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亭  王昌凤 《求索》2011,(7):185-187
中国文学自五四以来就保持着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在过去近一百年的文学发展中,作家、评论家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强调真实排斥虚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现实语境,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环境使当时的文学不得不关注与现实人生的联系;其二是传统因素,如受集权政治、实用主义文学观、实录精神和载道传统、形而下的思维惯例等影响使得我们无法从文学本体的角度来重视和发挥文学虚构。于是,重写实而轻虚构的写实主义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2.
吕赫若的早期小说。较为成熟的技巧,深刻反映了殖民经济和封建经济的制度性双重宰制下的台湾社会现实,揭示了人的命运的社会经济本质。小说中的真实与社会的客观现实达到高度的一致性,是对以赖和、杨逵为代表的台湾新文学中批判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和丰富。  相似文献   

3.
在中外文学史上,一些伟大的作家,他们在思想上虽有某些局限,但是由于在创作方法上坚持了现实主义,因而塑造的艺术形象就能够突破其思想局限,高度真实地反映生活的实质,并揭示出历史的方向。中国的曹雪芹、法国的巴尔札克、俄国的托尔斯泰都属于这类现实主义大师。但是,由于坚持现实主义而使作品的形象突破思想局限者,不仅在古典作家中存在着,而且也在当代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中存在着。周立波就属于后一类。  相似文献   

4.
在令人炫目的文学世界中,方方的小说始终扎根现实,剖析现实,批判现实,恒定的创作风格流露着其对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坚守。方方在作品中呈现欲望,强调命运,并借小人物的悲惨遭际屡屡搭建起欲望与命运的绝杀场。因欲望而生的"求之不得"、"得而无味"最终都在"接纳命运"中偃旗息鼓。欲望言说与命运桎梏因此成为方方小说的重要主题,凸显着其人道主义关怀,更彰显着其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5.
西方文学真实性观念发展的历史 ,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从古典到现代、由外到内、由客观到主观的过程。从古希腊到近代再到现代社会 ,文学表现着现实 (外在的和内在的 ) ,并接受着符合现实的真实性标准的检验 ,人们从未对此发生过疑问。但是从文学发展的近代历史看 ,传统真实性的法则又不断地经历着突破 ,这也是不能不令人注意到的事实 ,正是这种突破构成了真实性原则扑朔迷离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陈韵  ;陈书良 《求索》2014,(8):91-95
先秦文化一方面在工艺、绘画、文学上呈现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互补;一方面从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的创立、发展,展示了儒家的尚实际、主理性,道家的崇虚无、主意象,两者的对立与互补,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7.
高瑞民 《前沿》2007,(2):236-238
二十世纪初关于文学本质问题的探讨深深地影响着“五四”文学革命,并对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对这一时期关于文学本质问题的探讨进行一番回顾,无论是对于总结二十世纪文学研究的历史,还是为本世纪的文学研究提供资鉴,都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8.
先锋文学浪潮的兴起是时代、社会与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先锋小说在对主流现实主义文学的反叛中,不自觉地回归了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传统,在思维方式、价值态度和小说观念等方面,都无意识地与我国古代文化传统相沟通。先锋小说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9.
李月如 《青年论坛》2006,19(4):144-146
五四初期崇尚浪漫主义,以译介英国作品为主导;中后期注重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译介,俄国及弱小国家的文学译介成为时代风尚。译介题材的嬗变趋向主要是受到时代语境的具体诉求与传统惯性的双重挤压而成的。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文学现象。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对中国悠久的文学传统,视如敝履,却将西方现代派文学奉若神灵,顶礼膜拜,并竭力效仿。在他们看来,中国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已经过时,未来的  相似文献   

11.
周志强 《探索与争鸣》2023,(11):169-175+196
经典现实主义诉之于认识论而呈现真实,动漫现实主义诉之于想象界而呈现真实,虚拟现实则是“身体的直接现实”。经典现实主义与动漫现实主义让读者、观众待在文艺作品之外,以“心灵之眼”完成审美活动;虚拟现实却让人们的身体与作品中的角色共处一处,同行同声乃至同感,人们在虚拟现实世界“生活”,如同经历一个大型的游戏人生,以游戏的经验构建另一种现实,构造了“游戏现实”。“游戏态”的生活正在提供真实的生命经验,游戏现实主义反转了现实主义的游戏规则,它消解了现实主义的“分析师辞说”,从而敞开了玩家通向实在界之途——游戏现实主义让虚拟时代的新型主体“玩家”站在了实在界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每月要事     
全国▲2月3日,纪念我国杰出的文学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李岚清副总理等出席并讲话。老舍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开拓者之一,他的作品《二马》、《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等,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不朽之...  相似文献   

