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众人热切盼望了2个月后,月16日,台湾金融主管部门终于公布了两岸银行、保险、证券三业往来办法,兑现了两岸金融监理谅解备忘录(MOU)生效后应履行的义务。尽管如此,由条文中所限定的条件可以看出,在两岸签署ECFA前,两岸金融往来仍将停留在计划与审查阶段,要真正看到实际成效,可能要等到明年以后。  相似文献   

2.
许莉  罗颖 《两岸关系》2010,(2):33-33
两岸银行业的合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但是由于台湾方面对合作一直持消极态度,进展非常缓慢。2009年11月16日,两岸正式签署金融MOU,意味着封闭固守多年的两岸金融市场终于敞开了互相开放的大门,进入了规范化发展阶段。从目前情况看,两岸银行业可住加强货币合作建立货币清算机制、互设金融机构、加强两岸交流和监管合作等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3.
王敏 《两岸关系》2010,(10):31-32
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向更高阶段、更深层次发展的必然选择。两岸证券业合作作为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面临着《两岸金融监理合作谅解备忘录》(MOU)、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等签署所带来的一系列宝贵的发展机遇。未来,两岸证券业交流与合作将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薛小乐  赵静 《两岸关系》2009,(12):49-50
11月,两岸交流再掀高潮:台湾海基会新闻交流团登陆参访、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访台、胡锦涛连战第二次在APEC场合会面、“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在台举行、两岸金融备忘录(MOU)完成签署、台当局宣布拟采认大陆学历与开放陆生来台……而即将到来的12月,上海市长韩正、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访台早已排上日程,第四次“陈江会”也将在台中登场。  相似文献   

5.
《两岸关系》2009,(12):32-33
共同努力推动两岸金融业开展实质性合作 11月25日发布会上,海峡卫视记者提问:MOU签署之后,台湾舆论表示,由于大陆银行规模可能很多都超过台湾银行,大陆银行进入台湾之后,可能会对台湾的金融业者造成一定的挤压,请问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  相似文献   

6.
《黄埔》2010,(2)
据新华网1月16日报道,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MOU)于1月16日正式生效,标志着两岸金融开放鸣枪起跑。MOU包括两岸银行、证券  相似文献   

7.
《两岸关系》2010,(5):33-33
聚焦海西,旨在探讨后MOU时代两岸金融合作的“海西2010·两岸经济暨金融研讨会”,于4月16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此次研讨会由福建省发改委、厦门大学联合主办,来自两岸各界300多位嘉宾与会。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福建省发改委副主任谢超雄、厦门大学校长助理庄宗明教授、台湾富邦金控董事长蔡明忠等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先后致辞。  相似文献   

8.
数字     
《台声》2013,(3):15-15
95% 2月3日,台湾1111人力银行发布的调查显示,台湾岛内逾半数上班族看好大陆发展潜力。调查报告指出,64.88%的受访上班族看好大陆发展潜力,且有95%的上班族愿意赴大陆发展。46.25%的上班族认为,当前两岸货币、金融协议签署是让他们赴大陆发展的最大诱因;其次是两岸海空直航;第三是大陆城镇化趋势;第四是“投保协议”签署。  相似文献   

9.
文宁 《台声》2010,(3):48-49
有这样一些台胞,他们以财经人士的身份率先加入到两岸交流活动中来,成为两岸经贸交流活动中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不管是MOU、ECFA,还是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几乎在每一项重要经济活动之中,总能看到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辛勤耕耘的背影。这是一批行事低调但又对大陆和台湾财经界有着很大影响的人士,他们凭借国际化眼光和专业化的素养,默默地和大陆同事一道,在银行、证券、期货、信托等行业贡献着自己的激情和才智。从本期开始本刊将开设《台湾金融人在大陆》栏目,与广大读者一起陆续走近他们。  相似文献   

10.
朱磊 《两岸关系》2012,(4):35-37
两岸金融合作近年来逐步展开和深化,两岸银行业应把握自身特点,明确发展定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互补合作,实现双赢。两岸金融交流合作不断取得阶段性突破第一阶段,两岸成功建立了金融监管平台,开启了两岸金融交流合作的大门,标志是2009年4月26日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签署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及2009年11月16日两岸金融监管部门签署海峡两岸金融业监督管理合作谅解备忘录。  相似文献   

11.
胡石青 《两岸关系》2009,(11):38-39
近日,台湾有关部门会商后,决定扩大可邀请陆资企业参访岛内并担任保证人的单位范围,以方便大陆企业申请赴台商务考察。这是台湾当局自今年7月正式开放陆资入岛投资以来的又一次放宽,而业界期待已久的两岸金融监理合作谅解备忘录(Mou)于11月16日完成签署换文,为陆资入岛提供了技术性的便利。  相似文献   

