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征程上开创新局面,“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充分说明了科技、人才以及创新的重要作用,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协同发展,促进我国成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科技创新体系的构成与影响因素 :人才是科技创新体系的第一要素 ;高等院校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提出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推进科技进步的对策与建议。首先 ,要为科技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其次 ,要健全选拔管理机制 ,建立创新人才管理体系 ;第三 ,创建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联谊会 ;第四 ,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3.
高等院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知识创新的决定力量。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人才建设,把人才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揭示了人才与国家富强、民族昌盛的内在联系,体现了党中央依靠人才执政兴国和治国强国的坚定信念,同时,也赋予了高等教育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高等院校必须以创新的思路、积极的行动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在人才强国战略中站准位置,有所作为,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做出积极的贡献。第一,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要把高校建设成为人才汇聚的…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要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宏伟目标。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是历史的要求、时代的召唤。本文立足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对工科院校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水平等方面进行了浅要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观点·数字     
《人事天地》2011,(1):9
尹蔚民: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动博士后事业科学发展在全国博士后工作会议暨纪念博士后制度25周年座谈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提出,广大博士后研究人员要紧紧抓住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机遇,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职责,积极投身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伟大实践。要勤奋刻苦学习,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努力成为引领科技进步的青年领军人才;要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为己任,牢固树立创新意  相似文献   

6.
研究型大学是我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学科高水平大学的主力军,而执行力强的校长则是引领研究型大学实现其战略目标的掌门人和灵魂人物。在科学界定校长执行力概念基础上,通过大规模实证性调查掌握其核心组成要素,进而构建校长执行力模型,以此参照提出研究型大学校长执行力优化路径,对于研究型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服务创新型国家有重大价值,对于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目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今科技迅猛发展,要能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实施科技强国,必须发展教育,实现教育创新,为科技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多更好地培养知识和能力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整体谋划“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还强调,  相似文献   

9.
建设高教强国进程中行业特色高校的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业特色高校都具有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建设高教强国,对行业特色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肩负起建设高教强国的历史重任,行业特色高校应完善学科体系、培养行业创新人才、提升行业科技创新水平、加强产学研结合。  相似文献   

10.
《人事天地》2016,(4):42-44
职能转变的关键在于,凡是市场能做的,政府都应该放手。政府首先要放心,然后才能放手。要让用人单位成为评价主体。过去,我们一度偏离了以用为本的观念,异化为以考为本。只有让更多人不再盲目去考证,让就业更容易、创业更自由、创新更有梦,才能充分释放出人才活力。职业资格不是越多越好,但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是需要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程中,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建立起科学评价人才体系和机制。  相似文献   

11.
康平  徐月高 《理论前沿》2004,(11):46-48
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21世纪初与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并行推进的三大战略之一。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人才工作进入整合力量、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反映了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表明我们党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提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关系着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要积极稳妥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保这一战略的顺利推进,应着重解决和处理好以下若干重大关系:(一)提高全民素质和培养专业人才的关系我国是一个拥有12亿多人口的资源大国。在我们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要顺利实施人力资源开发,充分发…  相似文献   

12.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势在必行,实施“人才强国”要求统一战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责任,发挥优势;深化改革,创新体制。统一战线要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强化基础,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突出重点,培养造就党外领导人才队伍;全面推进,培养造就统一战线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工作人才。  相似文献   

13.
企业文化是企业科技创新的基础,要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理念。科研管理体制是科技创新的机制保障,要推动国有企业的科技创新,就要加强科研体制的创新。人才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根本,要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就应更新人才观念,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实施“二次培养”工程。  相似文献   

14.
景德根 《理论前沿》2007,497(8):42-43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举措。目前,我国各方面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存在着大量的缺口,因此,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各行业高技能人才,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由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进行的《2015年人力资源强国竞争力评价报告》表明,2012年,中国在54个有完整数据的国家中居于第14位,具备了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核心优势.中国已超越了部分发达国家,正在跨越门槛,并将成为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第一个发展中国家.从现存的不足来看,中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人力资源开发能力不足,形成中国人力资源竞争力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6.
正"治国经邦,人才为急。"科学发展,人才为先。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战略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实行人才优先发展,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现实表现,是兴国强国的必由之路。2014年6月9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指出:"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作为第一驱动力,不断助推教育的发展。虚拟仿真技术是随着现代化科技水平提高而发展起来的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使用传感器采集数据,通过音频图像等模拟构建虚拟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信息技术不断走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发展中,  相似文献   

18.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我们党和政府适应世界新形势竞争的需要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自主创新,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是核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基础,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是保障。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全党同志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求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新思路谋划党管人才。(一)必须创新观念。“党管人才”是一种新思路,创新观念是前提。在创新观念上要实现三个转变。第一,从旧的人才观向…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中国有两大重要的事项,第一个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第二个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进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成为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本文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探讨:一是21世纪是创新世纪,二是创新的类型与发生,三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四足创新型人才的使用,五是创新型人才的激励,六是创新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