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于私人录音录像和影印机复制,一些发达国家规定了报酬权制度,但是这个制度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是不相符的.在不违背国际条约义务的情况下,我国<著作权法>不必增加这样的报酬制度.对于网络下载,我国<著作权法>可以借鉴美国版权法的做法,建立网络下载的法定许可制度,并直接向提供收费下载的网络服务商收取有关著作权使用费.  相似文献   

2.
复制权是著作财产权的基础和核心,但复制的内涵却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日趋扩张,从单纯的印刷复制到模拟复制再到数字复制,复制在技术面前迷失了本质。由于各国关于复制权的理论基础与立法结构不同,复制内涵的发掘更是莫衷一是。从激励理论看,复制是对作品形式的再现,是著作权人控制作品市场利益的手段之一,集中反映了复制件的非独创性与竞争性特点。认识这一特点对解决异形复制、自发复制和暂时复制等新型复制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非独创性与竞争性二维视角来看,新型复制方式产生的利益应该在竞争市场上以复制与创作为边界进行分配,从而在激励著作权人的前提条件下实现著作权人独占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动态平衡,保证公众接近作品和著作权人行使独占权在著作权法中各得其所。  相似文献   

3.
面对数字技术挑战的中国著作权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数字技术的挑战,有必要适当调整现有的法律和法规,寻找适合中国国情并符合国际惯例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4.
德国著作权法中的私人复制与反复制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琳 《法商研究》2004,21(4):113-118
德国 2 0 0 3年 9月生效的新著作权法仍然确认了“私人复制权” ,但同时又首次规定了著作权人进行反复制的“有效的技术保护措施”权利。私人复制与反复制是德国著作权法中的一对矛盾 ,《德国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在当前和今后都不能对“出于纯个人使用目的的私人复制”进行限制 ,而修订后的《德国著作权法》在有关“私人复制”与“技术保护措施”的关系上还需进一步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5.
论滑稽模仿对我国著作权法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简称《馒头》)所触动的文化、经济、道德和法律等各个层面的广泛讨论目前已趋于平静,但由此带动的网络“恶搞”1却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将著作权法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由于我国著作权法并没有对此类作品做出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中也缺乏相关纠纷判决的先例,学界关于滑稽模仿合法性的讨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不能不说是网络环境下我国著作权法所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为了回应这一挑战,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滑稽模仿的合法性做进一步反思。一、滑稽模仿的含义和特征“最为高级的那种滑稽模仿可以被定…  相似文献   

6.
我国知识产权学界对临时复制的法律定位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这种状况也反映到<信息网络传播权条例>上,其表现就是对临时复制未做规定.但这只是权宜之计,法律最终需要对临时复制给出一个说法.以往的讨论多从临时复制的技术性以及影响的角度出发,对临时复制的属性进行分析.本文无意重复这类分析.  相似文献   

7.
私人复制长久以来主要表现为手工抄写,因而立法对之一直未有专门的制度安排。随着复制设备及介质的家庭化,私人复制对著作权人利益的影响逐渐受到著作权法的重视,补偿金制度的创设,即是许多欧美国家针对私人复制的负外部性所作出的制度回应,但也有中韩等少数国家在合理使用制度之外并未构建补偿机制。实际上,本质为"庇古税"的私人复制补偿金制度并不能很好地回答其是否属于外部性理论"胡闹"的产物,该制度在具体适用中亦存在诸多实操难题,因此,我国著作权法长期以来应对私人复制的制度安排值得肯定。随着计算技术、互联网产业、云服务飞速发展,作品传播的供需两侧均与机械复制时代大相径庭。从市场原则出发来看,私人复制将更加没有"生存空间",因而补偿金制度已无构建之必要。刚刚完成修订的我国《著作权法》坚持了过去的正确选择,即使云服务时代仍会有零星的私人复制行为,现行立法也足以应对。  相似文献   

8.
创造性在早期的知识产权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没有创造性的客体得不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虽然现代知识产权法已将商标等没有创造性的客体纳入了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但在著作权和专利权领域则依然坚守着保护客体的创造性要求。在著作权法中,尽管对作品的独创性要求要大大低于专利法上的首创性,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为扩大保护范围而不断地降低创造性要  相似文献   

9.
谐仿是对原作品的嘲弄和讽刺,因而构成了文艺批评的一种形式,其中体现了创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有利于促进文化艺术的繁荣,应当受到法律保护。但是谐仿由于其特有的创作方式和风格却倍受争议。  相似文献   

