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法律素质是指大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观念和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它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国家法制的逐步健全,大学生学法律素质逐步提高。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大学生法律素质仍然低下,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高校要从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提高教师法制意识和法律课质量、依法规范治校、培育良好法治氛围等方面来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  相似文献   

2.
我国立法未对法律监督方式做出系统、科学的设定,以至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现阶段,法律监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而完善法律监督方式是强化法律监督的重要切入点。法律监督的根本任务是发现、惩戒和纠正违反法律的情况,故法律监督方式不仅要有“检查发现”违法的方式,还应当有“惩戒纠正”违法的方式,两者共同构建出法律监督方式的完整逻辑体系。法律监督并非是对所有违法的监督,针对不同的监督对象,法律监督范围、法律监督方式应当呈现出一种梯次型的结构,即:作用对象从普通到重要,监督范围从窄到宽,监督方式从少到多、监督力度从弱到强,从而充分体现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对社会根本秩序与核心价值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法律应用过程中适当的判断是推动这一进程的根本动力,法律应用的逻辑模式完全忽略了这一点,而将注意力集中于法律应用过程的形式方面。法律应用的逻辑模式是以法律规范与案件事实相互适应的情况,即简单案件的情况为对象的,从而忽略大量难案的存在。法律应用的逻辑模式关于唯一性之理想、法律以逻辑拘束法官、推论规则等的种种观念都是建立在错误逻辑观念上的虚构。  相似文献   

4.
高职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技能培养而言的一种人文教育活动,法律高职教育不宜过于实用和功利。法律高职的教育目的分为两个方面: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和培养高素质的法律职业人,就这两个方面而言,人文素质教育都应当是法律高职教育的核心。法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其教育形式应是多渠道的。  相似文献   

5.
把法律规定的逻辑结构当作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进行研究是逻辑思维的错位。法律规范与法律规定之间是整体与部分、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法律规范是一个整备的体系,其逻辑结构具有立法体系化表达的方法论意义,但并不直接适用于案件裁判。法律规定是法律规范的组成部分,其逻辑结构兼具立法表达和司法运行双重意义,且可直接适用于案件裁判。法律规定的逻辑结构由预设条件、行为指向和法律效果三要素构成,一般通过几个法条结合进行表达。法律规定的逻辑结构表现为静态和动态两种形态。静态的逻辑结构是法律规定在立法层面的存在形态,发挥着法律规定的指引功能;动态的逻辑结构是法律规定在司法层面的运行形态,发挥着法律规定的调整功能。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渊源流长,依凭历史理性,可以划分为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前者应当发扬,而后者则应剔除。中国法律文化应摒弃其潜藏的诸如专制主义、民粹主义等文化传统元素,从深厚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发扬光大,而不是深陷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梁治平法律文化论式的错误解读,从而为回到当下的中国作出应有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法律逻辑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逻辑是形式逻辑的一门分支学科,—近十年来,全国不少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贵州省高校任教该门课程的教师也对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刑事侦查逻辑研究。刑事侦查逻辑对指导刑事侦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贵州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刘汉民对概念、判断及推理在刑事侦查中的作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撰写了一批论文。《弄清概念内涵、外延,正确使用概念》(载《贵州公安》1988年第2期)指出了在办案中弄清法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重要意义,办案人员要确定某人有罪,还是无罪,犯的是什么罪,其根据就是办案人员对法律概念内涵的理解。如果对概念内涵理解不准确,外延就会发生混乱,从而导致混淆重罪与轻罪、罪与非罪的界限。《概念的限制与概括在破案中的作用》(载《贵州公安》1988年第4期)着重论述了概念的限制与概括在刑事侦查中的的两点作用,第一、缩小侦查范围,侦查人员在刑侦中必须缩小侦查范围,才能达到破案目的,概念限制的方法就能帮助侦查人员达到破案的目的;第二、通过概念限制和概括的方法可以避免混淆罪名概念的错误。《定义  相似文献   

