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第十八届国际艾滋病会议于2010年7月在维也纳召开。会议主要讨论了同性恋、性工作和吸毒非罪化问题及关于艾滋病强制检测、艾滋病隐私和艾滋病传播犯罪问题。此外,有可能开发成功降低艾滋病感染风险的药物和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疫苗。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并介绍了我国艾滋病防治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社会排斥、社会工作与艾滋病防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本身的处境出发,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手法,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艾滋病的防治。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面临多重社会排斥,包括家庭排斥、社区排斥、医疗排斥、教育排斥和就业排斥等。建议我国采用以消除社会排斥为目的的社会工作方法,从个案、小组、社区三个层次介入,进一步搞好艾滋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3.
在艾滋病防治领域,高危人群指的是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或导致艾滋病病毒快速传播的特殊群体,如注射吸毒人群、性工作者、同性恋人群、多性伴等不良性行为群体、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高危人群的有效管控是禁毒和艾滋病防治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艾滋病人犯罪成为一种特殊的犯罪现象,值得关注。由于艾滋病本身的危害特点,对艾滋病人违法犯罪要采取打击与关怀、惩罚与救助相结合的措施。但打击和防治艾滋病人犯罪必须健全和完善限制艾滋病犯罪人人身自由的特殊措施,从立法上解决艾滋病犯罪人的关押和服钎jj等问题。同时应修改《刑法》第三百六十条,增加故意传播艾滋病的新罪名。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昆明市农民工进行艾滋病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了解并掌握农民工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对待艾滋病及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倾向和对于与艾滋病相关行为的看法,继而为昆明市农民工艾滋病健康教育及为制定该人群防治艾滋病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艾滋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与健康 ,为了有效控制艾滋病的蔓延 ,“减少伤害”的策略应运而生 :外展活动、同伴教育、药物替代治疗、针具项目、提供安全套。但是 ,目前世界上通常所使用的减低艾滋病危害的有效措施与我国现行的法律和政策有诸多抵触的地方 ,如何协调国家政策、法律与减低危害措施的实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艾滋病防治立法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有效防控艾滋病的重要举措。从目前艾滋病防治立法工作来看,立法相对滞后,且相互冲突明显。罪犯是艾滋病的高危人群,监狱是艾滋病防治的重要场所。监狱艾滋病防治立法零星分散,效力层次较低,亟待完善监狱艾滋病防治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8.
艾滋病防治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面临的严峻问题。本课题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立法、执法研究从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公安基层的实际经验和需求的原则。对云南省公安厅禁毒局、昆明市公安局、昆明市海关缉私局等禁毒业务部门进行了调研,并对到云南警官学院受训的缅甸、老挝禁毒执法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比对分析,为有针对性在三国警察中开展艾滋病防治培训提供依据,为开展艾滋病预防宣传工作、解决执法中的困惑提供研究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云南禁毒与防治艾滋病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与盛产罂粟类毒品的缅甸与老挝接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自金三角地区的罂粟类毒品源源不断地通过云南进入中国境内,云南成为中国禁毒的前沿。由于罂粟类毒品的滥用,通过静脉注射毒品成为云南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毒品滥用与艾滋病传播的这种内在联系,使云南的禁毒与防治艾滋病紧密联系起来,为了做好禁毒与防治艾滋病工作,云南采取了诸多的禁毒与防治艾滋病措施,其中,全面开展禁毒与防治艾滋病教育是重要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0.
论公安机关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滋病防治工作具有较强的法律性、政策性和专业性,为促进公安机关对高危人群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在艾滋病防治中的职能作用,1转变思想观念,共同抗击艾滋病;2加强多部门合作,探索防治艾滋病经验;3坚持标本兼治,打防结合;4提高民警素质,提升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1.
The current criminal law on loan defrauding is flawed. It requires reflection and improvement. On the basis of an empirical research into the precedent loan defrauding cas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elf-responsibility theory, this article advocates the timely decriminalization of the borrower as the victim and calls to account the lender’s legal responsibility. Legal enforcement on negative responsibility and the practical criminal law interpretation provides support for this measure. The rationale of the decriminalization of the borrower and the leg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lender should be ensure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a legally prescribed punishment for a specified purpose, instead of any arbitrary expansion of its application. Its purport is to seek an effective path for the balance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borrower and the lender in their interest relationship, so as to solve actual problems such as financing difficulties in practice, which is a comprehensive and effective protection for both sides’ legal interests, and is an innovation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 our country.  相似文献   

12.
对故意传播艾滋病的刑事立法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保障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合法权利,使其得到应有的治疗,并规定他们应承担的避免将艾滋病毒传染给他人,包括亲人的义务。政府必须加快制定HIV感染者病人的行政和刑事管理法规,对“传播艾滋病罪”作出规定。  相似文献   

13.
非犯罪化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犯罪化是当今世界刑法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之一。而欲借鉴非犯罪化,就必须清楚非犯罪化产生的社会背景、价值追求、刑法理论的根基及对非犯罪化的合理界定。本文拟就以上问题进行分析、界定,以期推动在中国法治环境下的非犯罪化。  相似文献   

14.
刑法的谦抑性即刑法的必要性,刑法歉抑是适应社会矛盾变化、构建和谐社会及保障人类自由权益的需要,它是一种信念,而非法定意义上的原则。在我国实现刑法歉抑的途径在于非犯罪化和非刑罚化。  相似文献   

15.
依照法律保护艾滋病患者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各级政府各类组织及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尊重艾滋病患者的合法权益关系到社会文明和进步、能唤起每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良知,有利于建立起关爱弱势群体的法律与道德保证,有利于预防和遏制艾滋病的传播与蔓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非犯罪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刑事立法的一大趋势,而我国刑事立法在这一领域仍然进步迟缓。基于法益保护主义与刑法谦抑主义的基本立场,侮辱尸体行为作为一种反社会伦理而无刑法法益保护必要的行为不应认定为犯罪,而应在立法上予以非犯罪化。但是该行为本身作为一种违法行为,仍然应当通过相应的民事法律和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惩戒。  相似文献   

17.
国务院的《艾滋病防治条例》于2006年3月1日起实施。社会对《艾滋病防治条例》的反应不一,积极评价与消极评价并存。本文认为,虽然存在不足,但《艾滋病防治条例》制定的意义重大,它标志着中国艾滋病防治法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2006年3月1日实行的《艾滋病防治条例》“社区药物维持治疗、清洁针具交换、重点场所推广使用安全套”三大举措是防治艾滋病立法的进步,但对法律的有关规定应当得到必要的重申并得到广泛的遵守和执行。通过立法,把法制原则、公安执法与实际需要紧密结合,使其相互协调,结束冲突,使艾滋病防治工作更加完备。  相似文献   

19.
无被害人犯罪是犯罪学上的一个特殊类型,对之进行研究的目的就是探究是否能够对之进行非犯罪化,因此在刑法学上属于"待非犯罪化"的犯罪。无被害人犯罪并非没有被害人,而是当事人不认为自己是被害人,因此,无被害人犯罪能否被犯罪化在于该种行为是否对法益造成侵害或者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