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作者康·伊·科瓦利50年代初曾任苏联外贸部副部长,负责对外经济联系。其后任苏联对外经委主任。他参加了中苏关于苏联援助中国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会谈,本文是他的回忆录,发表在《远东问题》1989年第3期上。原题为《1953年斯大林与周恩来的莫斯科会谈,1954年赫鲁晓夫与毛泽东的北京会谈》,全文约2万字。本刊作了部分删节并改换了题目。  相似文献   

2.
唐城 《党史文苑》2012,(6):13-14,25
50年代初,毛泽东的哲学论著——《实践论》《矛盾论》在《人民日报》上的公开发表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然而,如何让"两论"思想深入人心?如何让百姓顺利地接受和读懂"两论"?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成为了当时学术界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试析对当时思想界影响最大的两位老前辈——李达、艾思奇对"两论"原著的通俗阐释,为读者真正意义上地了解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3.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朱德两次到湛江视察。对当地的经济建设作了重要指示。 “过去带头打仗,现在要带头开荒搞生产” 50年代初,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帝国主义在鸭绿江畔挑起战火的同时,在经济上对新中国实行严密封锁。国防建设的重要原料——橡胶,严重紧缺。为此,中共中央作出了“一定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的决策。1951年8月,政务院作出了《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以后,以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4.
战后中苏关系史研究是冷战时期国际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陆续出版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以及毛泽东、周恩来的外交文选等一系列重要文献资料和一批传记、年谱、回忆录和访谈录(台湾也开放了部分新的档案材料)。90年代初,俄国发表了大量涉及苏中关系的回忆录和采访录,特别是解密了~批有关战后苏中关系问题的重要档案文献。这些原始档案材料和口述史料的披露和传播,把中苏关系史的研究引向了深入。在中国、俄国、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学者对这批新材料进行…  相似文献   

5.
《理论与当代》2009,(7):55-55
马国川在5月11日的《经济观察报》上报道其与吴建民(曾任中国驻法国大使,现任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的对话,记者问:有人认为当前世界是一个需要继续斗争、继续革命的世界。对此,您怎么看?吴建民说:这个问题非常重要。20世纪很长时间里,世界的主题是革命和战争。但时代是会变化的。80年代初,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说,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是我国法治建设史上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民主法制建设问题上有过先见之明,但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一次"人治"和"法治"大讨论,终因认识上的误  相似文献   

7.
刘松林 《世纪桥》2004,(3):10-12
建国初期,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中央提出了向苏联学习的方针。其中,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是中国人民教育事业奠基阶段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当时向苏联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从50年代初开始,我国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崇苏思潮。 一、教育领域崇苏思潮的提出 早在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就提出了:“苏联创造的新文化,应当成为我们建设新文化的范例。”苏联是世界上  相似文献   

8.
书评     
正《北碚在抗战: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李萱华,1951年生于重庆,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重庆通俗文艺研究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20世纪50年代初,李萱华开始文学创作,曾担任北碚文学组组长,北碚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顾问。80年代初,李萱华开始从事地方志编撰工作,在全国几十家报纸、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出版了《张问陶诗选注》《北碚诗词》《梁实秋与雅舍》《嘉陵江小三峡》《卢作孚文选》《小陪都传奇——抗战北碚的文化大气象》等20多部作品。  相似文献   

9.
50年代初、爆发了一场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为一方,朝鲜、中国为另一方的朝鲜战争。这场战争激烈地打了三年,最后在1953年7月27日,双方签订《停战协定》,正式停战。这是一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战争。它震惊了整个世界,尤其使世界从此看到一个东方巨人的重新崛起。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还有一页极不平凡的光辉记录,至今鲜为人知!这就是我军在战场上俘虏美、英、法、加、澳、荷、比、希、土、日、南非、哥伦比亚、波多黎各等15个国家和地区官兵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的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升华,为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提供了新的内容。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是史无前例的事业。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任世界范围蓬勃兴起,但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苏联的解体,又跌入了低谷。1989年,中国发生的“六·四”政治风波,险些断送了人民共和国。这个重大的起伏,给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社会  相似文献   

11.
第一个向世界报道红军长征的人──斯诺与他的《西行漫记》阎丽娟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的作家、新闻记者。本世纪20年代末40年代初,他在中国度过了13个年头,1942年至1943年之间又来过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他于1960年、1964年至1965年和1...  相似文献   

12.
李昌同志谈当前道德建设上的一个问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第10期,刊载《新时代要有新的精神动力———访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原书记李昌同志》一文。李昌同志早在80年代初就写信给邓小平,建议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同时,还可以考虑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  相似文献   

13.
胡杉 《新湘评论》2005,(10):20-22
能源问题不仅是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世界经济发展充分表明:能源的增长速度与国民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呈正相关。战后50~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与充足的廉价能源供给,特别是石油供给是分不开的。正因为这样,能源问题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上世纪的100年间,世界上15%的人口完成了工业化,使得石油消耗量急剧增加,从世纪初的2400多万吨飚升N3叫乙吨。在新世纪,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政治舞台风起云涌。在此阶段,美国《纽约时报》对中国西藏予以了极大关注,在涉藏问题上作了大量歪曲和不实报道,对美国民众乃至国际舆论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其中,拉萨骚乱、达赖系列活动、西藏人权问题是其关注的焦点。通过对《纽约时报》在涉藏问题上的报道分析,可以看出:国际政治形势对西藏问题有深刻影响;西藏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因素;达赖是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的反华工具;美国对社会主义中国的认识思维具有一贯性。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名字写在这封信上是意味深长的”20世纪30年代初,24岁的海伦·福斯特·斯诺怀着要当一个作家的梦想,周游世界,横渡太平洋来到中国。在上海,她同另一位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埃德加·斯诺一见如故,志同道合,结为伉俪。1937年,海伦奔赴延安访问了近四个月,采访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革命领袖,还见到了斯诺1936年在保安访问时未见到的第二、四方面军的许多红军将领,写出了《续西行漫记》和《中国共产党人》等书,向世界人民介绍了中国革命和红军的真相。  相似文献   

16.
正上世纪30年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是一个动荡无序的年代,是一个民族危亡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气壮山河的年代!1938年,上海"孤岛"时期,诞生了一部由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这是西方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第一部采访记录,也是世界新闻史和报告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首次向世界民众披露和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中  相似文献   

17.
徐秉君 《党史博览》2008,(5):14-16,18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航空工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美、英、法、苏等国研制的超2倍音速的战斗机相继问世。米格-21飞机就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设计的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  相似文献   

18.
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在广大农村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部分地区出现历史上罕见的饥荒。由于饥荒的原因,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人口的大量非正常损失,在这些地区中河南信阳是一个典型。本文借助河南信阳地区已公开的部分人口统计数据、相关人员的回忆、已出版的学术著作和已发表的学术文章,分析1958~1961年大饥荒期间该地区人口的变动趋势,特别对人口变动量进行了计量考察;进而分析饥荒形成的制度性原因,以期对解决当今的农村治理问题、粮食安全问题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份纲领性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20世纪20年代初,《共产党宣言》经陈望道翻译进入中国后,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可惜的是,《共产党宣言》这本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革命文献,她的中文第一版本在中国大地却迟迟没有找到。  相似文献   

20.
沈向阳 《党史纵横》2014,(5):49-49,63
正中国早期抗战影片,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关于二战题材的电影。上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中期,数以百计反映中国人民奋起抗日的影片登上银幕,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之中。拍摄于1932年1月下旬的《十九路军抗日战史》,是第一部用镜头记录日本海军陆战队企图登陆上海、中国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的抗战影片,上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