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案人穿用的鞋销毁或长时间磨损,传统的形态特征检验鉴定技术对其无法发挥作用。实践表明,按动态中同一认定原理,鞋印检验技术转向同一人穿着不同种类鞋的磨损形态检验鉴定,是科学可行的。鞋底磨损特征检验技术应用中应注意检验的条件和对差异点的非本质属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目前,布底鞋分为手工和机制两种:一、手工布底鞋的检验(一)制作工艺1.鞋坯(鞋样)的形成:一个人穿多大尺寸,什么样子的鞋是各不相同的,而比照人的赤脚不可能一次制出合适的鞋坯,又由于照鞋坯制出的鞋子由于制作时的合理变形使鞋底和鞋坯并不完全一样,所以鞋坯的形成非常关键,一般是在制作几双鞋并且经过穿用后根据穿鞋人的反映,经过反复修改后固定下来的。对于成人来说,由于脚的形状比较稳定,所以一旦选用到合适的鞋还便可长时间照鞋坯制鞋底和鞋帮。2.鞋底的制作先将事先准备好的以布和麻纤维由浆糊糊桂成底板照鞋坯的样子…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社会要求女性以家庭为中心,围绕“父子轴”,努力扮演好贤妻良母的家庭角色,即女性的“三个自我”:女儿、妻子、母亲。近代西力东侵、西学东渐引起中国社会的变革,传统家庭运作模式以及两性社会分工和权力关系出现新的变化。这些刺激了传统女性走出家庭中心,家不再成为女性的场域边界和道德束缚。近代女性走出家庭中心有3种途径。近代以来女性在解放和发展历程中,走出传统家庭相对容易,走出以家庭为中心的传统角色难;摆脱对男性的依附容易,实现社会自立、人格独立难;拓展社会领域容易,维系公私领域中角色的平衡难。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似然率是否能应用于残缺鞋印检验,提出了使用鞋印种类特征和细小损伤特征作为识别特征并基于似然率的检验方法。收集了左右鞋各300份样本并对波折形、边块形、圆形、线条形、交织形、图案形6种鞋底花纹种类和点状损伤、线状损伤、坑洼损伤3种细小损伤特征出现的概率进行统计并计算似然率。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同时考虑检材和样本同源假设与非同源假设的情况下为法庭提供合理的检验意见,增强残缺鞋印证据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女性的角色与传统社会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女性的劳动不再局限于家庭之中,这种变化的结果是提高了女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降低了她们对于男性的依附,进而改变了传统的两性权力模式.女性角色的改变动摇了传统家庭得以建立的基础,造成了诸如离婚率提高、家庭暴力增加等现象.由于女性角色的巨大变化,在未来社会,家庭多元化的趋势将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6.
浅析现代足球衣的设计美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球衣的设计原则是,“以运动和运动中的人为本,功能至上”。当然美感是所有类型的服装的共同追求,足球衣也不例外,但是足球衣的关感绝对不能影响运动机能,如果美感与运动机能发生矛盾,就应该舍弃美感。足球服装的美感在满足运动机能的情况下,通过点、线、面、标志、图案的对比和排列等手段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通过生命周期视角下男女两性有酬工作时间、家务劳动时间和休闲时间分配的特点和差异研究,可以发现,在黑龙江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过程中,出现了女性有酬工作时间缩短、家务劳动时间增加和休闲时间减少的趋势,尤其是已婚女性越来越难以兼顾工作、家庭和个人发展。揭示对女性时间分配和福利变化产生深刻影响的制度性因素,将原因由家庭分工和女性的个人选择上升到社会体制层面进行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腐败政风的传统文化根源当今中国的腐败政风,既与中国传统的国民心理和人治观念有密切的关系,也与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文化的失范有关。第一,由农业文明而形成的传统宗法家族意识和自我中心主义观念。中国传统社会是个定居的农业社会,而农业种植活动分工程度很低,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元,由此形成以血缘家庭关系为纽结的宗法社会。这种宗法社会依靠家庭的血缘伦理关系维系社会的秩序。家庭内部的父子、夫妇、兄弟姐妹关系是最基本的伦常关系,并由此延伸到社会上的宗族戚党、乡邻朋友、师徒乃至于官民等。这种伦理关系由家庭开始,由近及远…  相似文献   

