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互联网+物流寄递进行毒品犯罪具有隐蔽性、犯罪活动跨区域性、犯罪要素相互分离性、犯罪呈智能性和反侦查能力强等特点,给公安机关侦查、取证、全链条打击都带来困难,受暴利刺激形成的毒品犯罪供求关系影响,互联网+物流寄递涉毒犯罪将持续发展蔓延。有关部门应建立网络与物流寄递涉毒防控机制,建立互联网+物流寄递涉毒犯罪金融调查机制,结合网络涉毒情报信息进行侦查等方面予以遏制。  相似文献   

2.
物流寄递行业涉毒犯罪侦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物流寄递业飞速发展,规模迅猛扩张,加之寄递业管理制度不完善、体制不健全、员工素质较低、相关法律空白、监管缺失等原因,使依靠物流寄递业进行涉毒犯罪案件数量不断增多,而当前公安机关对物流寄递业涉毒犯罪侦控中存在打击精度低、成本高和力度小等问题。因此,公安机关应加强与物流寄递业的协作,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加强侦查破案工作。同时,建立以立法者、执法者、寄递业、消费者为四面体顶点,以涉毒者为焦点的多面协同关系,明确职责,有效预防利用物流寄递渠道贩毒的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3.
虚拟空间阵地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空间犯罪具有犯罪活动隐蔽性强、犯罪黑数高、犯罪辐射能力强、社会危害大、犯罪辐射能力强、社会危害大等特点。对虚拟空间犯罪的侦查应采取多元化侦查模式,结合最新防控措施,对虚拟空间犯罪进行防控和打击。其中对虚拟空间应进行阵地控制。  相似文献   

4.
南京地区毒品犯罪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地区毒品犯罪近年呈上升趋势 ,个案涉毒数量增大 ,涉毒犯罪的无业人员增多 ,毒品运输方式愈加隐秘。打击毒品犯罪应加强辑毒队伍建设 ,通过宣传教育使市民认识毒品危害性 ,掌握政策尺度分化瓦解毒品消费、交易市场 ,为无业、失业人员创造就业机会 ,强化对公共娱乐场所的治理。同时 ,应加快立法 ,明确毒品犯罪定罪、量刑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电子商务作为新兴交易模式存在是否征税的分歧.如果将电子商务分为直接电子商务和间接电子商务,则应对间接电子商务征税.电子商务涉税犯罪方式不同于传统商务涉税犯罪方式,应加强对电子商务涉税犯罪的防控,及时打击电子商务涉税犯罪.  相似文献   

6.
电子商务作为新兴交易模式存在是否征税的分歧。如果将电子商务分为直接电子商务和间接电子商务 ,则应对间接电子商务征税。电子商务涉税犯罪方式不同于传统商务涉税犯罪方式 ,应加强对电子商务涉税犯罪的防控 ,及时打击电子商务涉税犯罪。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的虚拟性、便捷性和大数据时代的即时聚集效应,使网络社会中的涉毒犯罪活动呈现出犯罪数量不断激增、犯罪人数急速增长、犯罪年龄呈低龄化、犯罪破坏性急剧扩张等特征。目前,学界对互联网吸贩毒"聊天平台"的定性存在辩争,因而极有必要扩大解释容留他人吸毒罪,以约束网络涉毒组织行为。此外,共犯中的组织犯和帮助犯在互联网中出现了异化,相较于传统犯罪主犯,组织犯作用在递减,较之传统犯罪从犯,帮助犯作用在递增,因而必须从严打击互联网涉毒犯罪的帮助犯,并对借助互联网实施涉毒犯罪人员增设资格刑。针对互联网新型毒品犯罪的法律缺漏,需要增设组织吸毒罪、传播毒品信息罪,强化对毒品犯罪源头和消费行为的打击。  相似文献   

8.
连日来,河北省廊坊市公安局开展了以打击“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为主攻方向,以打击黑恶痞霸犯罪、打击涉枪涉爆违法犯罪、打击涉毒违法犯罪、缉捕重大在逃人员等为工作重点的“京畿亮剑”行动,行动中,全市公安机关将打击“两抢一盗”视为一次大考验、大锤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易发案部位、高危地区、高发时段和地段的打击、防范工作。  相似文献   

9.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犯罪分子利用电子商务的无界性、便利性和隐蔽性在互联网上实施销赃犯罪的行为日益突出,网络销赃与传统的销赃犯罪活动有很大的区别,面对新型的犯罪方式,公安机关必须采取完善立法和加强普法宣传等有效措施,加强对网络销赃的控制,及时打击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10.
中缅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打击跨国毒品犯罪的警务合作创造了新条件.但目前,有效的警务合作机制尚未建立,双方执法能力有待提升,在证据采集、审核与认证、毒资追缴、禁毒教育等方面都还存在不足.有关部门应把握中缅命运共同体建设所带来的契机,努力构建有效的警务合作机制,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搭建警务合作新平台,强化证据互认,注重合作追缴涉毒资产,加强禁毒宣传教育,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贫困和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1.
大数据时代,受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互联网涉毒违法犯罪案件不断增加,网络正逐渐成为毒品交流、交易、流通的集散地。面对日益严峻的互联网涉毒违法犯罪形势,公安禁毒部门普遍存在案件发现难、证据收集难、落地侦查难、区域协作难等问题。对此,相关部门需切实转变作战模式,利用大数据技术指导禁毒情报工作,提高情报获取、收集、分析、研判能力,加强证据认定,增强联合协作,以期及时、准确地预防和打击互联网涉毒违法犯罪活动。  相似文献   