8.
分析法与法律概念 ,在理论上有利于对其他法律现象和法律问题研究的深入与展开 ,在实践上有利于避免法与现实生活的相脱离 ,从而促进我国法治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法律逻辑学科经过近三十年的磨砺发展,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成为法学界、逻辑学界共同关注的一枝独秀。但并不能因此而漠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缺憾。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怎样才能使这一新兴学科继续繁荣,不断完善,迅速成熟成长起来?这是笔者思考并求教于方家的意图所在。  相似文献   

10.
一、公民普遍的法律信仰是依法治国的精神先导 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一种特殊的主观把握方式,是社会主体在对社会法的现象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是人们对法的理性和激情的升华,是主体关于法的主观心理状况的上乘境界。” 一个法治国家,法律能否发挥作用,能否被严格的执行和积极地遵守,重要的是看它能否为人们所接受和拥护。即取决于公民对法律的  相似文献   

11.
论法律移植与法律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外法制史上,法律移植与法律融合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是各国法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印度和日本移植外来法的政治、社会、文化奈件不同,所走的道路也存在较大差异,但比较两国移植外来法,改造本土法,使两者并存融合的过程,仍可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共同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党的锐利思想武器,解放思想在百年探索中形成了“破”和“立”辩证统一的实践逻辑,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脱离客观实际的思想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并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破旧、解题、立新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形成螺旋向前的发展。这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走向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走向新高度的路径。解放思想还有严格的理论逻辑,既须坚持问题导向,又须坚持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与实事求是相统一。这是党在新征程推进思想再解放、不断解放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3.
健康人格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因此素质教育应该着重于加强健康人格的教育和培养.人格具有可塑性.大学阶段是学生人格不断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可通过正确的自我认识、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合理的自我定位等来达到人格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4.
国家权力是直接或间接地从国家主权中派生出来的 ,也就是说是由人民直接或间接地赋予的 ,权力行使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权力行使正当性的基本尺度是充分表达人民的意志 ,权力握有者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应以法律为准则。当权力与法律冲突时 ,权力应无条件地服从法律 ,这既是法治的要求 ,也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中专生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和目标体系,论述了图书馆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图书馆为素质服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不同的社会规范,法律与道德始终存在着重叠、冲突与对立.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复杂不仅仅是二者本身规范意义上的分离与重合,不同的社会科学与政治生活可以产生不同的价值精神与实体判断,法治与德治进而成为自古以来国家社会调控机制的不同选择.因此,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便扩展为政治学、伦理学、法理学等社会人文科学的主角,并且只要存在社会规范,它便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法律移植问题是一个讨论不休的理论问题,但多年以来在我国学者对法律移植这一理论问题进行研究的时候却一直不得要领,原因在于一直没有能够将关于法律移植的理论与关于法律移植的技术加以区分以及进行一种无立场的讨论。本文研究关涉世界结构之下的中国关于法律移植的法律哲学目的,同时在进行讨论的时候对中国曾经存在并且仍然流行的一些论证模式进行了梳理,并且对其中两种比较流行和论证模式即以张文显为代表的诉求于市场经济/法制现代化而进行论证的论证模式和历史主义者诉诸历史经验而为当下中国法律移植的合理性进行比附论证的论证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中国的法律强制性浓重而法律信仰却呈现缺失状态,然而两者对于中国法治社会的建立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法律强制与法律信仰的平衡问题成为一个应当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论文分析了中国法律强制和法律信仰的现状和形成的原因,探讨了法律强制和法律信仰的关系,并揭示了平衡法律强制与法律信仰的意义,最后提出了平衡法律强制与法律信仰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前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 ,对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依法办案”绝不是凭借实践中自发形成的思维习惯就可以做到的 ,本文旨在提出逻辑概念和直言命题在法律中的运用 ,探索逻辑在法学领域中的作用 ,以适应法律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道德和法律在目的、功能、构成要素、物质文化基础等方面存在诸多共性;而在人性假设、演变和发展、调整对象、适用范围、规范的特性、属性、表现形式、实施方式、运作程序、成本耗费以及作用效果等方面又体现各自的个性.一方面,我们应该明确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和区别,并界分各自的适用范围,让二者保持适当的距离;另一方面,我们更应看到二者之间的共性和功能上共生互补互促的紧密联系,从而取长补短,使他们调整社会关系的整体功能实现最大化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