10.
著作权法通过复制来界定作品的使用,建立起一套作品使用规则。在数字时代,作品以数字化形式存在、传播和消费,传统的复制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不过,复制是著作权法的基石性概念,具有不可替代性。复制既可以通过复制权(财产规则)保护,也可以通过救济权(责任规则)保护;在数字时代,复制权仍然应当且仅适用于控制作品的传播,凡是导致传播的内容复制都受到著作权人的控制;而进入消费领域的个人复制、在创作中使用他人作品则应当受责任规则的规制,著作权人不能事先禁止他人使用作品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广南  陈越 《中外法学》1984,(3):7-8,81
<正> 1899年日本制订了第一部著作权法。直到1970年,这部著作权法才被宣布废止。1971年1月1日开始实施了一个全新的著作权法。日本除有本国的法律外,它还是伯尼尔条约和世界著作权公约的参加国。本文试图介绍日本现行著作权法的概貌以及其中规定涉及作品的正当使用的那部分。  相似文献   

12.
焦和平 《法律科学》2014,(4):119-126
在现行《著作权法》中,异体复制是否属于"复制"规定不明,理论与实务也均存在分歧。基于解释论的立场,通过对《著作权》第10条第5项依循文义、体系和目的三种解释进路,可以得出异体复制属于"复制"的结论。基于立法论的立场,有必要将复制权的定义修改为"以任何方式或者采用任何形式将作品固定在有形载体上的权利",以使其涵盖异体复制行为,并达到国际公约的要求,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试论信息技术挑战下中国现行《著作权法》的修改与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大大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也日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数字技术的成熟,使得信息可以具有自己的二进制编码形式,成了可以依靠计算机技术进行储存和加工的数据。与数字技术密切相关的计算机数据库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存储、组织、管理及有效利用各种信息的手段;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解决了  相似文献   

14.
网络与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大规模复制与网络定位成为现实,这对著作权法原本确立的利益平衡格局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备受关注的Authors Guild,Inc.v.Hathi Trust案中,美国法院以著作权的核心价值为基准,根据合理使用原则,再次站在了维护公共利益的立场之上,与近年来美国司法实践中适用合理使用规则的价值取向相一致。而从法经济学视角来看,交易成本过高和正外部性无法有效地内部化亦是考量合理使用规则正当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李响 《法制与社会》2013,(30):273-274
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著作权法对电视节目模板的保护机制,并结合各种机制,就如何进一步强化保护效果提出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著作权法中权利穷竭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利穷竭是知识产权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对权利人权利限制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制度在著作权法、专利法和商标法中都有相应的体现,在专利法中有专利权穷竭,在商标法中有商标权穷竭,在著作权法中则有版权穷竭。其中,版权穷竭是最为复杂的一种。本文将重点研究著作权法中的权利穷竭制度。一、权利穷竭制度的含义纵观国际社会,著作权法上的权利穷竭制度已为许多国家所承认、接受并对其含义给予了相应界定。例如,英国的《安娜法令》开创了版权穷竭制度的先河,规定著作权所有人在印刷、出版和出售方面享有有限的权利(即著作权所有人对作品的…  相似文献   

17.
加快《著作权法》修改工作是贯彻中央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定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入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进一步完善我国著作权法律制度的现实需要。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影响,特别是进入网络信息时代对著作权法律制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著作权司法实践中也出现大量亟待立法解决的问题。《著作权法》的修改应当立足我国国情,着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科学的态度,突出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8.
试论著作权法对网络版权的保护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燕蓉 《知识产权》1999,9(5):35-39
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Internet几乎已经进入了每一个社会领域,甚至正在进入每一个家庭。网上的信息量不断地扩大,据调查,目前至少有约3.2亿个网页,使得网络成为一个空前庞大的信息源。它在给人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在版权方面,由于计算机的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作品的传播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传播的速度更迅捷,传播的范围更广泛(甚至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因而对网上作品的著作权的保护更加困难。但是,当我们还在讨论是否对网上作品进行保护、如何进行保护、是否应对著作权法加以修改、如何修改才能跟上…  相似文献   

19.
在详细介绍《伯尔尼公约》有关"公开表演权"规定的基础上,分析了表演权的历史进程,并就中国著作权法中的表演权进行定义.  相似文献   

20.
著作权法对"一稿多投"限制形同虚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一稿多投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众多媒体为此头痛不已。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一稿多投现象产生,又该由谁为此种现象负责,如何减少一稿多投现象的发生?本期话题"一稿多投,究竟谁之过",邀请学者、编辑、律师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