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来自印度的锡克教徒移民菲律宾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随着一批又一批移民的到来,菲律宾锡克教徒不断增多,锡克教徒群体在形成的同时,锡克教在菲律宾传播开来。他们在菲律宾主要经营商业,以求扎根于当地;还进行各种宗教活动,以传播和继承锡克教文化。但在与印度家乡宗教与文化都截然不同的天主教国家里,锡克教徒作出了一定的调适,以缩小与当地主体民族之间的文化鸿沟。  相似文献   

2.
印度是个宗教国家,其宗教种类繁多,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可以在印度找到信徒。根据1995年的《印度年鉴》,截止到1991年3月1日,印度共有人口8.5亿,其中印度教徒占总人口的82.5%,穆斯林占11.7%,基督教徒占2.3%,锡克教徒占2%,佛教徒占0.8%,耆那教徒占0.4%,袄教、犹太教等宗教信徒以及一些无法确定宗教属  相似文献   

3.
印度宗教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印度是一个政教分离的国家,坚持世俗主义。但是,宗教对其政治具有巨大的影响。在印度,绝大多数人都信奉宗教。根据199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人口的82%左右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伊斯兰教。此外,还有基督教徒,占人口的2.32%;锡克教徒,占1.99%;佛教徒,占0.77%;耆那教徒,占0.41%,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犹太教的信仰者约占0.43%。目前,各种宗教信徒的人口构成已发生一些变化,但基本格局依然如故。  相似文献   

4.
印度锡克教徒建立语言邦的曲折历程庄万友独立初期,由印巴分治和迁徙引起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空前仇杀和动荡刚刚平息,印度社会又起风云。独立前夕曾与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同舟共济的一些地方领导人在新局势面前,提出了要国大党兑现按语言建邦的诺言的要求。一...  相似文献   

5.
随着印度国内印度教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及向海外的扩散,海外印度移民逐渐重视印度教认同的建构。美国的印度移民通过坚持印度教徒的生活方式、参加印度教民族主义背景的组织和建立印度教网络空间实现印度教认同。移民的印度教认同不仅影响了印度的海外印度人政策,也影响了印度国内选举和地方政治势力。  相似文献   

6.
何平 《东南亚》2011,(2):61-66
在东南亚,印度人是一个人口数量仅次于华人的第二大外来移民群体,遍及东南亚的每一个国家。东南亚的印度人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从印度次大陆迁入东南亚的,在人种和语言等方面都有不少的差异,因此,广义的印度人实际上包涵了众多的种族和民族。虽然如此,这些来自印度次大陆的不同种族和民族,都或多或少地经受过印度文化的熏陶,他们在来到东南亚之后有着某种程度的文化认同,东南亚各国的本地居民也都把他们视为一个大的群体。  相似文献   

7.
何平 《东南亚》2009,(1):79-84
今天居住在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一带的阿洪姆人的祖先,是13世纪以后从中国云南德宏一带地区迁过去的傣族,他们的先民辗转迁徙到今天的印度东北部地区以后,在当地建立了一个叫做“勐顿孙罕”的王国并统治了当地。这些傣族移民的后裔后来被当地人称为阿洪姆人。在他们统治印度东北部地区的同时,他们也逐渐接受了印度教和当地的语言,文化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泰国的历史文化深受印度婆罗门教的影响,包括宋干节在内的许多节日都起源自印度。宋干节原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婆罗门教徒每年规定一个日子到河边洗礼,表示洗涤身上的种种罪恶。但年近古稀、步履艰难的老人,不能与青年人一起到河边沐浴,则由亲属挑水回来为他们洒泼洗罪。这一宗教仪式传到泰国以后,逐渐起了变化。例如,泰国人的宋干节不在4月1日的旧历新年,而在规定为佛历新年的阳历4月13至15日三天举行,他们不到河边沐浴,也不取河水向老人身上洒泼,而用和尚念过经的“圣水”来代替,以表示对长辈的祝福和涤旧迎新。后来,一般青年男女利用这欢度佳节之际,借泼水来表达情意,因此宋干节又被称为“情人节”。  相似文献   

9.
印度地处南亚次大陆,是中国西南方向的重要邻国。它南临印度洋,北抵喜马拉雅山,西面阿拉伯海,东濒孟加拉湾。面积约297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亿。印国内种族众多,宗教繁杂。居民中有印度斯坦人、马拉地人、孟加拉人、奥里雅人和阿萨姆人等。印度教徒占82%以上,穆斯林占11%,余为锡克教、佛教、耆那教、拜火教、巴哈伊教、基督教信徒等。印地语为国语,英语为通用语言。首都新德里,人口840万。政体为多党民主制,议会为两院制,即联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  相似文献   

10.
泰国长颈女的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些外来的游客看见泰国巴洞族女孩脖子上套着一个又一个沉重的铜项圈,可能会发出一声叹息:“可怜的小姑娘!”但在她们的母亲眼里,这些铜项圈将是她们获得更好生活的通行证,意味着巴洞人的某种福祉。 巴洞女子戴项圈的传统由来已久,以致于没有人说得清这一传统的渊源。但现在,这些巴洞族妇女之所以沿袭旧习佩戴项圈,金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巴洞人是十多年前从毗邻的缅甸迁居到泰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住在泰国北部,被看成是非法移民,不享受最基本的泰国公民权利。说来凄凉,他们之所以被允许继续在那里住下去,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  相似文献   