9.
“剩女难嫁”的社会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剩女是近年来新出现的现象。剩女的出现与其说是由自身造成的,不如说是由社会造成的,是传统的择偶和婚姻模式与现代新生事物之间碰撞所激发出来的问题。剩女现象暴露出男权制家庭对女性职业和家庭选择的障碍,剩女虽然在婚姻上存在失调,但是她们婚姻问题的解决将是女性在职业和家庭平衡的良好范例。剩女是女性自身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然阶段,她们的成熟路程也必定是女性人格发展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0.
清代满族女性的家庭地位具有双重特征。正是满族女性的两个不同的生活空间,两种迥异的家庭生活,两种矛盾的地位状况,形成也强化了满族女性的内在自我与社会自我两个层次的、矛盾的自我意识,而平衡这两种矛盾的意识,满族传统的女性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女性是政治的绝缘体。在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如何动员占总人口半数左右的农村妇女参与革命是个难点。本文运用政治动员的视角来梳理共产党动员农村妇女参加革命的社会背景与方法路径:将女性解放与政治解放相结合,一方面使前者依附于后者,另一方面,女性解放并非处于完全被动的局面,二者之间形成的良性互动使农村妇女的革命动员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家庭功能随之变化。从家庭功能变迁视角出发,通过对家庭效用分析透视个体婚姻选择的行为逻辑研究,进而分析影响女性初婚年龄的因素。本文基于CGSS2015数据,使用联立方程组方式,探讨了影响女性初婚年龄的家庭因素、时代因素以及个体特征因素,认为女性推迟结婚是基于个人收入、社会保障以及未来生育情况的考虑,与男性相比,女性期望孩子数越多进入婚姻也越早,收入越高、性观念越开放的女性越倾向于推迟进入婚姻时间。  相似文献   

13.
汉英夫妻称呼语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夫妇称呼问题与社会文化、政治背景、传统习惯密切相关.本文通过描述汉英语中夫妻称呼语的发展与演变,反映中英文化及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上地位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才貌双全、温柔顺从,缺乏独立的人格和意识.而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却塑造了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三位迥异于传统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她们与中国古代文学中传统的女性形象外在相貌和内在精神意识方面的比较分析可知,她们改变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角色附属于男权文化和缺乏女性主体意识的狭隘格局.从这三位女英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角色意识的初步觉醒和转型.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在女子教育特别是女子留学教育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出现了一批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式的知识妇女群,她们主要来自留学运动、教会女学和国人自办的女学.她们一改戊戌变法时期维新女士零星点缀的风貌,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群体力量.她们以犀利的笔锋和昂扬的斗志向传统女性家庭角色作出挑战,改变了以往男子代言的传统定式,成为现代女性角色模式萌动的典范.她们以觉醒了的主体意识和男子共同挑战传统女性角色模式,奏响了男女共言家事的二重奏.可以说,辛亥革命时期传统女性家庭角色的变动正是男女两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鞋子在穿用过程中,由于经常摩擦造成鞋底表面物质发生剥落而形成鞋底磨损特征,它是对个人行走运动特点的形象反映,也是足迹检验鉴定的主要依据之一。分析鞋底磨损特征,对其进行量化分析,对于利用鞋底磨损特征进行足迹检验鉴定具有重要意义。对收集到的鞋印样本中的磨损特征进行了详细标化和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进而研究同一人不同时期的鞋底磨损特征所具有的特定性和稳定性,同一人左右足之间鞋底磨损特征的变化及联系,不同人鞋底磨损特征的变化情况。希望能为足迹检验鉴定技术走向定量化、标准化、自动化做一些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7.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构建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但在当前中国,许多家庭中男女两性并未达到真正的平等与和谐。男性对女性的家庭暴力及其所引发的女性犯罪就是这种两性冲突的极端反映。制止家庭暴力、预防女性犯罪、建构和谐家庭,是我们成功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石。  相似文献   

18.
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对66种不同品牌、不同种类、不同批号的鞋底原料样品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种类鞋底的红外光谱图中,吸收峰的峰形、峰位、特征峰的峰高比等不同,据此可以对鞋底原料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村富裕劳动力走出农村,脱离农业,转向城市工业、建筑、商业等领域,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小农经济模式.由于长期的传统性别文化在农村积习已久,影响深远,使得这种家庭分工模式也具有了社会性,导致了当下农业女性化、性别比失衡、农村老龄化严重等现代 "新三农"问题的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摒弃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刻板印象,学会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去分析现代"三农"问题的实质,便于我们找准症结,正确面对,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20.
家庭伦理剧因其对家庭生活的贴合表现和针对亲情、爱情的日常化叙事,赢得了很多受众的关注。家庭伦理剧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受众尤其是女性受众的社会性别构建。以社会性别视角为出发点,通过对近年来家庭伦理剧中出现的女性刻板形象进行梳理和特点解析,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可以为今后家庭伦理剧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的指导,并促进两性平等和谐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