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变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保护好生态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良好的生态基础作为生产力条件,生产或劳动就不能持续地发展。“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但保护生态基础不等于不生产或零增长,否则,人类社会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生态社会主义有句著名的格言:不再是“摆脱劳动”而是“解放劳动”,实现“稳态增长”。为此我们必须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充分认…  相似文献   

2.
利益关系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没有利益和谐,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因此,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利益和谐.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转型,其实质是利益的调整和分配,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系列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调节利益关系,以利益冲突向利益和谐的转化统领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包毅 《求知》2009,(5):10-11
科学发展观具有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两者在精神本质上相互契合.它们都以解决生态危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证人类社会在良好的自然基础上持续发展为宗旨.都将人类和自然视为一个共存共荣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同发展,都主张把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矛盾与利益加以整合.摒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生态效益的行为,反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经济、社会的发展.力求使人类社会在“生态-社会-经济”这个统一的大系统中和谐发展和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化建设是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形成的,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使人类必须深刻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就产生了对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认识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建设是人类文化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随着环境破坏日益严重,我国在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不过在进行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要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建设方案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生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宏观意义上的社会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研究,一般以系统论为其方法论基础,现代系统论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层级性的特征。如果把社会看作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的话,社会经济生态无疑是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社会经济生态指社会经济领域中的诸要素在运行和互动中推动社会经济系统形成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状态。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经济生态表现为市场化推进中的利益分化。  相似文献   

6.
民主发展的深层原因不可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的发展。较大面积且地域集中的乡村贫困的存在,必将对我们正在积极推行的村民自治产生制约与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乡村经济贫困导致村民流动的加剧及其政治权利的边缘化,将严重削弱村民自治的社会和群众基础;长期无法改观的贫困将使村民失去参与的利益动机,导致政治参与的冷漠;乡村贫困对乡镇政府经济依赖的增强,容易导致村民自治附属行政化的倾向,背离自治的宗旨。消解这些矛盾,必须实施有效的制度供给和政策救济;必须建立健全乡村贫困群体的政治利益表达和整合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革新民主法治观念,提高基层干部和村民的素质。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民主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基础是什么?这在理论上似乎是不言而喻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在动力和基础,长期以来不曾有人提出过异议,然而随着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这种曾经“毋容置疑”的结论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新思考.笔者认为,民主制度只与商品经济联系,没有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就不可能产生民主制度,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民主.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把实现“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确立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最高价值目标 ,并为了这个目标提出了人类要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必须联结“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道主义” ;必须尊重和掌握自然规律 ,深入地支配人们的生产行为以及预测可能引起的比较长远的社会影响 ;必须协调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关系 ;必须认识到私有制是生态危机产生的社会根源 ,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在全球性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向人们提供了认识环境问题的基本途径 ,从而为当今人类走出生存困境、摆脱危机 ,指明了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9.
"经济人"的自利本性是社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原始推动力,但如果不对其加以规限、弥补,也会成为破坏生态的重要原因.这是由于"经济人"对经济利益的渴求导致了对生态利益的忽视,而且他的自利本性与生态利益的公共性之间存在矛盾.因此,应当摒弃传统"经济人",走向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兼备的、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生态理性经济人".  相似文献   

10.
人类生存的悖论与发展伦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的生存存在着特有的内在冲突 :自然界没有给人类提供现成的生活资料 ,人只能依靠自己的劳动对自然界进行改造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料。但是 ,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同时就意味着对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不同程度的破坏 ;而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又是一切生命 (其中包括人类 )的支持系统。这样就形成了人类生存的一个悖论 :人类不改造自然就不能生存 ;但人对自然界的改造又必然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 ,即破坏人类生存的支持系统。人类生存的这一悖论可以通过对价值观的分析得到进一步的说明。首先 ,自然界为人类生存提供物质资料。在这个意义上…  相似文献   