12.
白华 《两岸关系》2009,(6):34-35
第三次“陈江会”签署了两岸金融合作协议,也发表了“陆资入岛”声明。在金融风暴远未结束、仍大大冲击台湾外贸订单及失业率的今天,“陆资入岛”不再是浪漫憧憬,此举也让台股—飞冲天,短短数日就大涨了近千点。股市猛涨,说明“陈江会”后对“陆资入岛”的期望,以及两岸搭起的经贸合作愿景,已让台湾股市远景可期。  相似文献   

13.
近期,海峡两岸在关于签署金融监管备忘录(MOU)的具体问题上遇到了一些障碍,其真正的症结在于岛内至今对于在多大程度上开放大陆金融机构入岛问题仍未拿定主意,对其自身金融业的体质与进入大陆后的竞争能力也抱有一定的怀疑,因此对开放双向交流的后续衍生问题与所获利益难有把握。两岸金融交流至今仍缺乏实际的试验与试点,而海峡西岸经济区却提供了一个最理想的先行先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杨毅周 《台声》2008,(12):10-11
2008年11月4日,祖国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首次访问台湾,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展开了制度化协商,签署了关于航运,海运、通邮及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四项协议。协议的签署,使两岸同胞盼望已久的两岸直航即将实现,标志着两岸交流从间接向直接的一个历史性转折。两岸关系从此掀开新的一页,一个新时代即将来临。  相似文献   

15.
聚焦港澳台     
《小康》2009,(10):18-18
台湾《商业周刊》非懂不可ECFA 今年12月,两岸第四次江陈会就要决定是否签署ECFA(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有人预计这份关系台湾未来10年的协议,将使资金流入,股市、房产齐涨。但是两岸签署ECFA,不是1颗蛋变出3个蛋黄,也不是万灵丹。善用大陆市场、资金、机会,才会走出不一样的路。10年黄金期,台湾可以享受繁荣,就看如何把握。  相似文献   

16.
金融合作化解地下金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台商在大陆发展资金短缺,导致绕过两岸监管的非法金融——两岸地下金融逐渐升温。两岸地下金融的规模大、成因复杂、危害大,急待治理。截止到2005年底,大陆已批准台资项目6.7万多个。大多数台商在大陆经营良好,但大量中小台商在大陆发展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于是,一种绕过两岸监管的非法金融——两岸地下金融逐渐升温,谋求企业发展的大量中小型台资企业开始在台湾金融市场上寻求民间融资借贷,再通过地下金融管道汇进大陆,大量的资金从台湾流向大陆。这种非法地下金融可能冲击两岸的金融秩序,也可能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化解两岸地下金融…  相似文献   

17.
狄克 《两岸关系》2010,(6):34-35
"我鼓励你们到上海上班,演绎上海与台北的金融双城记。"5月下旬,北京大学校园一间会议室里,台湾民意代表蔡正元这么鼓励来此参加两岸高校金融论坛的台湾大学生。北大与台大领衔的两岸10所大学的50名学生正在这里对话两岸金融精英。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两岸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但两岸金融合作进展缓慢。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加快推进,"十三五"规划启动和"一带一路"建设给两岸金融合作带来新的机遇。通过对两岸金融竞争力的比较,可以发现两岸金融产业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从宏观上看,中国大陆金融国际竞争力远大于台湾,从金融产业分行业的竞争力看,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台湾的金融产业竞争力仍有一定优势。大陆广阔的内需市场及人民币国际化所带来的国际市场,为两岸金融产业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两岸业界要抓住这一新的机遇推进两岸迟滞的金融合作,在努力克服政治上的重大障碍的基础上,根据现有条件及两岸金融产业各自的优势,寻找互补合作空间。  相似文献   

19.
关于开辟厦门为两岸金融合作实验区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速两岸经济的合作与交流,尤其是金融合作,不仅是两岸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且对于祖国统一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央将厦门列为经济特区,其着眼点就在于加强与台湾的经济文化联系。如果将厦门设为两岸金融合作实验区,可以起到加快推动两岸金融关系发展的独特作用。在厦门开辟两岸金融合作实验区时机成熟随着两岸相继加入世贸组织和  相似文献   

20.
徐晓迪 《人民论坛》2013,(5):248-249
ECFA的签订标志着两岸经贸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既有利于促进双方货物和服务贸易进一步自由化,又推进了两岸逐步建立公平、透明、便利的投资环境及其保障机制。文章通过分析ECFA签署对两岸以及对台湾经贸发展战略的影响,进一步判断未来台湾经贸战略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