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吴江 《学习导报》2008,(9):55-57
在全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京剧是观众最广泛、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京剧刚产生的时候叫皮黄戏。又叫京腔大戏,后来叫京戏、京剧,在台湾和海外,也称为国剧。  相似文献   

2.
吴江 《新湘评论》2008,(9):55-57
在全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京剧是观众最广泛、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京剧刚产生的时候叫皮黄戏。又叫京腔大戏,后来叫京戏、京剧,在台湾和海外,也称为国剧。  相似文献   

3.
比起其他的中国传统戏剧,越剧是个年轻的剧种,它诞生于1906年的浙江嵊县农村,1917年才进入上海.然而仅仅30余年,越剧就在20世纪50年代成为了全国性的大剧种.  相似文献   

4.
《奋斗》2017,(17)
正龙江剧是中国最年轻的戏曲剧种之一,是20世纪50年代末诞生于黑龙江的地方戏曲新剧种。龙江剧以东北二人转、单出头和拉场戏的音乐为基础,剧目语言朴实风趣,表演粗犷俏美,"扎根黑土,博采众长,适应时代,自成一家"的黑土艺术风格使它在琳琅满目的地方戏剧种中独具神韵。二人转以及单出头和拉场戏作为东北地方曲艺已有近200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地方戏曲、曲艺的发展高度重视。自1956年起,黑  相似文献   

5.
习仲勋在20世纪50年代曾主管中央宣传部和政务院文教委工作。在此期间,他看文艺演出的机会比较多,对京剧以及豫剧、粤剧等地方剧种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戏剧界的艺术家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在习仲勋交往的众多戏剧界人士中,有一个地方剧种的艺术家和他非常熟悉,她就是被誉为豫剧五大名旦之一的常香玉。  相似文献   

6.
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以长沙花鼓戏为代表的包括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地方小戏剧种的概称。清代中叶,风靡南北数百年的“雅部”———昆腔日渐式微,“花部(又称乱弹)乘势而起。此时,我省湘北、湘西北、湘中、湘西南各地,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以本地音乐为特色,就近吸收借鉴地方大戏剧种(如湘剧、巴陵戏、汉剧、祁剧等)的表演艺术,将本地方言作舞台语言的地方小戏剧种开始形成。100多年来,流传于长沙、宁乡、益阳等地的叫长沙花鼓戏,流传于岳阳、临湘一带的叫岳阳花鼓戏,沅水下游桃源、常德及澧水尾闾石…  相似文献   

7.
正苏州的苏剧,年轻的苏州人,也许都从未听说过。但作为苏州的地方剧种,也是江南滩簧的"鼻祖",苏剧一直有"白话版"昆剧之称,更被认为是最雅致的地方戏。只是,经历了十年的舞台绝迹,团散人走,苏剧艺术和众多地方剧种一样濒临灭亡。然  相似文献   

8.
祁剧五百年     
祁剧形成于明成化年间,距今已有500年历史。她在中国戏曲大观园里,比京剧、越剧、黄梅戏等著名剧种发祥都早;她在我省各大剧种中,影响最深远,蔓延最广泛,积淀深厚,独树一帜。祁剧,又名祁阳戏、楚南戏,因发祥于祁阳县而得名。祁阳为楚南奥区,开县于三国孙吴时期,地适衡岳九之中,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与陕西地方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恩来与陕西地方戏陈答才,李晓峰在陕西,秦腔、眉户和碗碗腔被誉为地方戏曲三大剧种。周恩来对此三大陕西地方戏的发展都给予过无限的关怀。一、称赞秦腔《三滴血》是一出很好的公案戏秦腔是中国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萌芽于秦汉、形成于隋唐、成熟于宋元、繁...  相似文献   

10.
据《烽海》介绍,目连戏,是主要演唱“目连救母”戏文的剧种的统称,流行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山西、四川等省。北宋时汴梁(今河南开封)就已有《目连救母》杂剧演出。据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这种演出自七夕(夏历七月初七)“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现各地流传的目连戏剧种,大多形成于明  相似文献   

11.
湖南花鼓戏是以长沙花鼓戏为代表的包括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地方小戏剧种的概称。  相似文献   

12.
孙娟 《江淮》2004,(11)
黄梅戏是我省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戏曲剧种,是安徽的标志和骄傲。经过数代人的奋斗,黄梅戏从草台走向舞台,从民间“里巷传唱”,发展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创造了黄梅戏艺术发展史上的三度辉煌。这朵艺术奇葩之所以越开越艳,除了适逢伟大的时代这一根本原因外,尊重、遵循艺术自身发展规律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常德丝弦戏,是由曲艺品种常德丝弦发展而来的地方戏曲新剧种。  相似文献   

14.
<正>目连戏因佛教故事《目连僧救母》而得名,它广泛流传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山西、福建、河南等地,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堪称戏剧鼻祖。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麻地沟村是我省唯一保留着这一古老剧种的地方。2008年,《目连宝卷》这个古老的传统戏剧被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麻地沟村这个无名的小山村,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爱好戏剧,重视戏剧,他曾多次亲临观看昆剧、越剧、绍剧、婺剧,对浙江戏剧给予了无限的关怀。 1 昆剧是京剧的前身,集我国的历史、文学、表演、音乐、舞台艺术于一体的古老剧种,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 周恩来一生多次观看过昆剧表演,对不少昆剧剧目从剧情内容到表演程式都给予过中肯的评价。 解放前夕,昆剧濒临绝唱。新中国成立后,昆剧这一古老的剧种步入改革、创新和发展的新时期,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重视。1956年,浙江昆剧团改编演出  相似文献   

16.
《理论导报》2012,(6):69-I0005
赣剧是我国重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属于多声腔地方剧种,也是赣文化的重要代表。其中高腔又是古老的声腔。被学界称为戏曲唱腔的“活化石”和“大熊猫”,高腔最初在弋阳地区产生,但在乐平得到了保存和发展,迄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乐平作为赣剧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拥有深厚的戏曲文化土壤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被学术界公认为真正的赣剧之乡。  相似文献   

17.
地处豫西的汝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不仅有闻名天下的瑰宝汝瓷,更是曲剧的发源地。曲剧是河南第二大剧种,也是我国著名的地方戏种。其唱腔淳朴自然,韵味醇厚,富有田园情趣。《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对“河南曲剧”条目的释文是:“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于1926年经临汝县农民‘同乐社’搬上舞台,发展为戏曲剧种……”曲剧的发展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巴陵戏.原称“巴湘戏”.民间称为“岳州班”。1953年始定名为巴陵戏.是湘北人们喜爱的地方大戏剧种。  相似文献   

19.
湘昆.又称湖南昆剧.湖南地方大戏剧种之一.与北昆、苏昆同源。因艺人和班主多出自桂阳.历史上曾有桂阳昆班之称,1957年定名为“湘昆”.  相似文献   

20.
傅举有 《新湘评论》2005,(10):63-63
辰河戏是湖南古老的地方戏剧种之一。因流传地域为古时的辰州属地.故称辰河班。1955年,正式定名为辰河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