13.
马晓华 《前沿》2005,(1):177-178
20世纪中国文学对欧美文学思潮的借鉴与融合服务于文学的功利性目的 ,是主动的、有意味的选择 ;与中国特定的文化语境相结合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文学形成的影响也就发生了质的变异。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主义是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 ,是现当代文学现实主义主潮中的一种变奏 ,它的消长起伏隐喻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4.
乡土小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继承与延续,也是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立足于中国本土,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含强烈的悲剧意识,在表现手法上克服了"思想大于形象"的通病,真实的再现了20年代社会的风貌,开拓了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新路,不仅是五四运动以来的重要文学现象,也是现代小说不容错过的课题。它所创造的小说散文化倾向也为小说样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当代文学进入“后新时期”,历史小说创作界出现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普遍认同倾向,文学更为强调个人写作的自由与对个体生命的尊重。而后工业社会的商品价值法则在推进了文学的消费性和普及性的同时,也让一贯稳健的历史小说作家们面临着悖谬性处境:一方面坚守历史客观真实传统作为灵魂栖息的最后领地;另一方面这在创作中出现了颇具后现代色彩的景观,即历史叙述的个人化,也就产生了人化的历史叙述与尊重客观的历史真实的悖谬。在“后新时期”中国社会与文化结构转型的背景下,历史小说作家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营构着历史视界,传授着为官经商之道,迎合着人们的功利需求,最终使“实用主义”与“实证主义”的创作原则暗中合谋,历史小说创作也由此进入了调整和转变时期。  相似文献   

16.
<正> 新时期文学在走过最初的复苏、振兴和繁荣以后,于八十年代中期,出现一种非理性主义倾向。部分作家疏离了我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热衷于描写本能、直觉、意志,极力张扬人类意识中的非理性成分。一时间,似乎唯有写“本我”,写“内宇宙”,写感官刺激的作品,才是文学的“正宗”;唯有标榜非理性的作家,才是真正有才华的作家,这股非理性主义的逆流由注重文学中的非理性成分,而逐渐发展到唯非理性是举;又由非理性一步一步地走向非传统、非道德、非社会的邪路,最终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泥坑。分析文学中非理性主义倾  相似文献   

17.
以词为宋一代文学代表的传统观点值得商榷张珠龙中国古典文学沿着《诗经》与《楚辞》所开辟的道路波源而下,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自秦而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代领风骚。由于种种原因,前人往往将其视之为各期的代表文学,而事实上并不能这样一概...  相似文献   

18.
十九世纪文学(1789—1917)是欧洲文学发展史上的第三座高峰,而现实主义文学(特别是小说)则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座主峰。欧美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不论作为文艺理论或美学中的重要课题,历来都有很大争论。本文准备就其中的三个问题,即关于现实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人道主义问题以及它的审美特征提出一些看法,以就教于广大读者和外国文学界的同行。  相似文献   

19.
卢卡契、费歇尔和戈德曼同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著名文艺理论家。他们三人的共同点是:承认文学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并竭力寻找蕴含于作品中现实最本质的方面。他们的对立表现在:卢卡契盲目推崇传统文学形式,排斥新的形式;费歇尔和戈德曼着眼于文学形式和现实关系的变化,认为现实是不断发展的,形式也应相应地发展变化。卢卡契一贯坚持他的“整体性”原则,反对把现实描写得一片混乱和人物的解体;费歇尔和戈德曼却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完整性已被打破,继而代之的是社会破碎和人的物化加剧。现实的变化促使现实主义文学作出新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许多自成体系的文学理论都以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作为逻辑起点,这种现象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尤为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研究视角没有超越传统认识论。传统认识论总是把问题的探讨引向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的轨道上。文学与现实的命题实质上就是传统哲学中思维与存在的命题在文学理论中的转化。二十世纪文学的发展,特别是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实践,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不应该把文学看成是一种认识现象,更不应该把价值判断仅仅建立在作品内涵与外部现实的对应上;而应该把文学创造和文学接受看作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是人类自我实现的进程。正如卡西尔所说:“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之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