11.
尼泊尔的风俗习惯和传统生活方式决定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它是由本土和外来信仰及价值观经过复杂而奇妙的融合逐渐形成的。本文拟对尼泊尔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作一初步探讨。一尼泊尔目前流行的宗教主要有印度教、佛教、萨满教和伊斯兰教四种。其中以印度教的影响最大,信徒最多。历次宪法都规定说明了印度教的国教性质,而尤以《2047尼泊尔王国宪法》的规定更加直接、明确——印度教是尼泊尔的国教。据1991年全国人口普查报告,尼泊尔全国有印度教徒1652万余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9.5%;其次是佛教徒,占全国总人口的5.3%,有98万余人;再次是伊斯兰教徒,有50万余人,占总人口的2.7%。此  相似文献   

12.
在印尼的锡克人不超过五千人,大部分居住在北苏门答腊的棉兰、民礼、先达、直名丁宜、丹戎巴来和丹戎普拉等地,少部分居住在雅加达(约一千人)和泗水(约一千五百人)。 锡克人最早进入印尼大约是在1905年间,也许还要更早些,因为在北苏门答腊的班达亚齐发现1899年建的锡克寺院。有一部分锡克人是在1945年印尼革命时期前后进入印尼的。当时英国作为联军的一员派遣部队到印尼,其中就有锡克部队,即印尼人误为“廓尔喀部队”。当他们的部队撤回印度时,有一部分锡克士兵不愿回国而开小差留在印尼。  相似文献   

13.
印度、菲律宾是全球主要移民输出国,海外印度人和海外菲律宾人已成为重要的国际移民群体之一。印度、菲律宾两国政府非常重视海外移民群体,将之视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概述印度和菲律宾海外移民的基本情况,分析他们与祖籍国的联系及对祖籍国的影响以及两国政府对海外移民的政策。本文着重从移民管理机构、海外移民权益保护、实施双重国籍政策、设立国家级节日和奖项等方面对于两国的海外移民政策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对我国的侨务政策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的民族与民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加坡1819年建埠,到1850年,已有人口52,891人。一个世纪以后,人口发展到百万。1971年年中,总人口达2,110,400;每平方英里的人口密度为9,220人。战前人口增长主要靠移民入境,现在则几乎全靠自然增长。新加坡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约有75%的公民在新加坡出生,其中年龄在20岁以下的占50%以上。在性别比例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一直是男性占很大优势,现已拉平为1065(男)比1000(女)。然而,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的性别比例则例外,他们之中男性仍占绝大多数,这反映出直到不久之前这部分移民还没有完全定居下来。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印度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印耶皈依(改教)之辩,是围绕着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而展开的。虽然基督教徒所要求的"宣教权"写进了印度宪法,但印度教属人法,特别是一些邦通过的"宗教自由法",实际上是限制甚至禁止了印度教徒改信基督教。在辩论过程中,基督教方面一再呼吁宗教自由和人权,但在印度教作为主流宗教的大环境下,无论基督教团体如何定义和解释改教,都很难避免与印度教在观念上的冲突。因此,基督教徒致力于让印度教徒改教的行动,也被大多数人认定为有碍印度教徒坚持自己信仰和文化权利,因此有必要从立法的角度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16.
印度是一个传统势力极大的国家,传统因素在当代的巨大作用,不仅表现在宗教方面,也表现在本文所要讨论的婚姻制度中。在印度人大谈现代化的今天,他们在缔结婚姻关系时,却仍受着传统的社会制度——种姓制度所滋生出来的“纯洁与污秽”观念的严重影响,大多数青年的婚姻仍由父母包办而成,种姓因素在其中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本文旨在讨论印度产生种姓内婚制的原因和婚姻制度的变化,以及印度社会上仍然存在着的对未来完全实现“自由婚姻”的一些阻碍因素。一、“纯洁与污秽”观念与种姓内婚制度印度的种姓内婚制度是随着种姓制度的初级形…  相似文献   

17.
马来西亚是个多族群国家。马来人在政治上占主导地位,华人在经济上具备一定的实力,印度人则是马来西亚不可忽视的第三大族群。华人和印度人作为马来西亚的外来族群,移民背景相似,在文化认同和政治参与上既存在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马来西亚华人和印度人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8.
英殖民政府与印度教派主义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以前 ,印度历史上的教派主义和教派冲突本来并不是特别严重。随着英国占领印度 ,并出于其殖民统治的需要对印度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分别加以拉拢和利用 (实行所谓“分而治之”的政策 ) ,才使得印度的伊斯兰教徒与印度教徒从和睦共处和相互容忍的关系逐渐走向了互不信任 ,以至出现了双方的相互猜疑、忌恨甚至恶意攻击。而这一趋势的最严重后果 ,就是印度独立之初的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的暴力冲突和随之而来的印巴分裂。  相似文献   

19.
滕海区 《南亚研究季刊》2012,(2):101-108,112
印度海外移民政策的演变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其根本动因在于印度国内发展的需要和广大海外印裔移民基于自身发展需求的大力推动。在这一进程中,美国印裔族群因其独特的精英性质、强劲的族裔实力,以及为祖籍国印度的全面发展所作出的卓著贡献而起到了其他任何海外印裔族群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在印度海外移民政策的调整与转变和具体海外移民政策的不断完善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地位不容撼动。  相似文献   

20.
印度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婆罗门教时代直到穆斯林统治时期,印度的教派主义和教派冲突本来并不是特别严重,各宗教之间基本上也能够做到相互共存与和平竞争。随着英国占领印度并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使得印度的伊斯兰教徒与印度教徒逐步走向了相互猜疑、忌恨甚至恶意攻击,并出现了最终导致巴基斯坦建国的穆斯林分离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印度穆斯林所特有的宗教认同自始至终起到了一种枢纽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