11.
郝金红 《学理论》2008,(7):26-27
“三农”问题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12.
解读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标志着中国对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国家意志,这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首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协调各种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所以,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是一个重要的治国理念,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工业文明以人与自然关系失衡为代价,必须让位于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型文明,因而生态文明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病”之所以会产生,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城市发展观把发展仅仅理解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城市,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城市化过程中,探寻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和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形态,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可持续的城市化。可持续的城市化,是21世纪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虚假广告"的产生与其所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从社会生态视阈考察"虚假广告",就是将社会环境视为有机生态系统,将"虚假广告"理解成因系统失衡而招致破坏的信息资源.信息是社会生态系统得以形成的重要资源.当信息资源受到破坏并被有机体吸食,有机体内在系统的平衡就会被打破,严重者会导致有机体的死亡,而这又反过来进一步强化社会生态系统的不平衡,长此以往,有机体与社会生态系统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相似文献   

15.
顾悦 《理论导刊》2001,(1):52-53
本世纪40年代以来,人类从世纪环境破坏中认识到,任何一种巨大的力量,在它不受道德约束的条件下,非常容易被滥用,世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就属于这种情况。于是人们提出,由于人类拥有巨大力量,因而必须对大自然承担责任。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产生了以生态道德为理论基础的生态伦理学。  生态伦理学,西方学术界又称为环境伦理学,是由法国哲学家、医生、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A·施韦兹和英国环境学家A·莱奥波尔德创立的。他们主张,把道德行为的领域从人与人、人与社会领域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自然应作为伦理学的一项基本…  相似文献   

16.
生态政治文明是将人类放到自然生态系统背景中,对传统的政治知识及社会政治过程进行校正甚至重新建构,从而以社会公正,承担生态责任,尊重多样性,保证发展可续为价值诉求;以“社会——经济——政治——自然”复合性生态系统为政治体系;以政府、个人与社会组织的多元参与,实现生态公共利益最大化为治理方式。  相似文献   

17.
西欧现代化的成功是经济的,但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它是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物质发展与精神发展双向互动的结果.多元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是近代西方精神文明的核心要素,多元社会结构与政治体制的基础与前提是中世纪的原始契约性贵族等级制,而原始契约关系的基础与前提则是以潜在的个人权利为核心的主体权利.没有主体权利,可能不会在英国13世纪初就出现被称为现代人权思想之源的"大宪章"和半个世纪后继而出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会,就没有现代市场的产生.主体权利观念是近代西方文明之魂.  相似文献   

18.
1月23日,正当举国上下辞旧迎新的除夕,一伙“法轮功”的痴迷者,受李洪志“放下生死”、“忍无可忍”、“走向圆满”等歪理邪说的鼓惑下,竟然铤而走险,在天安门广场制造一起骇人听闻的自焚惨剧,进一步暴露了“法轮功”反社会、反科学、反人类的反动政治本质,再一次告诉人们,我们与“法轮功”的斗争是一场长期的、尖锐的、复杂的政治斗争。必须深人揭批“法轮功”邪教反动政治本质,让“法轮功”受害者警醒。一、坚定信仰,深入批判“法轮功”的反社会本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历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选择,符合历史规律和全国人民的心愿。所以,人们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社会主义就不能发展中国。”然而李洪志一伙却鼓吹什么“放下生死”、“走向圆满”的歪理邪说,使一些人有家不顾,有工作不做,聚众滋事,围攻政府,甚至拦截列车,阻断交通,破坏经济正常运转,破坏改革发展稳定的协调发展,破坏了宽松、稳定、和谐、团结的社会秩序,以达到其反社会主义的罪恶目  相似文献   

19.
罗珺  郑坤 《学理论》2011,(19):28-29
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和过度开发使得本来就很脆弱的生态系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因此受到严峻的挑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生态环境基础脆弱的发展中国家,无疑是未来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针对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提出了实现生态协调发展的几点途径。  相似文献   

20.
论西部大开发中生态安全的法律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西部大开发中新的生态安全问题产生的可能性分析生态安全是指一定区域内可以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各种生物有机体及各种无机体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的综合平衡。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在依靠片面的、单项的技术征服、开发大自然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意料不到的不良影响,甚至摧毁了再发展的物质基础。这种由于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而带来的各种始料不及的不良影响和后果,如生态灾害、生态报复、自然报复等就构成生态安全问题。西部大开发是在十分脆弱的生态基础上和众多生态安全问题现状下进行的。虽然,在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