12.
虚拟空间犯罪活动有基于网络空间的犯罪、基于移动通信空间的犯罪、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犯罪、其他衍生的犯罪等四类表现形式。犯罪盲区的产生是出于资源信息的高价值性、空间形态的易侵害性、虚拟空间作案的隐蔽性、侦查破案的滞后性、管理主体的孤立性与模糊性等五点原因。对虚拟空间犯罪盲区的综合防控和治理可以从净化虚拟空间环境,提高治理防控意识;加强虚拟空间内部与外部设防,推进技术进步;完善法律支撑,增强动态控制能力;加强沟通协作,多方位建筑防护体系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毒品犯罪新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省毒品犯罪目前呈现毒品种类发生变化,外籍职业毒犯从事大宗贩毒活动,涉毒与涉枪犯罪并存等新特点.应采取相应对策,加大宣传力度,禁绝毒品传播;坚持严打整治与长期斗争相结合;加大协作力度,发挥整体作战优势;强化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加强苏北地区禁毒力量.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际毒品犯罪的增多,作为其下游犯罪的洗钱犯罪也日益猖獗,涉毒洗钱犯罪给全世界、全人类带来无穷的灾难。本文首先分析了涉毒洗钱犯罪产生的必然性、危害性,进而阐述了涉毒洗钱犯罪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快速提高,计算机网络犯罪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备受关注.《网络犯罪公约》为各国打击网络犯罪提供了一个法律模式.我国有关计算机犯罪的刑事实体和程序方面的立法与上述公约的规定存在差异.为了打击计算机网络犯罪,我国应借鉴公约的规定完善相关立法,并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打击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合作.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随着城市禁毒宣传工作不断深入,打击力度不断增强,不少涉毒人员为逃避打击潜入农村村组及乡镇。由于当前我国山区农村村组较为分散,而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人员流动较大,基层管控力度薄弱,使得农村种植毒品原植物、吸贩毒、化工制毒等问题日渐突出,且形式越来越隐蔽。农村毒品问题仅靠公安机关采取专项行动进行打击难度较大,为深入推进农村禁毒工作,杜绝村组尤其是乡镇成为毒品犯罪的"避风港",加强农村涉毒案件管控力度迫在眉睫。建议借鉴此次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成功经验,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村委会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层层落实,县市、乡镇、村组一盘棋,全方位激发民众抗毒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7.
"两抢"案件系在街面、公共复杂场所以及偏僻路段实施抢夺、抢劫的案件."两抢"犯罪具有团伙作案多、作案时间短、手段多、防范难、逃窜快、不易侦破等特点.对此,文章详尽地阐述了公安机关应整合力量,建立打击"两抢"犯罪的网络体系,组建打击"两抢"犯罪专业队伍,控制销赃渠道,加强装备,引入竞争、奖励机制,采取和强化横向协作、宣传群众等侦查对策和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8.
洗钱犯罪及其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洗钱犯罪是指明知是非法所得和非法收益,而以各种方式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并试图通过伪装使之合法化的特定行为。各国对洗钱犯罪范围的界定是不完全相同的。我国对洗钱犯罪的具体范围作了限制性规定,将其严格限制在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和走私犯罪范围之内。洗钱犯罪破坏金融秩序,易造成金融风险;扰乱国家的经济秩序,并易造成对国家经济市场的干扰与破坏;干扰正常的司法活动,使犯罪分子逃避法律追究和制裁;为新的犯罪积累资本,并继续破坏社会秩序。对洗钱犯罪进行有效控制,首先应确立一个正确的战略方针,即防范为先,控制为主,打击为补,合作为辅;还应建立专项立法;建立金融系统内部的有效防范机制;注意加强控制洗钱犯罪的国际合作;加强对洗钱犯罪的侦查与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近年来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犯罪呈现出的危害后果严重、犯罪主体多元、手段专业性强、犯罪行为隐蔽、案件性质界定困难等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加强法制道德宣传、做好对公司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提高经侦干警素质、加强侦查打击力度等对策,希望能够对打击和减少此类犯罪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GZ0320190083穗公规字[2019]3号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市寄递行业安全管理工作,有效整治行业乱象,防范和打击涉寄递渠道违法犯罪,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快递暂行条例》《邮件快件实名收寄管理办法》《关于加强邮件、快件寄递安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