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凤凤 《求索》2013,(2):61-64
辛亥时期,革命派在内忧外患的情境下,大力宣传革命是救国救民的唯一方法,把具有工具理性的“革命”赋予了崇高的价值理性.形成了宣传话语中的唯革命主义。把革命手段和革命效果等同,忽视了革命的丰富内容和革命的艰巨性。这易造成民众的心理误区。事实上,当时的革命派对“革命”的理解和宣传也不尽相同,前后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宣传后期非主流的宣传者时唯革命主义也有纠正。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发展与科教兴国战略刘志红邓小平同志指出:即将到来的下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日趋激烈的科技竞争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发展机遇。那么如何实现中国社会发...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哲学中,对“怀疑”的认识论意义有不少论说,其中有持否定态度的“目的论”、“唯意志论”和持肯定态度的“手段论”。受“手段论”者的思想启发,我们认为,“怀疑”是一个既是否定,也是创新的认识范畴;“怀疑”的认识论意义在于,“怀疑”是人类认识在不断突破和创新前人的思想和认识而不断逼近真理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促使了哲学新范式的开创和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汤显祖是明代言情文学思潮中的突出代表 ,尽管他的“唯情”论具有一些它自身难以解决的内在矛盾 ,但这一理论的文学史意义仍是十分明显的。首先 ,它在高扬情感本体、强调文学情感本质的同时 ,大大拓宽了“情”的内涵。其次 ,它为各类文体 ,特别是戏曲、小说、散文等的发展与勃兴开拓了新的理论视野。最后 ,它在使我国的古典文学摆脱外在的道德伦理苛求 ,切实深入人们的心灵世界等诸多方面 ,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按照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论观点,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著名命题。这一命题,体现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观要求,也适应我国现实国情和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从各级领导机关的行为中可以看到,相当多数的领导者是能够按照十六大报告的阐述,把党领导的“发展”理解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仅就经济发展而言,它是指:“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经济发  相似文献   

6.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三个代表”的基础和核心是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无数事实表明 ,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 ,离不开人们思想道德建设和崇高精神的培育。在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年代尤其如此。因此 ,立足铁路党校工作实际 ,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 ,很重要一方面便是从铁路改革发展和党校培训对象实际状况、需求出发 ,切实落实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和傅志寰部长代表部党组提出的科教兴路战略。  一、科教兴国战略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有力举措江泽民同志在“七一”…  相似文献   

7.
重读严复救亡篇樊洪业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飞速增大,科技实力已成为综合国力构成中的最重要因素。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5年5月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它顺应世界的发展潮流,符合中国的现实需要,同时它也是中国现代化运动先驱者们“科学救国”...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了进一步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战略方针落到实处,使我国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拟就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由来、涵义及其必...  相似文献   

9.
江洋民总书记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科教兴国;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朱总理在全国九届人大第一次全会上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我们有决心把科教兴国的方针贯彻到底。”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国策。是在邓小平理…  相似文献   

10.
世纪之交,万象更新。面对汹涌澎湃的“知识经济”浪潮,党和政府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把中国融入到整个世纪发展的洪流之中。科技兴贸战略是科教兴国战略在外经贸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继大外经贸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之后,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