中华民族不仅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而且仍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9.
农民进城务工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在实践当中,我们要完善相关的劳动立法,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及时解决劳动争议案件,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